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纹章沙皇(царь)一词中的“沙”来自拉丁语中凯撒(Caesar)的转译(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后保加利亚君主西蒙大帝自称沙皇(цар),其词源即来源于“沙阿”,是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当于国王,而不是皇帝。中文译为“沙皇”,是将царь的音译“沙”与代表地位的“皇”字连写而来。俄国采用沙皇作为君主头衔始于伊凡四世,俄语转写为царь(Tsar)。
俄罗斯的沙皇头衔如下:蒙上帝恩典,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及独裁者;喀山、阿斯特拉罕、波兰、西伯利亚、陶立克克森尼索和格鲁吉亚沙皇;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库尔兰、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戈尔斯克、尤格拉、维亚特卡、保加尔和其他地区的王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和全北域的君主;普斯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切尔卡斯亚、突厥斯坦、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和卡巴尔德尼亚地域及亚美尼亚地区的领主;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
俄罗斯沙皇当蒙古帝国入侵基辅罗斯的时候,莫斯科还仅仅是诺夫哥罗德公国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尽管蒙古帝国军队于1238年冬焚烧并在1293年劫掠了这座小镇,但由于莫斯科的偏远及复杂的森林地形,让它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蒙古人的攻击和占领。加上数条流向波罗的海,黑海及高加索地区的河流,让这座小城得以渐渐发展起来。
但莫斯科得以最终发展成国家形态,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一连串既有野心,又有实力和运气的王公统治者。莫斯科公国第一位统治者,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是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他夺取了科洛姆纳,又继承了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从而扩大了公国的疆土。丹尼尔之子,莫斯科的尤里,控制了整个莫斯科河盆地,并向西发展至莫扎伊斯克。他接着和罗斯王公的主人蒙古金帐汗国的月即别结成同盟,并迎娶大汗的妹妹,随即宣称成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允许他借此干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事务。
尤里的继承者,伊凡一世(于1325-1340年在位),和金帐汗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得到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头衔,借此拥有向其他罗斯的公国收取贡献和税金的权力。和金帐汗国的关系也为伊凡的扩张提供了机会,特别是针对北方的特维尔,该城市于1327年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这次叛乱被金帐汗国和莫斯科联合镇压。伊凡一世被认为是当代罗斯最富有的人,他亦因此得到“卡利塔”(意为“钱袋”)的称号。他运用财富向其他公国购买更多的领地,并支援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建设。1327年,东正教的都主教彼得由基辅迁移至莫斯科,进一步提升了这个新兴公国的威望。
伊凡的继承人持续不断地夺取莫斯科公国的领地,人口和财富。扩张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与西邻的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利益冲突。立陶宛人渴望压倒东斯拉夫人和他们所信仰的东正教。立陶宛大公国大公Algirdas与特维尔联姻并结成同盟,于1368年,1370年和1372年三次远征莫斯科,但未能攻下这座城市。处于莫斯科和维尔纽斯之间的城市斯摩棱斯克成为双方争夺重点。
1348-1349年,国家及王族受到黑死病的严重打击。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大公之位落入他的远房亲戚苏兹达尔的德米特里手中。由于受到立陶宛大公国的异教徒和穆斯林部落的包围,德米特里决定和俄罗斯东正教结成同盟。当时俄罗斯东正教正因为St. Sergius of Radonezh的改革势力渐渐增长。
在亚历塞斯都主教的教导和影响下,德米特里自命为东正教的保护者,有使命联合混战中的罗斯诸公国对抗金帐汗国。他挑战金帐汗的权威,并在1380年于库利科沃战役中大破马麦汗的军队。尽管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于数年后便因为脱脱迷失的远征而抵消,但他成功洗刷了莫斯科公国一直以来向蒙古人献媚的形象。1389年,德米特里在没有金帐汗的允许下把大公之位传给儿子瓦西里一世。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
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即位后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了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攻灭喀山之前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强于俄罗斯的力量,攻灭喀山改变了俄罗斯人与蒙古鞑靼人的力量对比。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了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579年被占领。1572年粉碎了被称为“奥斯曼帝国之鞭”的克里木汗国政权。当时位于中东地区、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和东南欧地区,而粉碎克里木汗国给奥斯曼帝国的迎头痛击,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俄罗斯乃至整个东欧的图谋。伊凡四世内政方面的策略,除了上述的铲除大贵族、扶植中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伊凡三世时关于农民必须在尤里节才能离开地主的规定,并充实了一些条款。俄国向农奴制的泥潭中又陷进了一步。在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沙皇”成为俄国君主的正式称谓(这一称号来自俄国人对拜占庭君主的称呼,伊凡三世已经使用过这一称号,但尚未固定下来)。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598年,伊凡四世的儿子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去世,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16世纪下半叶,随着专制制度的形成,并且伊凡雷帝在位时奉行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在这一过程中东北亚的蒙古鞑靼帝国相继灭亡。17世纪,俄国基本完成了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俄国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逐步与西方接近。
彼得大帝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彼得霍夫宫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完全剥夺贵族领主缙绅会议的残余名义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为了增加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和贸易的机会并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的北欧强国瑞典王国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现代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军击败了瑞典军。大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德条约》,彼得一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欧海洋国家交流的窗口。
冬宫
在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和以后的皇帝的继续下还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国安哈尔特—泽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于17岁的皇储彼得(即位后称“彼得三世”)成亲。此前,她皈依了东正教,并取教名叶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后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叶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卫军军官格里高利·奥洛夫的拥护下发动政变,废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大教堂加冕,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6]叶卡捷琳娜与彼得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雄心勃勃,着眼于将俄罗斯建成一个对外开放的世界强国。至35年后她逝世时为止,俄罗斯已经向西欧的政治和社会新潮流迈进了一大步。
接见外臣的叶卡捷琳娜
穿着便装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帝国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当大的新疆土。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则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关系,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了。在西部,俄国则趁著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败日虚之际,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
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一世,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罗斯帝国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于亚历山大一世于拿破仑战争中击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和俄罗斯人民尊为神圣王、欧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间改革俄罗斯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他的统治前期主要在战争时期渡过,后半则沉迷于与宫廷仕女游玩,以及神秘主义的研究上,渐渐不理政事。最终在其承继者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罗斯爆发了一连串人民起义。因此其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而且直到现在,他的行为仍然不能被理解。因此被称为”北方的斯芬克斯”。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的会面亚历山大一世四平八稳的执政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俄罗斯的持续繁荣发展。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亮点还是在军事和外交领域。如同以往俄罗斯帝国的皇帝一样,亚历山大一世时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又完全继承了祖母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气魄,不遗余力地利用一切机会进行领土扩张。
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之初,法国革命浪潮席卷欧洲,俄罗斯积极地参加了反法同盟,成为1805年至1807年间阻挡拿破仑东进的重要力量。在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俄军大败,此后俄罗斯和法国签订了蒂尔希特和约,对法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并在实质上暂时退出反法同盟,俄法关系逐渐有所缓和。
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登基的时代,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从19世纪末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俄罗斯工业体系得到完善,尼古拉二世的资本主义改革造成了俄国国内不小的社会矛盾。而俄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大量农民破产,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这些情况,他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继续对内改革,对外扩张。
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尼古拉二世积极推行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政策、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 还在远东之行时,中国和朝鲜的领土与财富已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九十年代,俄国开始修筑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尼古拉为这条铁道奠基,并当了修筑这条铁道的名义监督。这表明他企图通过铁路加强对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在远东争夺霸权的迫切心情。登上皇位后,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经是“全俄皇帝和专制君主,兼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等”,却还梦想给自己再加上“中国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称号。
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初,俄国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在彼得格勒,罢工运动迅猛展开。2月25日,罢工开始发展为武装起义。 2月2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 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想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俄罗斯君主制结束从1917年3月9日到8月14日,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软禁在沙皇村的亚历山大皇宫。当时的政府或许曾经尝试为皇室建立符合皇家地位的生活环境,然而由于政府缺乏实权,理想无法落实。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584年—1598年,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菲尔多三世)
1682年—1696年,伊凡五世
1682年—1721年,彼得一世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保罗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彼得大帝
亚历山大三世
尼古拉二世
保罗一世
彼得三世
亚历山大二世
安娜·伊万诺夫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