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3年9月出生。1981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学院,1985年7月获学士学位,1987年11月获硕士学位,1992年4月获博士学位(中德联合培养博士)。1992年5月至1995年5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1995年6月至1997年5月任香港大学高级研究员,1997年6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8年12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流体力学实验室任访问科学家。。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兼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
1963年9月 出生。
1981年9月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学院。
1985年7月 获学士学位。
1987年11月 获硕士学位。
1992年4月 获博士学位(中德联合培养博士)。
1992年5月至1995年5月 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
1995年6月至1997年5月 任香港大学高级研究员。
1997年6月 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98年12月 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流体力学实验室任访问科学家。
现兼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2004年)。
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05年)。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获得者(2005年)。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6年)。
“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2018年)。[1]
研究领域:非线性力学,数值方法,应用数学,海洋工程。主要涉及非线性波浪、粘性流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直接数值模拟(NDS)、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析近似方法等。
(1)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析近似方法,即“同伦分析方法”。“同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与所求解问题是否含有小参数无关,从根本上克服了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和应用力学十大进展”之一的“奇异摄动方法”对小参数的强烈依赖性。“同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更广,已被成功用于求解本领域一些经典难题。
(2)提出了“广义边界元方法”。“广义边界元方法”可求解强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同时又包含传统边界元方法,从而大大地扩展了作为三大数值方法之一的边界元方法的应用范围。这些工作,从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丰富了我们解决非线性问题(特别是强非线性问题)的手段,提高了我们认识非线性现象的能力。
2003年,英文学术专著Beyond Perturb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由美国CRC出版发行,其中文翻译版2006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Shijun. Liao, “On the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for nonlinear problem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vol. 147/2, pp. 499-513, 2004.
2.Shijun Liao, “On the analytic solution of magnetohydrodynamic flow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over a stretching shee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 488, pp. 189-212, 2003.
3.Shijun Liao and A. Campo, “Analytic solu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Blasius viscous flow problem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 453, pp. 411-425, 2002.
4.Shijun Liao, “A uniformly valid analytic solution of 2D viscous flow past a semi-infinite flat plate”,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 385, pp. 101-128, 1999.
5.X. Y. Zhao and Shijun Liao, “A short note on the general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viscous flows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Int. J. Numerical Methods for Fluid, Vol. 42, pp. 349-359,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