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思想史论

民国思想史论

品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本 16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7509716500、9787509716502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民国思想史论
  作 者: 郑大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509716502
  开本: 16开
  定价: 69.00元
  

内容简介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内容简介: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对民国思想史的研究,能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该书作为《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的续集,分五编考察了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化 保守主义 派别、 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以及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近代 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形成、五四后 梁启超的思想属性、 学衡派与白璧 德新 人文主义、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苏联“ 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以及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 新儒家与 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思想犀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郑大华,湖南 永顺县人,1990年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 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民国思想史。先后出版《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3)、《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 《 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 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梁漱溟传》( 人民出版社,2001)、 《 晚清思想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 《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等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12种,合著3种,译著5种(合译),点校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任 湖南省人民政府“ 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要进一步加强民国思想史研究(代前言)
  第一编 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
  一 《走向共和》离历史究竟有多远
  (一)清末民初的历史脉络和主线
  (二)主要人物的评价问题
  (三)《走向共和》离历史究竟有多远
  二 中国近代 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演变
  (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
  (三)民族主义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四)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三 论“ 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
  (一)“民生主义”的内容
  (二)“民生主义”的评价
  第二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
  一 民族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兴起和发展
  (一)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表现
  (三)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附录:五四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
  二 《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人
  (一)《改造》的宗旨、作者群和读者群
  (二)《改造》对各种社会主义之译介
  (三)《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论战
  (四)《改造》译介社会主义之主要特点
  三 也谈五四后梁启超的思想属性
  (一)文化取向上的保守主义
  (二)政治取向上的 自由主义
  (三)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疏离及其原因
  第三编 五四时期的 文化保守主义派别
  一 东方文化派与五四 新文化运动
  (一)东方文化派的形成及特征
  (二)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三)东方文化派的历史评价
  二 论 甲寅派的保守主义思想
  (一) 《 甲寅周刊》复刊与甲寅派的形成
  (二)经济思想:反对工业化,主张“以农立国”
  (三)政治思想:反对 代议制,提倡业治与 科道制
  (四)文化思想:反对新文化运动,提倡复兴 文言文和传统 礼教
  (五)时人对甲寅派的评析
  三 学衡派与白璧 德新 人文主义
  (一)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学衡派的形成
  (二)学衡派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译介
  (三)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
  第四编 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
  一 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后的天津 《大公报》
  (一)反对“一战”,主张抵抗
  (二)反对依赖国联,主张理性外交
  (三)反对 国共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四)与 《 东方杂志》和 《独立评论》之比较
  二 中国知识界对国联调处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
  (一)对国联调处的不同态度
  (二)对国联报告的不同评价
  (三)对国联决议的不同期待
  (四)反应不同的原因分析
  三 “九一八”后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变化
  (一)民族主义学理的新构建及其影响
  (二) 文化民族主义的高涨并走向成熟
  (三) 自由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认同
  第五编 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
  一 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一)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表现
  (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特点
  二 论苏联“ 一五计划”对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一)对“一五计划”的关注和评论
  (二)“苏俄热”的兴起
  (三) 学习苏联呼声的高涨
  附录:30年代初18种刊物发表的有关苏俄文章的篇目及作者
  三 《益世报》与30年代的宪政运动
  (一)宪政运动的前提与原则
  (二)对国民党 训政理论和体制的批判
  (三)对公民的选举权与言论 自由权的捍卫
  (四)对宪法草案的解读与批判
  (五)宪政及其替代品——宪政运动的内在困惑
  附录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 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冯友兰: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梁漱溟:对马克思主义的“吸取、利用与儒化
   熊十力:对马克思主义的 排拒
  代后记:“咬定青山不放松”—— 郑大华教授 访谈录
  

编辑推荐

《民国思想史论(续集)》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文摘

革命派之所以要“排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王朝已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孙中山便认为,中国之所以会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豆剖”的境地,原因就在于清王朝的软弱不振和卖国投降。他曾沉痛指出:“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无振作也,人民不奋发也。政府若有振作……外人不敢侧目也。”因此,中国“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陈天华指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王朝所作所为,不过是“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心甘情愿地充当洋人的奴才和帮凶。对于这样投降卖国的政府,人民应该起来造反,推翻它。只有推翻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中国的救亡图存才有成功的希望。章太炎在《客帝匡谬》中强调:“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因此,要救国就必须先排满。这样革命派就把“排满”与“反帝”结合了起来。同样,立宪派之所以反对“排满”,而主张“合满”,是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是“民族帝国主义”兴盛的时代,而“民族帝国主义”与以前的“帝国主义”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民族帝国主义”是以整个民族的力量对外侵略扩张。既然·“民族帝国主义”是以整个民族的力量对外侵略扩张,那么我们要抵抗“民族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也就必须集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包括满人的力量,而不能兄弟阋于墙,制造满汉对立,“将彼五百万之满族先摈弃之”。所以,梁启超质问革命派:“排满而能御列强之侵入乎?抑合满而能御列强之侵入乎?”他的结论当然是“合满”更有利于抵抗“民族帝国主义”的侵略。

后记

郑老师,您是如何走上史学之路的,有哪些史家、史著对您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您原来好像学习和研究的是中国近代政治史,后来怎么会转到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呢?您怎样看待思想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对于今人有什么意义或启示?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什么书可读。记得大约是1975年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范文澜先生写的《中国通史》(前四册),被书中所讲的中国历史所吸引,所以后来报考大学时便选择了历史专业。我认为自己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学习历史,可以给人智慧。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鉴兴替。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了一部历史巨著,叫做《资治通鉴》,也就是要通过他所写的史书,给统治者提供如何治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历史是多么得重要!如果说对我有重大影响的第一位史学家和第一本史学著作是范文澜先生和他的《中国通史》,那么,对我有重大影响的第二位史学家和史学著作便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增平先生和他的《中国近代史》。林增平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到目前为止,还是许多学校指定的报考中国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的参考书。在外国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他的《历史研究》。

序言

2006年,我的《民国思想史论》出版后,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广东社会科学》、《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以及一些网友纷纷发表文章,肯定该书对民国思想史研究的贡献。李喜所教授在其书评中,称它是“一部会思想的思想史”,认为读书“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主体意识;二是注重梳理源流;三是突出使命感的解析(见2008年1月13日《光明日报》“史学版”)。有的学校还把它作为研究生教材或博士生考试参考用书。为了感谢学术界的厚爱,我又从近几年自己写的或和学生一起写的学术论文中选出17篇,编成《民国思想史论(续集)》,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根据文章的内容,本书分为五编:第一编,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第二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第三编,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第四编,九、一八事变与思想界的应对;第五编,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所收录的文章,都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个别文章曾收入《民国思想家论》,中华书局,2006),收入本书时,个别文章的题目或内容作了一些修改或充实。《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一文,因超出了民国的时间范围,作为附录收入。另外,将《历史教学》2006年第9期“著名中青年学者访谈专栏”刊载的访谈我的文章《“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代后记”,放在书后,通过它,读者可以了解我的为学历程和我的治学方法及其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