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嵩山特产:石花茶、板栗、大枣、猴头菇、猕猴桃、嵩山人参果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于《诗经》:“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遂简称为“嵩山”。东周时因其地处“天地之中”而被尊为中岳。嵩山海拔1494米,北临黄河、洛水,南临颖水、箕山,东西绵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
嵩山紧临九朝古都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洛阳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轩辕关是秦汉八大关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士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手云集的所在。嵩山主体由太室山、少室山东西两座大山组成。传说大禹的两个妻子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山内。
嵩山又是佛教胜地,这里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建成于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当时印度僧人跋陀来中国传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该寺。由于该寺地处少室山之阴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同时这里也是少林拳法的创造地,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大渊薮。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
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唐代光启年间(885年~887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登封八景同赋诗以赞:
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还有“十二胜景”即:
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
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
这些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昂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嵩山秋色,少室红叶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挂冰崖、水帘洞、回音楼,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
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字待孙,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进士,授完县知县,历官山西布政使)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内居住有汉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八个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数民族节庆之日,地方政府与汉族同胞共同庆贺,充分展示其民习、民风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数民族的习俗乐趣。
参考问题
1嵩山有什么特点?
2河南最出名最好玩的地方是哪?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
“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 《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着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
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于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参考问题
1嵩山名称的由来?
2嵩山少林寺有多久历史?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后僧徒
在此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为历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余年间的砖石……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黄帝内传》云:“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迹是。”《孟子》中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今舜墓嵩山之马峪川,启母墓在嵩阳书院之左,许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颠。“尧舜遗风”,“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庄子》云:“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历代历史学家都认为阳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阳城(在今告成镇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传十七王、十四世,历四百三十二
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广为流传。
“嵩山天下奥”。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高僧名道及骚人墨客等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之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宝地。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
参考问题
1河南有什么旅游景点和历史文物?
2嵩山主要以什么岩类为主?
嵩山的宫观虽不及其它名山数量多,但其规模却十分宏大,气势异常雄伟,为我国现存现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中岳庙位于山南麓黄盖峰下,坐向子午,依脉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岳庙创建于秦代(公元前3世纪下半期),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西汉时,武帝游嵩
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全长(即进深)一点三华里。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太空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第一门。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宽2.1米,厚0.7米。顶分六层,计二十二块方石叠砌。东半阙无字。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个篆书大字,现在后三字剥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这些篆文气势挺拔,苍劲有力,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东阙雕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
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中华门,嵩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坊下部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三个大字题于门额之上。内外分别题写“嵩峻”、“天中”、“依嵩”、“带颍”八字,意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为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阁”。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门。下为墩台(高8米,宽13米),上建楼阁(总高十余米)。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阔,门扇重厚,上装三斤重的虎头铁钉l24个,其庞大、坚固,可以想见。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三个大字赫然显目。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耽耽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后改用今名。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盖顶,中题“配天作镇”,两侧书“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于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铸造,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象征。
化三门,取“四气化三才”之意。形制类似祟圣门。门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内有宋代状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金代状元黄久约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宋代状元卢多逊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庙碑》、陈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号称四状元碑。碑制高大,字体雄健,挺立庙院,蔚然可观。再后,两侧各有形制相同的砖石殿台两座,按顺时针方向为东岳殿台、南岳殿台、西岳殿台、北岳殿台。各台上原有殿堂五间,内风、雷、雨、云神像。抗日战争中被焚毁,今仅存平台、柱基和台边石栏。南岳殿台西北有《中岳高灵庙碑》一通,碑文记载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谦之修建中岳庙的活动情况。此碑久经风雨洗礼,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1991年,根据史料和原碑形体,仿造一通,立于旁边,供游人观赏临摹。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像,所以又称“将军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落的“广庭”三门。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现存建筑为歇山屋殿,琉璃绿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柱斗拱,彩绘栋梁。“峻极门”三字悬于阁额。在竣极门北的走廊内有《五岳真形图碑》,高三米,为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