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鲌(8)背鳍Ⅲ-7;臀鳍Ⅲ-21~24;胸鳍Ⅰ-15~16;腹鳍Ⅱ-8。侧线鳞80~92;围尾柄鳞24~2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24~28。下咽齿3行,2·4·4(5)-5(4)·4·2。脊椎骨4+38~39。
体长150~431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5~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6.2~8.1倍,为尾柄高的9.8~11.7倍。头长为吻长的4.0~5.0倍,为眼径的4.2~6.8倍,为眼间距的3.9~5.4倍,为尾柄长的1.4~1.9倍,为尾柄高的2.0~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8倍。
体长形,侧扁,背缘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尾柄较长。头侧扁,头背平直,头长一般小于体高。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下颌厚而上翘,突出于上颌之前,为头的最前端。眼中大,位于头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稍小于眼后头长。眼间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约与吻长等长。鼻孔位近眼的前缘,其下缘在眼的上缘水平线之上。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连于峡部;峡部窄。鳞较小,背部鳞较体侧为小。侧线前部浅弧形,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基。
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外缘斜直,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刺强大;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相等。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外缘凹入。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较短,尖形,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其长短于胸鳍,末端距臀鳍起点颇远。尾鳍深叉,下叶长于上叶,末端尖形。
鳃耙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呈钩状,前臂较长,无明显的角突。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钩状。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细尖而长,伸入体腔之后延部分。肠短,呈前后弯曲,其长约与体长相等。腹膜银白色。
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鳍呈深灰色。
翘嘴鲌(3)翘嘴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游动迅速,见到水面漂浮的小昆虫、浮游物质便追上去捕食。在有风浪时与早晨和傍晚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而且是成群的“集体行动”。早晨7~8时和下午4~6时,是钓翘嘴鲐活动的两个“黄金”时段。
翘嘴鲌多生活在河湾、湖湾、库汊等宽水区水草多、昆虫多的水域中、上层,也常在人们洗菜、淘米的水域及靠近菜园、打谷场的水域。翘嘴鲌适温能力相当强,能在低水温(5℃左右)及高气温(36℃左右)的条件下生活,而且很活跃。
翘嘴鲌的视觉和嗅觉都十分灵敏,十分贪食。在初春季节,翘嘴鲌多在深水区生活;当气温不断回升后,便游向浅水区。进入初夏,水温达到18℃以上时,翘嘴更为活跃,而且进入产卵期。到了晚秋,是翘嘴鲌捕食的又一个高峰期,其食欲特别旺盛。翘嘴鲌以动物类的食物为主,如泥鳅、河虾、蚯蚓、小虫、蚂蚱、蜻蜓等。在气温高时,也食素食。
分布甚广,分布于中国珠江、中国台湾、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翘嘴鲌主要盛产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长江干流、支流和附属湖泊,是长江干支流下游和附属湖泊的优势种。
翘嘴鲌分布图
翘嘴鲌(3)自然繁殖
一般3龄性成熟。江河潮泊中均能繁殖,春夏季涨水时在近岸产卵繁殖。卵微黏性,先附着于浮漂的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后脱落附着物继续发育。翘嘴鲌常在沟湾借助水草、树丛等障碍物进行排卵。
人工繁殖
翘嘴鲌(3)翘嘴鲌的收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底,这段时间是大湖开湖季节,亲本量大,易收集,加之气温、水温偏低,鱼类活动量小,耗氧量低,鳞片紧凑,这样就很利于亲本的收集运输,成活率也将大大提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管在生殖季节,还是在非生殖季节,雄鱼总是少于雌鱼,而且雄鱼年龄多集中在2+~3+,全长24~38厘米,因此在收集亲本时应适当收集了一定数量全长在30~60厘米之间的翘嘴鲌作为亲鱼,避免只收大个体的情况,这样才可确保雄鱼数量充足。
收集后的亲本应该使用专池培育,培育池每年清整一次,消除多余的淤泥,修整池埂,用生石灰清池消毒。在放养亲鱼之前,池塘内投入适量活饵料鱼,饵料鱼以50~100克的鱼种为主。首次投放活饵料鱼重量为亲鱼总重量的2~3倍,以后经观察吃食情况每隔1个月左右检查塘内活饵料鱼存塘情况,视饵料鱼的多少,调整投饵量,保持池中有充足适口的饵料鱼。培育期间一般20天冲注新水1次,产卵前的6周左右每星期冲水1~2次,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并以流水刺激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
鉴别雌鱼的成熟度主要是根据亲鱼腹部的大小、弹性和松软程度等外部特征。雌亲鱼若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松弛,用手轻压腹部松软而有弹性者,选用进行催产效果好。成熟雄鱼的选用标准为在繁殖季节胸鳍内侧、头部有明显的“珠星”,用手抚摸有明显的粗糙感;轻压后腹部即有乳白色、较浓的精液从生殖孔流出,入水散开。
翘嘴鲌(3)在一个年度中,翘嘴鲌亲鱼的性腺发育随季节而呈周期性变化。亲鱼性腺达到成熟,如不适时催产,性腺就会退化,进入另一个生殖周期。从翘嘴鲌性腺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就是其催产期,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季节一般在6-7月。经过我们实验发现经人工强化培育后的翘嘴鲌亲本最佳人工繁殖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催产的最佳水温是22-26℃。
催产药物为LRH-A2、HCG、DOM三种药物合用,注射剂量为雌鱼LRH-A23-5微克/千克、HCG500-100IU/千克、DOM1-2毫克/千克。剂量对翘嘴鲌人工催产的影响效果并不是那么大,可根据亲本的成熟情况和水温适当调节。由于翘嘴鲌应激强烈,为减少亲本应激对催产的影响,采用一针注射的方法较为理想。当然,传统的两针注射方式也可。
翘嘴鲌(3)人工授精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产卵和进行授精的时间。翘嘴鲌开始发情的主要特征是:在水面出现一些很不规则的波纹,并间歇地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在两年的实验中发现,雌雄亲鱼在水面上急剧追逐,沿着池壁游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这时便可采取人工授精。翘嘴鲌的人工授精方式为传统的干法授精。具体操作如下:将达到效应时间的亲鱼捕出,一人抱住鱼,并用手按住生殖孔,以免卵流出。另一人用手抱尾柄,并用干毛巾将鱼身体上的水擦干,随后用手轻柔地挤压腹部。操作要细心,防止鱼腹部鳞片大面积的脱落。从上到下轻捏腹部,使鱼卵自然地流入准备好的干燥盆中,然后将雄鱼精液同时挤入盛有卵的盆中(图1)。用手指均匀搅动1~2分钟左右,使精液与鱼卵充分混合。由于翘嘴鲌鱼卵粘性强,加入适量生理盐水(防止短时间内形成团状,影响孵化率),再不断搅动1分钟,最后将受精卵均匀地泼洒在已消毒的塑料网片或棕片上。整个操作过程避免阳光直射。下表为翘嘴鲌人工催产效应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将粘有受精卵的网片和棕片移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加以固定,悬浮于水中,采用静水充氧孵化。孵化过程中注意观察受精卵,及时洗去受精卵上的污泥和霉卵,防止水霉的发生。在出膜前4~5小时,将网片和棕片移入孵化环道中流水孵化。翘嘴鲌的受精卵在21~22℃水温下要经过32~33小时孵化出膜,在24~26℃水温下要经过28~31小时孵化出膜。
翘嘴鲌(3)翘嘴鲌是生活在流水及大型水体的凶猛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游动迅速,善于跳跃,性情暴躁,鳞片易脱落,离水后很易死亡,因此在运输过程中要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特别注意减少和缩短亲鱼离水的操作次数和时间。亲鱼的收集和运输选在秋冬季或早春进行。这时水温较低,便于运输。运输亲鱼时的水温最好为5~10℃。因为翘嘴鲌性急善跳跃,鳞片易脱落,水温过低,身体容易冻伤、擦伤而感染水霉;水温过高,则鱼体活跃也易碰撞受伤。
由于翘嘴鲌亲鱼个体较大,性急,善跳跃,易受伤,所以在选择运输器具时应考虑到以上特点,器具的主要要求有:①器具内部空间宽敞;②器具结构简单,便于装卸;③器具内壁光滑,无太大棱角。结合以上要求我场采用帆布箱、帆布桶和氧气包带水充氧运输。帆布桶、帆布箱运输:每立方米水可装亲鱼15千克左右,运输中一定要用清新的湖水,在途中行走要平稳。防止水过分晃荡使亲鱼受伤。此方法的优点是运输量大,操作简单,成本低,亲鱼活动空间大,成活率高,运输效果好。但只适合短途运输。氧气包充氧运输,适用于长途运输。将氧气包内注入适量清新的湖水,将亲鱼装入氧气包中(注意装入大个体亲鱼时鱼尾应先入袋中,以便于将亲鱼取出),后注入充足的氧气,将口扎好,进行运输。此方法的优点是适合长途运输,经运输后的亲鱼体质很好,鱼体损伤小,成活率高。
养殖模式
翘嘴鲌(3)这是当前各地翘嘴鮊养殖的主要模式,养殖池塘以5~10亩为宜,水深2~2.5米,要求池底平坦,淤泥不厚,进排水方便,以利池水交换。水质要求清新,水源充足无污染,要求水体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pH值7.2~8.5,每只池根据池塘大小配备0.75~1.5千瓦增氧机一台,以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消毒,每亩用量75~100千克,主要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及其它敌害生物,2天后排干池水,曝晒待用。放养的翘嘴鮊鱼种以规格10~15厘米的冬片鱼种为好,亩放养量在800~1000尾之间,同时可搭养少量鲢、鳙、鲫鱼等苗种。放养时间为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投喂的饵料有活饵料鱼、海淡水冰鲜鱼(前期制成鱼糜,后期切块投喂)和人工配合饲料三类。该模式适合连片池塘,这样有利于集中管理、捕捞方便,养殖中也可采用捕大留小的方法,使成鱼上市量相对不集中,从而使鱼价不受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专池主养翘嘴鮊一般亩产在300~500千克,在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鱼病的防治、饵料投喂和防止鱼类浮头等工作。
大水面主要指湖泊、水库、河沟等,这种养殖模式主要是根据大水面单养产量较低,水体利用率偏低,水体中野杂鱼多的特点而设计。一般在1~3月份,每亩套养5~10厘米规格的翘嘴鮊鱼种8~10尾,年底可亩产翘嘴鮊鱼5~10千克,虽然亩单产不高,但因总体面积大,产量仍很可观,同样经济效益也较好。
防病工作
翘嘴鮊主养是一种高密度养殖方式,往往引起病害,因此防止各种鱼病时,必须了解用药问题;要充分注意翘嘴鲌对许多药物较敏感,几种常见药物的敏感性与一般淡水养殖鱼类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其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养殖鱼类。使用有关几种常见药物注意如下:翘嘴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三氯异氰尿酸>甲醛溶液>生石灰>食盐。安全浓度(毫克/升)依次为:0.136、5.561、9.018、895.4。
培育翘嘴鮊鱼种一般在6~7月放苗,成鱼养殖是在冬季放养,水霉病较少,从养殖情况来看,主要是寄生虫病,容易防治。注意必须不用违禁药物。
翘嘴鲌(3)翘嘴鲌也是黑龙江兴凯湖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历史上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达90%。在淮河、黄河水系的一些河流和水库,翘嘴鲌是当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翘嘴鲌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在湖泊渔业中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即可将水域中尚未被利用的小杂鱼转化为经济、营养价值均较高的鱼肉蛋白,大大减轻渔业资源对水环境的压力。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较大型鱼类之一。终年可见,有较高的天然产量。由于捕捞强度过大,天然资源日益减少,且呈现低龄化、小型化现象。1990年代中期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翘嘴鲌种群衰退严重,资源量明显下降,种群低龄化、小型化。其中,天然湖泊和河流中翘嘴鲌的资源量下降最严重。在兴凯湖,翘嘴鲌产量由1975年的1046吨下降到2011年的58吨,占总渔获量的比例由80%下降到11.8%;在巢湖,翘嘴鲌的资源量虽然波动不大,但湖鲚、银鱼的产量持续增加,导致渔业总产量上升了2.5倍,翘嘴鲌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由20世纪的26.6%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在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淀山湖和水库丹江口、福建山美水库等,翘嘴鲌资源量显著下降;在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如汉江、沅水、资江、澧水等),翘嘴鲌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汉江中游翘嘴鲌产量占总渔获物量的比例从1976年的2.42%下降到2003年的1.1%[。随着资源量的下降,兴凯湖、洞庭湖及其支流、鄱阳湖、山美水库等河流和湖泊的翘嘴鲌呈现严重的小型化、低龄化现象,1~3龄个体构成了渔获物的主要部分,个体生长速度减慢,种群的平均体长和体重都有所下降。
与天然湖泊与河流的翘嘴鲌资源量下降相反,在由水利工程建设形成的大坝水库翘嘴鲌的种群呈增长趋势或者以新增物种的形式进入。由于三峡大坝的蓄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库区的饵料资源增加,促进种群的增长,翘嘴鲌成为三峡库区不同支流的优势种类。比如,翘嘴鲌在三峡大坝建立以后进入香溪河,已成为优势种。在洞庭湖支流沅水最大的大坝五强溪形成的水库中,翘嘴鲌的资源量呈上升趋势,库区的资源量大于大坝下干流的资源量;在河北的黄壁庄水库,翘嘴鲌是2010年以后水库的新种类之一。
天然湖泊内翘嘴鲌种群已经严重衰退,河流的翘嘴鲌也呈下降趋势,在由水利工程建设形成的水库翘嘴鲌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大坝拦截的营养物质留在库区,导致库区饵料资源增长,再加上库区水位加深,水流变缓,很适合翘嘴鲌的索饵和生长,促进了种群的增长。
控制捕捞强度,规范网具的网目大小,捕捞规格严格限制在5龄以上,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渔政管理,在翘嘴鲌繁殖期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以确保翘嘴鲌正常繁衍后代;加大湖区及沿岸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增进部门联动协防,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持续改善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翘嘴鲌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