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

目录导航

概念

个人认同的对象有时是某人,有时则是某一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在校风、班风或队风的影响下表现出某一群体共同具有的行为、风度与态度。

三种理论

次级增强说

所谓次级增强是指刺激—反应理论中由原级增强所派生的增强作用。例如,儿童对父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发生快感。对儿童来说,这属于原级增强。在此基础上,儿童对父母的行为或态度(即对儿童的刺激)也喜欢模仿,并产生快感。这种偶然发生的与父母行为类似的特征,由于次级增强作用,它所发生的倾向与频率也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就成为儿童自己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身份妒羡说

怀庭(J.W.M.Whiting,1960)认为儿童为什么模仿成人的行为与态度,是因为嫉妒与羡慕成人的优越地位,也想和父母或成人竞争,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成人行为的特征。

社会权力说

马考比(E.E.Maccoby,1959)等人提出社会权力说来阐明认同作用。他们认为社会权力是指个人对他人的行为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一个人的影响力与支配力越大,其权力越大。在家庭中父母拥有较大的权力,父母是控制者,因而子女有模仿父母的倾向。在一个团体或一个班级中,拥有某种权力者,往往是被模仿的对象。原因也是这部分人的影响力较大,在活动中能起支配作用。

群体成员由于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有时在群体的激情鼓动下,而越来越减弱对自我价值与行为的意识,丧失自我责任感,使自己的行为淹没在群体之中,这种现象叫做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特别是约束力减弱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群体中的各个成员觉得责任应由大家承担,个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关心行为的后果,以致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