阳朔县

阳朔县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文名 阳朔县
主要民族 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
外文名 YangshuoCounty
下辖地区 6个镇、3个乡、99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975个自然村
方言 西南官话-桂柳片-桂林话、桂北平话
机场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
国家/地区 中国
著名景点 漓江、遇龙河、图腾古道、蝴蝶泉、印象刘三姐等
邮政区码 541900
县委书记 周彦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入选“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坐标 北纬24038′~25004′、东经110013′~110040′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阳朔县阳朔县(3)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阳朔为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

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该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与阳朔同属桂州辖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县治在今白沙镇的旧县村南侧。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

明朝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

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桂林道,桂林道后改为漓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漓江道废,阳朔直属广西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广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属广西省第八区(桂林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十一(平乐)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

1961年5月,将7个人民公社分为17个人民公社(镇),公社以下仍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62年8月,撤销17个人民公社,设立7个区,共辖97个乡级组织。

1968年4月阳朔县属桂林地区。

1981年2月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阳朔县人民政府,公社、大队成立管理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队委会。

198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不变。

1996年,阳朔县面积1428平方千米,人口约29万人。辖4个镇、6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城关乡、普益乡、高田乡、金宝乡、葡萄乡、杨堤乡。县政府驻阳朔镇。

1999年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162号)同意城关乡与阳朔镇合并设立新的阳朔镇,镇政府驻原城关乡政府所在地,新阳朔镇辖原城关乡和阳朔镇的行政区域;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999]222号)同意葡萄、高田两乡改为镇建制,两乡改镇后原辖行政区域不变。调整后,阳朔县辖6个镇、3个乡: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普益乡、金宝乡、杨堤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阳朔县总人口264640人。其中:阳朔镇40891人,白沙镇41621人,福利镇41438人,兴坪镇36427人,葡萄镇28176人,高田镇29611人,金宝乡26438人,普益乡10544人,杨堤乡9494人。

2003年阳朔县行政区划(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100 阳朔镇 辖莲峰居、屏风山、北门、鲤鱼井、东岭、凤鸣6个社区;矮山、木山、骥马、樟桂、高洲5个村委会。

101 白沙镇 辖白沙街居委会;白沙、观桥、龙村、白面山、旧县、立龙、石塘、蕉芭、大竹山、蔡村、都林、古板、插花桥、扶龙、五里店15个村委会。

102 福利镇 辖福利街居委会;福利、渡头、新寨、双桥、枫林、将军、老梧、青鸟、绛村、顺梅、龙尾、垌心、忠和、夏村、锁石、屏山16个村委会。

103 兴坪镇 辖兴坪街、兴坪渔业街2个居委会;兴坪、桥头铺、西山、古皮寨、书家堡、白山底、思的、大源、西塘、江村、画山、大坪、渔村、水洛14个村委会。

104 葡萄镇 辖福旺街居委会;福旺、葡萄、西岭、周寨、杨梅岭、下岩、垌村、报安、陵陂、马岚、仁和11个村委会。

105 高田镇 辖高田街居委会;田村、安定、下山、朗梓、古登、龙村、蒙村、龙潭、凤楼、头村、响村11个村委会。

200 金宝乡 辖金宝街居委会;金宝、红莲、阳朔垌、长乐、大桥、大利、延村、枫木寨、新村、马鞍、大水田、久大12个村委会。

201 普益乡 辖普益街居委会;普益、上观、木桥、留公、勇村、古乐、上游、大山8个村委会。

202 杨堤乡 辖杨堤街居委会;杨堤、浪洲、浪石、地水洞、忠南、唐家、土岭7个村委会。[10]

行政区划

阳朔县城区阳朔县城区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阳朔县下辖6个镇、3个乡。[11]

区划详情

6个镇:阳朔镇、白沙镇、福利镇、兴坪镇、葡萄镇、高田镇。

3个乡:金宝乡、普益乡、杨堤乡。[11]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12]桂林市区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28′-25°4′。 东邻恭城县、平乐县,南邻荔浦县,西界永福县、临桂区,北与灵川县、雁山区接壤,县域面积1428.38平方公里。政府驻地阳朔镇县前街1号。

地貌特征

阳朔县阳朔县阳朔县地貌以石山、丘陵为主,山地为辅。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侧地势较高,属海洋山脉(东瑶山)和架桥岭山脉(西瑶山)的边缘,山脉走向大致呈西北-东南,是县内主要河溪发源地。

中部为一块约150平方公里的山丘,海拔200-500米之间。自西北贯穿东南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且自北向南倾斜,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入时,受到地形抬升,容易降雨,同时寒潮易于浸入。

境内河流大多自西北而流向东南。岩溶区内石山林立,海拔200-500米,相对高差50-300米。石山间容蚀洼地、峰林谷地、河流冲积平地交错分布,地势较平坦。

气候特征

阳朔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县内岩溶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夏长冬短,东北、西南部高海拔山区冬长夏短,春秋适中。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的旱、涝、冷、热变化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县农业区划办提供的资料,1993年进行土地资源勘察,全县土地总面积14.2848万公顷(214.26万亩),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积10.5226万公顷(157.84万亩)。

在可利用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2.0113万公顷(30.17万亩),园地面积7400公顷(11.10万亩),有林面积3.5793万公顷(53.69万亩),已养殖的水面面积680公顷(1.02万亩),荒山荒水荒滩荒地面积1.4533万公顷(21.8万亩)。

阳朔县土壤种类多,共有125个土种,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2.5-4%之间,酸碱度适中PH值在6.5-7.5之间,质地多属壤土和沙壤土,沙土和粘土面积小,耕层厚度多在12-18厘米之间。

矿产资源

截止2015年,阳朔县发现的矿藏资源,金属矿有铅、锌、铜、铁、锰、铝土,非金属矿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兴坪镇的老厂、咸水、钟家、大源林场的宝峰山一带,储量60万吨左右。铜矿分布在金宝乡的大苏、小苏、三岔、徒厂河以及兴坪镇的老厂一带,储量约1.4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杨堤的下龙、高田的沙子溪、金宝的大桥一带,储量30余万吨。锰矿分布在福利青鸟一带,储量30万吨左右。汞矿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带。铝土矿分布在杨堤的下龙、土岭一带,储量8万吨左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兴坪的水洛、白沙的枫木坳、福利的屏山等地。重晶石分布在阳朔镇的樟桂和金宝的青龙口一带。石灰石等遍布全县。[3]

水资源

阳朔县有水资源21.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8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9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和工矿企业用水0.16亿立方米,总用量1.07亿立方米,仅为5.02%,尚有95%未利用上。福利镇矮山有温泉1处,水温29.8℃-31.8℃,水流量每秒2.5-2.68升,尚未开发。理论蕴藏量8.38万千瓦,可开发的4.02万千瓦,至2002年已开发0.364万千瓦。

阳朔县主要河流17条,总长243.78公里,总集雨面积1294.97平方公里,共约有地表水13.23亿立方米。

动植物资源

阳朔县主要动植物有170多种。

其中鱼类110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7种,鸟类21种,哺乳类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果子狸、原鸡、蛤蚧、麝等。

植物主要有地衣类、蕨类、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较珍稀的灵香草、青天葵、月月桂、古巨榕、黄兰花、观光木、鸡屎杨梅、竹柏、长枝油杉等。用材林以松、杉、毛竹为主,经济林以油茶、油桐为主,水果以沙田柚、柑橙、金桔、柿子、板栗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以花生、芝麻、油茶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青麻、槟榔芋为主。

人口

人口

明嘉靖元年(1522年),阳朔县2220户,16585人,户均7.65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阳朔县志》吴德征序中所提“朔邑编户几万家”,估算当时人口约70000人。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18428户,89781人(男50321人,女39460人)。

1964年,阳朔县总户数36304户。总人口167156人(男84777人,女82379人)。非农业人口14475人。

1985年,阳朔县总户数51844户。总人口271739人(男138998人,女132741人)。非农业人口23588人。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阳朔县总人口308296人,常住人口272223人。

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3.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常住人口28.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06%。

民族

截至2010年,阳朔县有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藏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满族、白族等十一个民族。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周彦
县委副书记 黄小雪、秦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阳朔数字报刊[13]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黄小雪
副县长
韦普健、吴勇、赵全平、莫绍廷、覃丽虹
参考资料来源:阳朔县人民政府[14]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庆武
副主任
王永清、何毅、莫翠芳、雷长发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9]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周彦
县委副书记 黄小雪、秦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阳朔数字报刊[13]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黄小雪
副县长
韦普健、吴勇、赵全平、莫绍廷、覃丽虹
参考资料来源:阳朔县人民政府[14]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陈庆武
副主任
王永清、何毅、莫翠芳、雷长发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9]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8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7%、28.6%和4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8%、17.1%和64.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180元,比上年增长6.9%。

2018全年组织财政收入7.3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4亿元,增长8.9%。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29亿元,下降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3亿元,增长10.5%。

文化

农业是阳朔县国民经济的基础。

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33.76亿元,增长6.6%;林业产值1.35亿元,增长39.1%;牧业产值6.92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1.43亿元,增长4.5%。

2018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2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3万千瓦,增长3.6%。农用化肥使用量(按实物量计)5.68万吨,增长0.7%;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34.75吨,增长2.9%;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1055.11吨,增长3.4%。

201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4万公顷,增长4.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万公顷,增长0.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34万公顷,增长21.0%。全年粮食总产量9.44万吨,增长4.0%。水果总产量55.87万吨,增长13.6%;蔬菜产量33.68万吨,增长3.6%。

2018全年肉类总产量2.78万吨,增长1.5%;生猪出栏22.4万头,增长4.5%;家禽出栏499.86万只,下降1.3%;水产品产量0.7万吨,增长6.2%。

戏剧文化

阳朔县阳朔县201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2%。全部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5.3%,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7.3%;重工业增长1.2%,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2.7%。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0.0%,其他经济类型增长10.7%。从行业看,在6个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累计总产值实现正增长,占行业面的83.3%。

20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0.5%;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7%。

2018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48亿元,增长15.1%。

地方特产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8.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2.2%。

2018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1.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8.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2.6%。

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48万平方米,增长12.2%,商品房销售额17.49亿元,增长33.4%。

国内贸易

201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9.08亿元,增长9.3%;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增长9.5%。

2018年,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0.56亿元,下降55.4%;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16亿元,增长13.6%;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4.39亿元,同比增长10.9%;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1.01亿元,同比增长26.0%。

金融

201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60亿元,增长9.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0.35亿元,增长9.1%。201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4.49亿元,增长0.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78亿元,下降6.7%;中长期贷款余额52.71亿元,增长2.7%。

交通

社会

戏剧

社日社日歌乐、斋醮,是阳朔县民间最初出现的表演艺术。清康熙年间起,相继建成福利行宫戏台、兴坪武圣宫戏台、高田关帝庙戏台、县城江两会馆等24个戏台,戏曲演出颇为活跃。

桂剧

清咸丰六年(1856年),龙潭徐大德创办“宝华群英桂剧科班”,后人称“宝字科班”,阳朔始有桂剧正式班社。清末民初,阳朔、白沙、福利、兴坪、高田等圩镇出现“玩字班”。民国21年白沙增办“瑞英乐科班”(称瑞字科班),26年县城在江西会馆成立“寿阳剧院”。两个戏班分别在阳朔县和桂林附近各县巡回演出10多年,33年至34年因日军入侵而散班。同时,各圩镇、农村的桂剧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动,桂剧有了发展。

建国后,1953年各区相继成立业余文工团,原有桂剧班子上演桂居4传统剧目,文化部门搜集整理传统剧目,桂剧有了新生。

1969年,成立阳朔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简称文艺队),属文教局领导,1979年后以演桂剧为主。县文化局开办文艺小小班两期,共30多人,培训小演员充实了文艺队。1982年参加桂林市戏剧展览周演出桂剧《包公牵驴》,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85年,县文艺队共有队员44人,演员、乐队、编导、舞台美术力量较齐全,演出桂剧剧目有《十五贯》、《秦香莲》、《火焰山》、《胭脂》、《郑小姣》、《花王之女》、《徐九经升官记》等20多个。

彩调

彩调又称“花灯”、“调子”,是阳朔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各乡村。民国4年至25年间县境彩调已是兴盛时期,稍大村庄都有彩调班子。较有名的师傅有高田的徐老友、城关的莫乃乃等人。

1951年至1956年,白沙兆村源、高田富绢村陆续开办多期彩调科班,其他村庄的业余彩调队也先后成立,至1958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112个,并掀起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热潮。

1979年,桂林地区在阳朔县举行地区业余文艺会演,阳朔县创作的现代彩调剧《考嫂子》等节目参加演出,业余演员廖艳兰、朱贵凤获优秀演员奖。1980年召开第三次全县老艺人座谈会,县文化馆组织19人的演出辅导队到农村巡回辅导,全县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到153个,队员4300多人,春节共演出375场,观众达16.0万人次。1981年、1982年,县文化局组织代表队参加桂林市曲艺会演和戏剧展览周,彩调《莲池会》获创作、演出二等奖,《打猫赔兔》获三等奖。《莲池会》演员王福荣获演员新秀奖。 1985年全县有业余彩调队84个。

话剧

《凤凰城》《凤凰城》民国15年,县政府请上海启明新剧社在县城同乐戏院表演白话剧(文明戏),时间约3个月。同年暑假,中共桂林县支部派一个话剧团到阳朔县城,在粤东会馆演出《刘姑的处境》、《残年》等反封建长短话剧10余个,连演10天。从此,每逢纪念日各区小学便排演一些短小话剧,到桂林读书的学生也回县演出。1939年7月以后,在共产党员教师组织下,阳朔国民中学师生在县城广场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桂花姑娘》、《人约黄昏》、《一家人》等剧目。1942年,由县长组织演出《凤凰城》。 1944年、1945年,兴坪战时青年服务队和临阳联队,在游击区演出《农村曲》、《军民进行曲》、《青纱帐》等。1947年,碧莲表证中心校的教师和桂林师范实习生,演出大型新编历史话剧《林冲夜奔》和木偶剧《一个铜钱》。福利中心校师生演出历史剧《天国遗恨》。

建国后,县、区、学校文艺队曾演出《三代仇》、《青年一代》、《风华正茂》、《满意不满意》、《于无声处》、《一丝不苟》等话剧。

歌舞剧

建国后,在舞台上演出的有《白毛女》、《兄妹开荒》、《蚌壳舞》、《小二黑结婚》、《九件衣》等。《蚌壳舞》曾参加自治区会演。1958年,桂林地区举行工交、财贸、农业三个系统文艺大会演,阳朔自编的歌剧《李老汉进城》参加演出。1966年,县农村文艺宣传队移植演出歌剧《红松店》、《王杰之歌》等。1975年,县文艺队创作演出七场歌剧《廖长有》和组歌《韦江歌》。

教育事业

松花糖

松花糖发源自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民国代总统李宗仁故居中的私人厨房,由李宗仁家中的一名厨师发明。近百年传承创新,风味愈加诱人,甜而不腻,入口酥化不粘牙,流行于桂北地区,滥觞于阳朔兴坪。

松花糖去古已远,名称的由来,一说是由于松花糖粒粒金黄色如松花;二说源自于松花糖“酥脆清甜,入口即化”,是“酥化糖”的讹误;也有说因其作为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的传统年货,寓意着“轻松花钱”的新年愿望。松花糖亦为阳朔兴坪的特色食品。

医疗卫生

阳朔县交通地图阳朔县交通地图阳朔县城距桂林市仅65公里,有二级公路相连,南至柳州、南宁、北海,东南可达梧州、广州,阳朔至广州的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车,在阳朔境内留有葡萄、白沙、高田三个出入口,沿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桂林城北、漓江景区。

水路运输上至桂林,下达平乐、梧州、广州,可常年通航,县内有码头5座。

民航依托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与国内、国际大中城市相通,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现已开通航线50多条,可直航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从广州乘飞机至桂林只要45分钟,方便快捷。

铁路方面,贵广高速铁路通过阳朔县并在兴坪镇设阳朔站,距兴坪漓江山水景区仅10分钟车程,距阳朔县城车程约50分钟。普速铁路运输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国各地,桂林市铁路北接京广复线,南连黔桂、桂柳动脉,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

2018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9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公路客货运周转量7507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7%;水路客货运周转量345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5%。

2018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2643辆,其中,摩托车21744辆,汽车10899辆。驾驶员保有量91079人,其中,汽车类驾驶员50817人,摩托车驾驶员40262人。年末公交车路线9路。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54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48辆。

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阳朔县阳朔县2018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2所,专任教师973人,在校生13044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36人,在校生263人。有普通小学91所,专任教师1116人,在校生20282人。

资源环境

阳朔县历史上医疗以中、草医为主。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陶寿刚在高田圩开设和安堂中药店。

民国期间,各圩镇又先后开设过近50家中药店。至解放前夕,尚有平安堂、天元堂、熊同寿、利昌药铺、保安堂、长春圃等34家中药铺开业。

1975年,投资41万元在县城北门南侧新建县人民医院,1980年竣工,占地面积7364平方米。 至1985年底,有病床184张,全院分医务、护理、后勤三大科和门诊部、留医部,下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20个科室。

至1985年,兴坪、白沙2个中心卫生院,福利、高田、金宝、葡萄、城关、普益、杨堤、阳朔镇等8个卫生院,共有门诊、病房7280平方米,病床107张,医疗器械一批。县直卫生机构县人民医院、 妇幼保健院、防疫站门诊部、留医部等业务用房共11261平方米,病床199张。

2018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6个,其中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7个,村卫生室20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13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1人,注册护士51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68张,其中医院460张,乡镇卫生院408张。

邮电通信

2018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33元,比上年增长7.3%。按地域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91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55元,比上年增长10.7%。

旅游

阳朔县阳朔县2018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65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126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955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55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439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442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5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491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721人。年末全县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38472人。

2018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5388人,其中,城镇居民223人,农村居民5165人。全年社会福利单位床位843张。

荣誉

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64.21%。园林绿化总面积189.47公顷。

2018年全县年总降雨量1482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全年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158次。

2018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06亿千瓦时,增长8.0%;工业用电1.91亿千瓦时,增长131.1%。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4.0%;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9%。

词条图册

201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8万户,移动电话24.6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82万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