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双立春,即一年中两次立春。为了适应寒暑的变化,古人在农历中每19年加入7个闰年,也就是每19年里有7年里没有立春,7年双立春,5年单立春。
农历乙酉年(2005年)全年都没有立春。相对于农历的单春年(一年一个立春)、双春年[一年两个立春,如农历甲申年(2004年)], 没有“立春”节气的农历年被称作无春年、寡春年,也称“寡年”,引申为“寡妇年”。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农历有无立春是农历和阳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算做365.24天。农历是按照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农历的平年有354天或355天。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即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这样农历的闰年就有383天或384天,比阳历的一年约多19天。而立春节气基本定于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这样逢农历闰年就有两个立春,而部分平年就无立春了。举例说,2004年(猴年)是闰二月,也就是农历闰年,于是这一年的农历就经历了阳历2004年2月4日的立春和阳历2005年2月4日的立春,也就是所谓“双立春”;因为2005年(鸡年)的春节是2月9日,也就没有立春。因为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形成一个周期,“无春”、“双春”、“单春”的遵循规律也大致为19年一个周期。
也就是说:每19年里会有7年没有立春,平均两三年就会出现一次。
其实,关于寡年的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所谓寡年,也就是农历当年没有节气“立春”。2005年的“立春”正好赶在了农历猴年的岁尾(腊月廿四),俗称年前打春;而2006年的“立春”是在农历狗年的正月初七,导致整个农历鸡年中没有“立春”,因此民间将2005年的鸡年称为“寡年”。
最初人们只是把这种年份简单地叫为“无春年”,也叫做“寡年”,后来又根据“寡”的字意,演变为“寡妇年”,这样便有了“寡妇”意思。旧俗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
5度为一个节气,一回归年360度合24个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都是固定的,“立春”一般都在每年的2月4日。
但节气在夏历(农历)中的日期就不固定。我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阴”是指其历月以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阳”是指其历年基本根据回归年,以每年“立春”前后的一个朔日为岁首(正月初一),即春节。夏历平年12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则有383天或384天,可包含25个节气,这样年首和年尾就各有一个“立春”,成为“双春年”,而它的下一年必然只有23个节气,就没有“立春”,成为“无春年”。例如2004年(猴年)有个闰二月,是“双春年”,2005年(鸡年)就成了“无春年”了。
由此可知,“双春”后“无春”,完全是历法按一定规律编排的结果,而且经常出现。
全年无“立春”的情况,在19年中会出现7次,例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都是无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