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总编辑。男,1932年12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系,长期从事军事院校的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的教研工作。
1992年退休前为国防大学教授。
1995—1998年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
1999年以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总编辑。
林蕴晖:朱可夫事件与彭德怀庐山罢官
林蕴晖:晚年张闻天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林蕴晖:起步探索的1956年
林蕴晖:陈云谈“文化大革命”未能避免
林蕴晖:探索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成与失
林蕴晖:读《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林蕴晖:陈云对《历史决议》的贡献
林蕴晖:1950年代关于工会工作方针的争
《奠基创业》(《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七卷,专著)
《辅助建国》(《刘少奇之路》第三卷,专箸),《共和国年轮—1953》(专著)
《人民公社狂想曲》(合著),《凯歌行进的时期》(合著)
《立国兴邦》(《毛泽东之路》第三卷,合著)
《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主编)
《人民共和国春秋实录》(主编)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21册(主编)
林蕴晖自1999年以来,就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总编辑。
作者、编辑、剪辑:《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编委会编
ISBN:10位[7205044731],13位[9787205044732]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
定价:¥280.00 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一艘巨轮,在“惊涛拍岸、骇浪数丛生”的历史航道中已行使了半个世纪,会朝这一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巨轮那高亢激昂的汽笛声:开国奠基,凯歌行进,艰难探索,改革杨帆,大潮新起。
林蕴晖是国内著名的党史专家。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先后在军事学院、军政大学、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从事党史资料和教学工作,是当时对党史资料最为熟悉的学者之一。林蕴晖是原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编的27册大型《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21册的主编,这是国内篇幅最大、学术界广为引用的一部资料书。80年代以来,他把研究重心转到建国后,是头七年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1949—1989年的中国》套书中,林蕴晖是其中《凯歌行进的时期》的主要撰稿人。1985年以后,为适应国防大学培训军队高级干部的需要,林蕴晖同王年一、丛进、高化民、萧冬连一起,开始注重于建国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战略的研究,后由林蕴晖主编出版了《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开拓了一条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战略层次研究党史的新路子,以发挥党史鉴往知今的作用。近年来林蕴晖还注意把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放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全局中作比较研究,发表过《八大探索在矛盾中起步》、《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论新式资本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与对国际共运经验的总结》、《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卡达尔主政匈牙利改革的教训———兼评中共十四大的意义》、《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毛泽东的探索》等一批有影响的论文。 林蕴晖治学严谨,不囿于成说,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建国后头七年的研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如他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同七届二中全会的思路相比较是一种“战略转轨”的观点,自成一说,颇受学术界注意。1995年,林蕴晖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参加胡绳、龚育之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中1949—1956年时段的编写和统稿工作。尽管已经退休,林蕴晖教授的学术生涯更加丰富多彩,思想更加活跃,著述不辍,成果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