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学眉户、秦腔、碗碗腔(华剧),戏路宽,闺门旦、青衣、老旦、无一不能。几十年来,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尤以演现代妇女着称。嗓音甜美、浑厚园润、唱腔委婉柔和,字韵清晰;表演细腻,善于体验角色,掌握人物思想变化。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之誉。又在现代戏《十二把镰刀》、《向阳川》、《蟠桃园》、《天池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苦菜花》中担任主角。主演的现代戏《杏花村》,被拍摄成电影戏曲片,主演的《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1965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剧《借水赠钗》担任主演。在传统戏中担任了诸如《金碗钗》、《恩仇记》、《曲江歌女》、《白蛇传》等戏的主人公。
在新编华剧(碗碗腔)古代戏《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舞融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该剧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中国艺术西北荟萃获金奖,表演一等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碗碗腔)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90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曲舞台,并在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及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新剧目展”(南方片)成都演出获金奖,表演一等奖,1994年应国际戏剧节芬兰中心邀请《真的真的》赴芬兰演出大获成功。从《梁秋燕》到《杨贵妃》、《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上的追求探索精神,为陕西地方戏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获全国劳模、省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获“五一”劳动奖章,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李瑞芳,女,1935年生于甘肃天水,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艺术家李瑞芳 五十年代,曾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中担任主演。
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
七十年代主演眉户剧《杏花村》被拍摄成戏曲影片。《爱与恨》荣获陕西省省直戏曲调演一等奖。
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将戏、乐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令人回味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赏,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剧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独秀”。
九十年代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并在1992年11月文化部艺术局举办的“金三角”交流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
《梁秋燕》激励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有一家三代人都是看着《梁秋燕》走到今天的,其每代人“婚姻斗争”的经历都与梁秋燕惊人地相似,李瑞芳对此也是百感交集。李瑞芳提到了“看了《梁秋燕》”的全本———“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看了《梁秋燕》,敢于反封建;看了《梁秋燕》,婚姻不包办……”宝鸡有个署名“二妹子”的人曾经给她写过信,表示对自己的婚事非常痛苦,在舞台上十分泼辣、不管不顾的李瑞芳,此时却更多地是以一个为人父母、过来人的身份,一起分析利弊、娓娓道来,此“二妹子”后来回信说已经处理好自己的婚事,令李瑞芳颇感快慰。李瑞芳曾参加秦腔首次晋京演出和下江南巡演,在福建慰问演出时,对着电话筒给哨位上的战士们唱戏,一天晚上连演三场,唱得嗓子都哑了。而在京受到周总理接见时,她竟激动得用左手去握,“当时右手死活伸不出来,太激动了呀!”事隔几十年,李瑞芳还记忆犹新。
李瑞芳虽年届七旬,但精神爽朗、谈笑风生、身轻体健。
2007年游九寨沟时,她遇到了一些陕西乡党,大家呼朋引伴,奔走相告,“快来看,这就是梁秋燕!”对于观众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李瑞芳表示“我知足了,真的,下辈子还唱《梁秋燕》,还当大家心中的梁秋燕”。李瑞芳虽然自称书画纯属业余爱好,但她画的兰草其实颇有几分仙姿逸态,令人观之忘俗。
据悉李瑞芳的个性邮票首发式已在家乡天水市举行过了,她这个异乡漂泊的游子,回到了家乡父老中间,“真是挺感慨的”,虽然到西安已经半个世纪了,但那种对故乡的牵挂却依旧。“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这样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时,梁秋燕已经与李瑞芳的形象合而为一,饱含秦声秦韵,在苍茫而辽阔的三秦大地上一路走来……
2018年5月16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