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考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51年11月出生,1978年12月入党,研究生文化。郭进考同志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全国杰出人才并被记一等功;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郭进考同志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坚持深入农业一线搞科研。他先后育成省级以上审定小麦新品种22个,其中8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取得科技成果奖41项(次)。他育成的“冀麦26”、“冀麦38”、“石4185”等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为粮食增产起到了推动作用;育成的“石家庄8号”、“石麦15”等系列小麦节水抗旱高产新品种,在大灾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5-2010年累计推广10592万亩,增产小麦27.26亿公斤,节水43.34亿立方米。他所研制的小麦新品种推广到全国7省区,累计推广面积2.8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0多亿方,创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近几年他和有关县合作先后创建了小麦高产节水样板示范田306块,其中24块通过了专家验收,实打实收6次刷新河北省单产最高纪录。郭进考心系“三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主持或协同省、市、县农业管理部门召开、参加大型技术培训会议(省、市、县级)9次,中小型培训会(乡、村级)11次,田间技术指导19次,培训主产县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
34年研发河北小麦品种
郭进考的办公桌上放着3瓶他培育的产品,茶几上金灿灿的大麦穗,是他在麦收时收获的。我省小麦获得大丰收,平均每公斤小麦中有0.4公斤用的是郭进考培育的品种。 研究了34年小麦的郭进考见证了我省小麦品种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难历程。 1973年郭进考刚参加工作时,石家庄几百万亩麦田,全部靠引进外省的种子维持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种,产量也跟人家差着一大截。“当时一心想着研究出高产的品种”,郭进考用了10年时间,培育的冀麦26号终于不负众望,提高了全省小麦产量。 小麦吃水量大,且生长季节与雨季不同步,几乎占到了整个国民用水的一半,郭进考看着粮食丰收,又开始为水资源紧缺发愁,潜心研究最节水的品种,节水小麦石家庄8号,石麦15号,节水100多亿立方米。
粮食安全关系社会稳定
作为党代表,郭进考现在考虑最多是粮食安全问题:将来人口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均占有土地又迅速减少。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生长又成了一个趋势,而工业生产的扩大,粮食的需求量肯定会有所增长。 郭进考说:“我们这些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都尝过没有粮食吃的滋味,深知其重要性。”中央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促进农业的政策,他认为如何贯彻到最基层,还需要处理好其中的关系。 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郭进考看到有的孩子没上几年学,就辍学打工,暗暗为他们的前途担忧:没有知识,缺少技术,不管是种田还是打工,日子过得都会比较艰辛。 郭进考认为,提高年轻农民的整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将来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各种基层的培训,必须深入地做下去。 “这几年我们单位得到了上级的经济扶持,变化很大,投资上千万建成了几代人渴望的实验室”。说到实验室,郭进考的脸上充满了骄傲。他们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起了这个实验室里的每一件“宝贝”,创造社会效益148亿元。 郭进考准备到会上提的第三个建议就是,农业问题要依靠科技来解决,加强对农业科研、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以科技拉动农业进步。
“当选十七大党代表,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但这绝对不是光环。我一直在提醒着自己,注意言行举止,踏实工作,为农民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做一个本分、勤勉的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