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王维吴道子画
创作年代: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词
王维吴道子画⑴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⑵。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⑶,彩晕扶桑暾⑷。
中有至人谈寂灭⑸,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⑹。
蛮君鬼伯千万万⑺,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⒅。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⑼。
祗园弟子尽鹤骨⑽,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⑾,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⑿。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⒀。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⒁。
⑴这首诗是作者所写<凤翔八观>中的一首,作于嘉祐六年(1062),时任凤翔府判官。王维和吴道子都是唐代的大画家。
⑵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
⑶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佛灭之前,曾在天竺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
⑷彩晕:五彩光华。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⑸至人:指释迦牟尼。寂灭:“涅盘”的音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⑹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⑺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释迦灭度之时,凡是信徒,不管是人是鬼,都来礼敬听法。
⑻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⑼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⑽祗园弟子:佛徒。祗园是“祗树给孤独园”或“胜林给孤独园”的简称,位于印度西北的塞特马赫特。相传□萨罗国给孤独长者从波斯匿王子祗陀处购得此园,建筑精舍,献给释迦牟尼,作为居住弘法的场所。佛陀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
⑾交柯:枝叶交叉。
⑿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⒀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维的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像仙鹤(翮是以部分代整体,这里应指鹤)飞离了笼子,毫无拘束。
⒁也:虚字,无实义。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无间言:完全同意。[2]
苏轼[3](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部类如绘画、雕塑等又注入了新的题材,从而表现了新的特色。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记载说:“凤翔开元寺大殿九间,后壁吴道子画,自佛始生、修行、说法以至灭度,山林、宫室、人物、禽兽数千万种,极古今天下之妙。”苏轼在凤翔做判官,游踪所及,又以诗笔对这些佛教绘画进行了再创造。
吴道子画的内容是佛陀说法,但却脱略佛陀本人,而刻画信徒们的种种不同表现,从侧面烘托无上妙谛的巨大影响;王维画的内容是佛徒修行,除了以外貌的清癯写出内心的清寂外,更重点刻画了周边的景物,以竹衬人。由此,作者更进一步地对二人的画风进行评价:道子的画,意象雄放,气势笼罩;王维的画则格调清奇,风韵浑朴。诗人并非不能欣赏异量之美,但他仍有自己的见解,即“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从而上承司空图(?)“超以象外”的理论,提出以形传神或遗貌取神的主张。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这首诗总结吴、王二派的画风,发表对绘画艺术的见解,并对中国艺术的风格论提出独到的看法(如“清且敦”即是两种相反而相成的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以文为诗的突出表现。而其艺术效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丝毫也没有影响诗歌的形象性,相反,倒是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加强了这种形象性。[3]
作者资料来源原文及注释来源赏析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