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1)。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2)。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3)。[1]
(1)映:映照。自:自然。自行。婀娜:轻盈柔美貌。何限:无限,无边。多少,几何。感郎:感谢郎君。感应郎君。感觉情郎。独采我:独独采摘我。(我,根据诗韵,用‘它’为好)。
(2)复:又。再。桃根:桃树根。相怜:相互怜惜。相互恋惜。两乐事:双方都乐意的事。独使我:(为何)独独让我。殷勤:殷切勤劳。热情周到。巴结讨好。(读起来略阳怨气,不知理解对否)。
(3)不明楫:多数诗解为‘不用楫’。也许‘明’是‘用’的错写。但渡:尽管渡江。无所苦:没有什么苦闷忧愁的。自:当然。来迎接:显然有悖诗韵。不及‘迎接汝’。
这三首歌的排列次序及诗句文字,各种传本不尽相同。第一首是拟桃叶自抒。也许桃叶只是自况的比喻,居于陪从地位、然而桃叶衬托出桃花的红艳,却也在桃花相映之下,显示出了自身的优美,朴素柔静,风姿婀娜,虽有自卑自伤之情,更见自重自怜之态。这恰是一个朴素文雅的小家碧玉形象。然而常人心里毕竟爱着桃花,不多注意桃叶,更何况一个高门大家的风流之子。尤其在春花竞艳时节,万紫千红之间,这个高贵的男子偏独采撷了一枝桃叶,王献之竟然钟情一个小家碧玉。这就更显出他的品性不俗真情相爱,令她深深感激,衷心相爱。这也正是诗人所以在第一首先拟女子自抒的构思原因,因此,第二、第三便表明自己心迹。
第二首是表明心迹,真情相爱,不存门户之见,全无贵贱之分开头重复“桃叶”,兼有两层意思:一是加强恳切语气,略有埋怨成分,等于说“桃叶啊桃叶,你还不了解我吗”;二是以桃叶比兴,意思是说“桃叶还是桃叶,我爱的就是桃叶”。接着以“桃树连桃根”来比喻,强调桃叶和桃花一样是才从桃树长的,连着桃根生的,表示他不认为桃叶与桃花有根本的差别,表明他没有门户的偏见。因此,接着就直率地说,相爱是两个人愿意的事情,唯有你桃叶使我爱恋之情殷切而笃诚。言外是说,桃花再好,但诗人并不乐意。这样直率大胆的表白,既显出情深委屈的急切,可笑亦复可爱;也表现出爱情真切给诗人以冲破门户束缚的勇气,动人而且感人。这也令此诗增添了许多民歌的情调,相当活泼。
第三首是约定相迎,保证不渝,要桃叶放心,轻松愉快渡江。他们二人相爱,此刻似乎必须分别,总有不得不如此波折的缘故。具体事由,无需猜测。但桃叶的担心并非无端,离别的心情并不轻松。因此诗人再以重复“桃叶”兴起,却用了不同语气的喻意,说了二句俏皮话,令情绪气氛轻松些。意思是说:桃叶就是轻巧的叶子,宛如一叶轻快的小船,渡江不用划船桨就可以过去了。所以接着说: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恼,我自会迎接你回来的。不难理解,对这一双恋人而言,这样的俏皮话和定心丸,其潜在的含意是心领神会,不用点破的。而对读者来说,这类不无勉强的俏皮和宽慰,则更多缠绵悱恻之感,自可吟味其中隐隐流露的苦涩。
第一首诗的头两句,是以桃树桃花来比喻桃叶的婀娜美丽,后两句则是写桃叶的感受,表达被诗人喜爱的感激之情: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可是郎君唯独喜爱、采撷我,此情此意多么令我感动。
第二首诗是诗人对桃叶的表白:桃叶啊桃叶,我对你的爱是真心的,世上的美女千千万,我只喜欢你一个。
第三首诗写两人于渡口送别的情景,诗情话意颇有点像现代湖北民歌《龙船调》里“妹娃子要过河,哪个来背我”“还不是我来背你嘛”的意境。
后人评价说,《桃叶歌》以美女桃叶的口吻,抒写桃叶得到王献之眷爱的感激之情,其歌亲昵佻巧,是爱侣间倾心相慕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桃叶歌》语言朴素,比喻生动,受到当时吴地民歌的影响,堪称古代爱情诗歌中的佳作,因而深受民间喜爱,流传极广,“至南陈时犹盛歌之”。后人在翻阅明朝乐曲档案时,发现了仍能演唱的《桃叶歌》,据称日本的明清乐谱中也收录有这首歌曲。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1]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2] 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