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半个世纪中,他在教育与科研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著名的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集专家。
70年代,参加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主持的水能利用计算机应用研究,承担计算机在水能水利计算中应用研究课题,建立了水能水利计算数值解法新途径。
21世纪伊始,他突破扎德建立的静态模糊集概念,指出扎德隶属函数的唯一性的理论缺憾,创造性地建立可变模糊集理论,并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4期)发表题为“可变模糊集合理论—兼论可拓学数学与逻辑错误”论文,指出可拓学(物元分析)的数学与逻辑错误,为捍卫科学真理作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为了建立符合中国思维模式的模糊决策理论,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易学。2007年6在国际华夏易学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题为“《河图》与八卦关系的试验证验——易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论文,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以伏羲为代表的先哲们在远古无文字时期根据《河图》创画八卦,《河图》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提供了科学试验依据。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部分合作),许多论文被SCI、EI与美国数学评论收录。其中论文《防洪调度多目标决策理论与模型》获得了2001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专著9本,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工程水文水资源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和《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模糊识别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委级科技专著图书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共计16项,其中,《工程水文水资源系统模糊集分析理论与实践》(专著)获得了1999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三等奖;《工程水资源模糊集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工程水资源系统优化模糊集理论》(辽宁省重点科研项目)获得200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担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又是水利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是我国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集专家,迄今已经指导并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50多人,他们分别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等不同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教学与生产工作,有6人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