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山甲

大穿山甲

拉丁学名 Smustsiagigantea
中文学名 大穿山甲
穿山甲科
分布区域 喀麦隆;中非(可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大陆)比奥科;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
穿山甲属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大穿山甲大穿山甲

大穿山甲是现存八个穿山甲物种中体型最大的,头身长达75-80厘米;虽然平均体重并未被测量过,一只33kg的个体却有记录在案。雄性普遍大于雌性,雄性的体长大约1.4m(是否加尾部?和上面的75-80数字不一致),而雌性大约1.25m。大穿山甲也是所有穿山甲物种中鳞片最大的,且鳞片间没有刚毛;它的头部及体表的横向鳞片为每列25块,体表上的纵向鳞片数为每列17块,腹侧鳞片中央略呈龙骨突起;它的口鼻部明显修长,与南非穿山甲相比,覆盖在口鼻上的小鳞片数量更多;耳朵相当突出,耳后的鳞片逐渐增大;前脚有爪,后脚有趾甲无脚爪,前脚爪比后脚的趾甲大得多,前后腿内侧无鳞片,前后退下部覆有鳞片,鳞片延伸至脚趾,局部卷尾;皮肤颜色与鳞片颜色相似。

大穿山甲有着强大的嗅觉和硕大的肛腺。它的分泌物可能对于同类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动物行走时弯曲前腿用柱状的后腿承重,使用腕关节外侧而不是脚掌来行走以保护自己的爪子。由于可以用尾巴来维持平衡,大穿山甲经常能够如两足动物班用后肢行走(像霸王龙)。

分布范围

现代分布

大穿山甲分布于非洲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可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大陆)比奥科、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大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平原、雨林和森林地形,栖息在拥有大量白蚁种群和饮用水的区域。大穿山甲并不涉足高海拔区域。由于栖息地破坏和森林砍伐,加之大穿山甲又被人类捕猎,大穿山甲的数量正在极大地急剧减少大穿山甲分布于非洲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可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大陆)比奥科、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大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平原、雨林和森林地形,栖息在拥有大量白蚁种群和饮用水的区域。大穿山甲并不涉足高海拔区域。由于栖息地破坏和森林砍伐,加之大穿山甲又被人类捕猎,大穿山甲的数量正在极大地急剧减少。

分类学资料

大穿山甲栖息于非洲大陆,范围沿赤道从西非到乌干达。这种动物的食物几乎完全来自蚂蚁和白蚁。这个物种最初由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在1815年描述。

生活习性

行为

大穿山甲通常是独居动物,虽然有一次一只成年雄性被观察到与一只幼年大穿山甲同居一洞。

食性

如同其他穿山甲一样,大穿山甲缺乏牙齿且无咀嚼能力,是高度特化的昆虫捕食者。它的食谱主要由蚂蚁和白蚁构成。大穿山甲通过翻开蚁丘和白蚁巢来找到自己的美味佳肴,无论它们位于地下还是呈丘形裸露于地表。

由于它们相对硕大的体型,大穿山甲尤其适合于破坏白蚁洞穴。它们把身体倚靠在蚁丘上,用尾巴支撑身体重量,然后用前爪破坏它们的洞穴。它们自身的重量和前爪的破坏力的结合很快造成蚁丘的部分崩塌,使得白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于是它们便可以使用16英寸长的富于粘性的舌头来收割它们的战利品。只有成年大穿山甲有能力这样做,它们的幼崽们只能跟在它们的母亲身后等待进食,直到它们足够魁梧能亲自以这样的方式填饱肚子。

繁殖方式

关于大穿山甲的繁殖我们所知甚少。只有两起幼崽出生被记录下来,一次在九月而另一次在十月,幼崽们的体重大约500克。就像其他穿山甲种类一样,幼年大穿山甲生来就睁着眼睛,并有着柔软的鳞片,这些鳞片将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坚硬和结实。刚出生的幼崽不能使用腿来行走,却可以用它们的腹部来徐徐前行。

如同其他穿山甲一样,大穿山甲缺乏牙齿且无咀嚼能力,是高度特化的昆虫捕食者。它的食谱主要由蚂蚁和白蚁构成。大穿山甲通过翻开蚁丘和白蚁巢来找到自己的美味佳肴,无论它们位于地下还是呈丘形裸露于地表。

由于它们相对硕大的体型,大穿山甲尤其适合于破坏白蚁洞穴。它们把身体倚靠在蚁丘上,用尾巴支撑身体重量,然后用前爪破坏它们的洞穴。它们自身的重量和前爪的破坏力的结合很快造成蚁丘的部分崩塌,使得白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于是它们便可以使用16英寸长的富于粘性的舌头来收割它们的战利品。只有成年大穿山甲有能力这样做,它们的幼崽们只能跟在它们的母亲身后等待进食,直到它们足够魁梧能亲自以这样的方式填饱肚子。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别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被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CITIES)附录一(国际最高级别保护)中;

被核准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交易、走私、滥食穿山甲及其制品。

2020年6月5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标志着当前在中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中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种群现状

亚洲市场对穿山甲鳞片和肉的需求,导致穿山甲成为了目前全世界最常被买卖和走私的哺乳类动物。随着亚洲四种穿山甲数量极度减少,走私贸易商家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非洲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每年查获的走私穿山甲数量大约10,000只,而实际走私数量可能远远不止于此。

8种穿山甲都面临极大的灭绝威胁,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濒危原因

穿山甲普遍受到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物种入侵、过度利用、人类活动以及非法捕猎等方面的威胁。其主要威胁是针对本地和国际用途的针对性和非针对性的滥猎和偷猎。据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万只穿山甲被非法盗猎。

保护措施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将所有穿山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3]规定了保护穿山甲生息繁衍的野外环境。

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全部穿山甲列入受威胁物种。[4]

201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八种穿山甲全部列入附录I,禁止一切国际商业贸易。

2017年,《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破坏穿山甲生活的栖息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穿山甲及其栖息地的义务;禁止捕猎、杀害、生产、经营和食用穿山甲;非法猎捕、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或走私穿山甲及其制品的,处5年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如发现上述违法行为,可以拨打报警电话或当地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电话进行举报。

拒绝消费穿山甲及其制品

穿山甲的肉被当成能大补的野味出售,传言它们的鳞片据称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实际上穿山甲的鳞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和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

在非洲捕猎的过程中为方便运送等理由,会为穿山甲注射各类型的镇定剂、兴奋剂及重金属等,令进食人士的肝肾功能受损。

剥夺穿山甲的鳞片需要将穿山甲放在水里煮或者在火上烤,十分残忍。

穿山甲对环境极为敏感,无法人工繁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