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丛书名: 博雅丛书 平装: 342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32 ISBN: 7539243880
《管理的人文之维》即是要从人的价值理性来观照管理活动,揭示管理活动的人文性质,使管理的目的回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效率,效率为目的所规定,达到目的需要效率为手段。《管理的人文之维》围绕这个核心论题,首先考察了管理范式的人文转向,然后从认识论的层次就管理何以可能、为什么人们需要管理、什么是组织管理的依据、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形态如何等重要的基本问题,对管理的基础、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形态和管理的机制分别进行研究,在人文学的视野中展开论述。最后,将前述的结果应用于管理实践,从认识论过渡到方法论,分析了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和管理艺术的人文依据。
管理是协调人们的行动以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活动。人的活动受必的支配,理性有逻辑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古希腊的“逻各斯理性是包容一切,自的现代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渐使得逻辑(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分离,并且技术理性占了统治地位,导致价值观的失落,人文精神的萎缩。在管理中表现为效率至上,组织被看作是一架机器,而人只是这架机器中的螺丝钉。
《管理的人文之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从零和博弈到各方共赢
人们之间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博弈也有三种类型:即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从总体上来看,所谓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即通常所说的两败俱伤。所谓零和博弈,是指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零和博弈很好理解,你赢的就是我输的,所有比赛几乎都是如此。可生活中纯粹对抗的事件并不是最多的,大多数看似竞争对抗的事件中,其实也蕴涵着合作的要求,比如谈判,没有妥协与合作,谈判就无法达成协议。所谓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在这三种博弈中,前两种显然采取的是一种对抗的方式,或者说,采取的是一种非合作的方式;只有正和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才是一种妥协。因此,负和博弈与零和博弈统称为非合作博弈,正和博弈则称为合作博弈。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
在我国,研究管理哲学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进行。一个是将管理哲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诸如“管理的时间与空间”、“管理的矛盾”、“管理的二重性”等就成为这类管理哲学的基本范畴。另一个视角是将管理哲学视为对管理学的基础性问题和普遍性问题的探究,因而像“组织的目的”、“管理的依据”、“管理的任务”、“管理的机制”等就成为这类管理哲学的基本范畴。本书即属于后者。我认为,管理哲学研究的问题来自管理实践本身,研究的方法则是哲学的方法。本书所运用的方法主要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有着悠久历史传统而又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学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
尽管我对管理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从事过一些组织的管理工作,但要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管理的深层次和基础性的问题,于我来说,还是一件很冒风险的事。因为弄得不好,就有可能“扁担没扎,两头失塌”,既拙于哲学思考的深度,又乏于管理的实用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试图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思考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的视角,希望能增进管理者对相关利益人的人文关怀,并且能拓展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维。
总序
引论:21世纪管理学中的人文复兴
一 现代管理理论演化的脉络
二 在管理研究中引入人文范式的意义
三 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1章 当代管理的人文转向
一 管理学科学范式的人文缺失
二 当代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三 当代管理实践的人文趋势
第2章 管理的人文基础
一 管理的起源:分工与协作
二 管理的任务:协调关系
三 管理的基石:人性假设
第3章 管理的人文环境
一 公民陛:组织社会责任的依据
二 社会资本:对组织生存环境的投资
三 绿色发展:组织生存的人文取向
第4章 管理的人文生态
一 有机整体:组织生态的整体思维
二 网络化: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三 知识生态:网络化组织的生存之道
第5章 管理的人文机制
一 人本目的驱动组织
二 价值观引导组织
三 文化塑造组织
第6章 管理方式的人文依据
一 组织运作的三维层面
二 管理技术的人文制约
三 管理制度的人文规范
四 管理艺术的人文内核
第7章 走向基于伙伴关系的人文管理
一 个人与组织:复杂的生态共生关系
二 经济组织:网络中的互利互惠伙伴关系
三 公共行政:从行政控制关系到伙伴协作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冯周卓,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分别在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曾赴美国作访问学者。已出版《走向柔性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四部著作,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理论与改革》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当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矛盾和“人类危机”。这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的乐观主义与终极价值和思想的悲观主义并行的时代,是一个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焦虑并行的时代。一方面是高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财富的增长、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则是工具理性猖獗,审美视野褪色,人类本真的生活目的变得晦暗不明,高贵的价值和文化理念在公共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代之以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道德态度和喧嚣、狂躁的审美趣味。
具体说来,目前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表现在三个向度上:
一是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在以“进步”和“发展”为主导范式的社会价值追求中,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GDP成了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片面的社会追求和评价标准严重地冲刷和遮蔽了人类的精神遗产。人如果失去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和广阔的精神领地,那么,也就失去了形成共识的前提,失去了思想和文化的想像力。
二是工业、技术与自然的矛盾。在工业化的技术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的生存模式中,自然要么只是有待攫取和消耗的资源,要么只是已经报废的矿井和工业废料,不再是欣赏和体验,并与之共融一体的世界。而人本身栖居的城市也变成了钢铁丛林和水泥帝国,失去了自然的美感和家园的记忆。在这样一种生产和生活状态下,人与环境、与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家园感的丧失和美感的丧失,实际上就是生活意义的丧失。
三是心灵与外部实在的矛盾。在专业化、实证化和定量化的知识和职业的体制中,心灵的完整性被肢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