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大院

姜家大院

中文名 姜家大院(清代豪宅)添加概述  
布局 七星抱月式
占地面积 1800㎡
目录导航

姜家大院特点

姜家大院主要特点是木结构穿斗屋为主,其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独特,在门、窗、屋脊、柱墩、抬墩和耍墩等方面,有许多精细的楼雕与浮雕,内涵丰富,反映了荥经一代边茶富商的文化修养,也反映了我国忠孝礼仪、福、禄、寿、禧等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

建筑年代

姜家大院位于开善寺以上,城门洞以下的老城区,是我县城区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豪宅之一。姜家大院目前尚有3个天井,一个龙门。龙门和第一天井始建于明朝中期,由一个姓徐的荥经土著人主建,建成初期扩建了两个天井。姜家大院总占地面积1800m2,据76岁的姜琳老人回忆,扩建完成后,姜家开始大量做茶。

建筑风格特点

建筑风格与特点,姜琳老人说,在他高祖手里准备建成荥经第一豪宅,因上下(老房)两侧和后山在平基时挖出大量古墓群而被通停建,现在的三个天井其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完全是典型的明清豪宅风格,三个天井紧密相连,所有居住在里边的人由一道大门进出,形成一个既封闭又独立的建筑群体。姜家大院的平面布局座北向南为主要朝向,平面中心轴上有一个龙门,两个天井、两个过厅、一个主房。另有一个小天井,五个厢房,主房正对过厅,共有3间,中间一进为堂屋,堂屋两侧为主居室。堂屋的开间相对两侧的住房稍大一点。堂屋的主要用途是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婚嫁大典等大型活动,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主要场所,主居室为一家之长或长辈才有资格居住,厢房主要供子女居住或接待客人。这种布局设计体现了古时“正堂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出灾”的建筑思想,是典型的贵人豪宅布局法。

姜家大院主要特点是木结构穿斗屋为主,屋面荷载和楼面荷载由桷角子及楼板传递给檩条和楼欠,再由楼欠檩条传给木柱,木柱再将荷载通过柱基传达地基,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姜家大院的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门、窗、屋脊。柱墩、抬墩和耍墩6个方面,雕工精细、内涵丰富。从各个楼雕与浮雕中都反映了当年房屋主人的追求与理想,反映了荥经一代民族资本家的富豪,也反映了我国忠孝礼仪、福、禄、寿、禧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姜家大院兴衰

姜家大院从建筑上说原本就不是用来生产边茶的,而是典型的民居建筑。为什么民国以前不住人而用来生产边茶呢?因为姜家在明朝中期从乐山洪雅迁居荥经后,以华兴号招牌与康藏做茶马生意,创立了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一度时间生意红火,银子百万、富甲一方。但随着家庭人口迅速蓬涨,由几个家庭成员变成几十个成员,加之每个的想法和追求不同,有的想学文,有的想学武,有的想种田,加之创业者姜志太公年老体弱,亲临康藏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意逐渐叠落。到了清朝中后期,已是负债经营。姜琳(76岁)老人回忆说在他12岁左右,康藏地区有4个喇庙还经常上门追要茶叶,在此情况下他们祖父召集家人商议,确定由姜公兴出任“华兴号”继承人,公兴继位后,改“华兴号”为“裕兴号”并新临康藏与各债主见面,商议再由各债主支持一把(实质叫补偿贸易),“裕兴号”茶店再度走红。姜家大院不仅成了“裕兴号边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姜家又租下了近邻陈家大院作厂房,从此姜家又一次响誉县外,誉满康藏,此时已近清朝末年。

姜家第三次起落是在清末民初。姜家成了荥经首富后,加之当时社会不安,内外的安全都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情况下,姜家和兰家采取强强联合,裕兴号主人与闻名县外的兰贡爷(兰云台的父亲)打成儿女亲家,姜家获得了兰贡爷的保护,兰家获得了姜家生产边茶技能传授及贸易支持,此时“裕兴号”主人有两个沉重的包袱,一是姜家自身几十口人的吃穿用全倒在“主人”身上,“主人”为了使家庭成员之间不产生矛盾度和冲突。男丁每人每10天领一次鸦片,从东街到西街各个商号均发有“裕兴号”片子。吃、玩、耍、拿布匹由管家按时结帐,姜家人已过上了初步的“共产主义生活”,这种坐吃山空的措施耗费了“主人”大量钱财。二是前后扶持了兰家开拓市场时间达10年,一直到1930年左右,其间扶持亲家兰贡爷做好茶生产,“裕兴号”主人采取了三条措施。1、传授生产技能;2、出让市场;3、在“云泰号”边茶立脚之前采取一搭三、一搭二、一搭一的办法,帮助兰家在康藏打开销售局面。(即买一包姜家茶送三包兰家茶,直到兰云泰的茶完全在康藏站稳脚根。此时已至抗战时期。

以上是从姜家内部管理来看他的兴衰过程。而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还要看执行者和国运怎么样。翻阅历史,仅姜家前两次兴衰,就主观检查是自身内部的管理不善,但她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西藏、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印藏条约》英国茶商引入印度茶,垄断康藏茶叶销费市场有很大关系。

建筑风格特点

荥经茶叶之所以深爱康藏同胞喜爱,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该说荥经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鲜叶质量好,做工考究,工艺独特,配方绝佳,特别是在兰云泰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工艺和配方现在已到了抢救的边缘。这是荥经南路边茶受藏族同胞喜爱的所在,例如抗战时期,整个藏区藏民感染了火症(现在称痢疾),荥经数家生产茶叶的厂家配制了湫木茶,让藏胞门迅速得到康复,抵御了瘟症的侵挠。这种根据需要研制的的配方是茶叶加工生产销售活的灵魂,是茶马古道上茶文化的独道处之一。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挖掘、宏扬、光大,并将其融入当今的旅游经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