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枞阳风景(7)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1万年——4千年前),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宗子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盛唐郡复名舒州。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
黄镇图书馆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枞阳肯德基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为桐城县属地,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1949年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置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铺镇(白云区),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汤家沟)。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批复同意:将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2016年1月4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厅在枞阳县城正式传达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和安徽省关于区划调整的实施意见,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6]
莲花湖
莲花禅寺唐,桐城县,辖33里。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县辖4乡9镇,分别为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
元,桐城辖(东、南、西、北)4乡,乡下计辖54里。
明,洪武六年 (1373年),东、南、西、北4乡改为清净(东乡)、大宥(南乡)、日就(西乡)、桐积(北乡);设枞阳、汤家沟、孔城、北峡关、练潭5镇。至崇祯时改54里为47里。
清,顺治年间,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康熙年间(1662——1722年),增加县市乡,为5乡。乾隆年间(1736——1795年),桐城县辖5乡、29镇、168保。道光七年(1827年),镇乡设置未变,但168保渐次撤并为147保。
民国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县设4乡、13镇、147保。民国19年,县辖9个自治区。民国24年,县由9区并为5区,改编保甲,计编885保,合组149联保、8344甲。民国29年,全县设5区、158乡(镇)。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沦陷区、半沦陷区收复。民国36年12月,中共桐庐县民主政府建立,辖7区。民国37年7月,全县设5区、4镇、48乡、742保。
1949年2月18日,中共皖西第二地委决定:析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和庐江县、无为县少数区域为桐庐县,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东地域,为桐庐县辖区。下辖7区2镇33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民国时期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建制,县设7区、7乡(镇)、381村。1950年,全县区、乡机构变动划分12区、142乡、3镇。
1951年1月16日,县政府更改同名乡镇,将白云区青山乡更名翼青乡,横埠区黄梅乡更名黄岗乡,陈湖区麒麟乡更名麒凤乡,汤沟区黄山乡更名黄泥乡,破罡区桃花乡更名黄梅乡,凤凰乡更名凤仪乡,枞阳区青山乡更名前峰乡,将原辖老洲区的沙池乡划归红杨区。是年,11月22日,撤销红杨区,划归老洲区;12月20日,又复设红杨区。
1953年设置未动,仅破罡区增加白荡港(乡级),汤沟区增加汤沟港(乡级),枞阳镇加辖枞阳港(乡级)。
1955年12月20日,将15个区调整合并为9区,枞阳、汤沟两镇照旧,178乡(镇)未动。
1956年,全县9区、两镇未动,178乡调整为82乡。1957年,全县由11个区(镇)、82个乡(镇),改划为7区、2镇、42乡。1958年10月25日撤销区建制,成立9个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9个区,划分为45个公社、2个镇,279个生产大队。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随之区、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区划未动。
1973年,燕山茶林场从周潭人民公社划出,成立施湾人民公社,是为县第四十六个公社。
2017年,根据省民政厅的相关批复,枞阳县人民政府正式下发通知,撤销钱铺乡、金社乡、白湖乡建制,设置钱铺镇、金社镇、白柳镇。调整后,该县辖区从原来的14镇8乡改为17镇5乡。[7]
2018年10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将枞阳县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划归铜陵市郊区管辖。
截至2021年,枞阳县下辖15个镇、1个乡、1个开发区。[8]
15个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会宫镇、官埠桥镇、钱铺镇、金社镇、白柳镇、雨坛镇、枞阳镇、欧山镇、汤沟镇。
1个乡:白梅乡。
1个开发区:枞阳经济开发区。[8]
|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 340722100000 | 枞阳镇 |
| 340722101000 | 欧山镇 |
| 340722102000 | 汤沟镇 |
| 340722106000 | 横埠镇 |
| 340722107000 | 项铺镇 |
| 340722108000 | 钱桥镇 |
| 340722109000 | 麒麟镇 |
| 340722110000 | 义津镇 |
| 340722111000 | 浮山镇 |
| 340722112000 | 会宫镇 |
| 340722113000 | 官埠桥镇 |
| 340722114000 | 钱铺镇 |
| 340722115000 | 金社镇 |
| 340722116000 | 白柳镇 |
| 340722117000 | 雨坛镇 |
| 340722200000 | 铁铜乡 |
| 340722201000 | 凤仪乡 |
| 340722202000 | 长沙乡 |
| 340722205000 | 白梅乡 |
| 340722400000 | 枞阳经济开发区 |
枞阳县城夜景
|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 340722100000 | 枞阳镇 |
| 340722101000 | 欧山镇 |
| 340722102000 | 汤沟镇 |
| 340722106000 | 横埠镇 |
| 340722107000 | 项铺镇 |
| 340722108000 | 钱桥镇 |
| 340722109000 | 麒麟镇 |
| 340722110000 | 义津镇 |
| 340722111000 | 浮山镇 |
| 340722112000 | 会宫镇 |
| 340722113000 | 官埠桥镇 |
| 340722114000 | 钱铺镇 |
| 340722115000 | 金社镇 |
| 340722116000 | 白柳镇 |
| 340722117000 | 雨坛镇 |
| 340722200000 | 铁铜乡 |
| 340722201000 | 凤仪乡 |
| 340722202000 | 长沙乡 |
| 340722205000 | 白梅乡 |
| 340722400000 | 枞阳经济开发区 |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长江北岸,[9]居东经117°05′~117°43′、北纬31°01′~31°38′。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东与铜陵市区接壤;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市区毗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接壤;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
枞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量40%。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9小时,无霜期251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
枞阳县(3)枞阳地质构造属于著名的庐(江)枞(阳)火山岩盆地。对枞阳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岗冲相间,滨江环湖,可分4个三级亚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东北部低山区,三公山最高峰为海拔674.9米,其他高于400米的低山有拔茅山、龙王尖、黄梅尖几个山峰,其外围多为400米左右的丘陵。西北部低丘岗地平原区,区域内除西北隅岱鳌山(海拔245米)、东南面浮山(海拔165米)和南端低丘外,由于大面积系黄土形成的漫岗,地面超伏较小。中西部丘陵冲区,该区域濒临菜子湖,西北邻低丘岗地平原区,北界低山区,南、东与江湖洲圩平原区相连。东南部江湖洲圩平原区,长江绕县境自西南至东北环行,连城、白荡、陈瑶、枫沙等湖沿长江内侧平行分布,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
枞阳县水文特征地表水
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陈瑶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东部,由枫沙湖、陈瑶湖、湖和横埠河、横埠前河、横埠后河、新河组成。
白荡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腹部,周高中低。1953年,白荡闸建成后江湖分隔,拒江节流,汛期水位显著降低。该湖流域总面积为775平方公里,其中枞阳县境为712平方公里。
菜子湖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境西部,县内流域面积397.5平方公里。北有孔城河,流经县内长9公里;南有长河,自铁罗冲口至枞阳镇,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70.54平方公里,经枞阳闸入江。
“两赛”流域
该流域位于县城东,是独立水系,流域面积为68.5平方公里,经石矶长河至古塘新圩闸河拐入长江。
地下水
县境沿江一线含水层,发育于长江一级阶地的全新统古河床,由细粉砂组成,厚度在15米以上,发育良好,低山丘陵中性岩地区属裂隙喀斯特淡水中等富水亚区,含水层主要由古生代灰岩裂隙喀斯特组成,其他地区系古生代、中生代砂页岩及喷出岩系的虺隙水,属贫水区,矿化度小于1,水化学成份为型。
枞阳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22公里。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均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铜矿
海岛雪浪铜矿分布于县境中部及北部,自东北至西南延伸作带状,有数十处。
县内铜矿点很多,主要产于火山岩中,偶见于正长岩中,仅拔茅山——七家山——柳峰山等地,已达60多处。其它如公堰塥之簸箕山等地也有分布。
铁矿
该矿多为火山岩中断裂裂隙控制的矿点。矿石有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也有属于硫化矿床的“铁帽”(褐铁矿)。主要分布于将军庙马口、官埠桥附近、会宫城山、花园顶大凹里、义津桥吐秀山、竹石墩,白柳、白湖与庐江接壤的地带(即庐枞大铁矿)等。钱铺附近之黄土岗,铁矿砾石很富,估计储量约几百万吨。
金矿
天头山金铜矿,系含金铜石英——重晶脉型矿床,内含黄铜矿、斑铜矿、自然金,平均含铜0.93%,平均含金5~7克/吨。该矿储量:金属铜4000多吨、黄金600多公斤。
铀矿
该矿分布于桃花山、城山、马家山等地。
明矾石
该矿小型矿床有磨盘山、笔家山2处。此外,在公堰塥矾母山、将军庙大尖山、柳家园之马山、屋后山等,均藏有明矾石矿。
重晶石
该矿分布雨坛镇之大凹田口、后高庄及会宫镇。矿脉产于火山岩中。含硫酸钡10~90%。其中大凹口重晶石储量为3.58万吨。雨坛镇天头山铜金矿床中,也有重晶石矿脉。
石灰石、大理石
石灰石、大理石分布在沿江山、白荡闸、周家潭、青山一带,于古生代石炭纪至中生代二叠纪古海洋中沉积生长。
煤
泥煤多分布在沿江环湖及河洲中的第四系地层中。陈瑶湖泥炭沿江分布,长达15公里,宽约6公里,厚0.4~1米。陈瑶湖镇、汤沟镇泥炭层厚0.6~1.5米,覆盖层厚1米左右,腐殖酸含量达42%,储量约4000多万立方米。此外,铁板洲亦有泥炭层。
天然气
天然气蕴藏于第四系地层砂土中,如铁板洲、新洲,含气层为扁豆体透镜体,常与泥炭层伴生。
枞阳城区根据安徽省野生植物普查队于1958年的调查和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林业勘察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多次调查的结果,县境有维管束植物942种(包括变种),隶属173科,其中蕨类植物22科35种,裸子植物7科27种,被子植物880种。卿、菟丝子、龙葵、白英等354种。
枞阳县妇幼保健院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方考察队、安徽大学生物系、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等单位多次调查,县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志仅记载常见和珍稀的兽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及昆虫类等野生动物。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8.7万人。2021年,全县人口出生率5.46‰,人口死亡率2.94‰,人口自然增长率2.52‰。[3]
民族
截至2016年,境内汉族人口占99.96%,余下0.04%为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高山、土家、达斡尔等10个少数民族,计363人。
枞阳县第三中学
| 职务 | 姓名 |
|---|---|
| 县委书记 | 杨秀颀 |
| 县委副书记 | 廖志远 |
| 职务 | 姓名 |
|---|---|
| 代县长 | 廖志远 |
| 副县长 | 左敬东、孙公明、王涛、方勤俭、黄海龙、王刚、侯丽霞(女)、方学力 |
| 职务 | 姓名 |
|---|---|
| 主任 | 占聆娜(女) |
| 副主任 | 付和平、周晓娟(女)、张马寅、江习明 |
| 职务 | 姓名 |
|---|---|
| 主席 | 何正清 |
| 副主席 | 吴正芳、刘明、吴立友、王会情、方晓珊 |
以上内容参考来源:枞阳县人民政府[10]、枞阳县人大网[5][11]、安徽网[4][12]。
| 职务 | 姓名 |
|---|---|
| 县委书记 | 杨秀颀 |
| 县委副书记 | 廖志远 |
| 职务 | 姓名 |
|---|---|
| 代县长 | 廖志远 |
| 副县长 | 左敬东、孙公明、王涛、方勤俭、黄海龙、王刚、侯丽霞(女)、方学力 |
| 职务 | 姓名 |
|---|---|
| 主任 | 占聆娜(女) |
| 副主任 | 付和平、周晓娟(女)、张马寅、江习明 |
| 职务 | 姓名 |
|---|---|
| 主席 | 何正清 |
| 副主席 | 吴正芳、刘明、吴立友、王会情、方晓珊 |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6.6%,两年平均增长4.9%。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54.1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亿元,增长7.3% [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9:24.6:57.5调整为17.1:28.8:5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149元,比上年增长11.9%。
2021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6%,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在市场销售中,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增长63.2%。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改投资增长14.6%,快于全部投资1.9个百分点。四是在市场主体中,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233户,同比增长9.15%,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3.48万户。[3]
202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24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粮食产量42.96万吨,比上年增加0.9万吨。蔬菜产量13.68万吨,增长3%。
2021年年末生猪存栏9.74万头,增长11.3%,其中能繁母猪增长59.2%。全年生猪出栏18.6万头,增长44.4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38万吨,增长27.2%;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0.6%。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3.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3]
工业
枞阳县城一角
2021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7户,比上年增加31户。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4.3万平方米,增加4.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6万平方米,增加1.1万平方米。[3]
服务业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6.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27.2%;金融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7.0%;房地产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4.5%。全年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5%
2021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55.04万人次,增长21.92%。旅游总收入26.82亿元,增长28.9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8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6.81亿元。年末全县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7处,旅游线路7条,旅行社4家。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6%,民间投资增长8.7%。工业投资增长16.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9%。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0.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6.0亿元,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0.6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25.0%,餐饮收入增长12.0%。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零售额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倍,金银珠宝类增长16.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6.5%。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29亿元,增长3.3%。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4.1%,城乡社区支出增长6.3%。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6亿元,增长10.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0亿元,增长24.3%。[3]
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安徽省共计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县就有11位。枞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是我省文化大县之一。
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枞阳横埠镇一带生活,在战国时代,枞阳的楚文化与中原、吴越文化交融,产生了枞阳第一次文化高峰;西周时,周王朝分封诸侯,在枞阳设立宗子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始设枞阳县治,汉武帝南巡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枞阳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人口的大幅度、大范围流动和长江水运的便利催生了枞阳的第二次文化高峰;元末明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徽州和江西等地的民众纷纷迁入枞阳及周边境内,受此影响,枞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儒学之风日盛,崇文尚读、穷不丢书的学风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到了17世纪,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的横空出世为标志,枞阳文化进入了第三次高峰。而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文化的兴盛,则是枞阳历史上出现的第四次文化高峰。
桐城派
桐城派在清代绵延200余年,是清代文坛上显赫一时、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古文创作理论体系,蔚成“天下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的文化奇观。桐城派从枞阳走向全国,南极湘桂,北被燕赵,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枞阳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社会文化风气的浸染。枞阳历来具有“襟江怀湖”的地理区位所形成的开放性,境内有近百公里长的长江水道,菜籽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星罗棋布,浮山、旗山、岱鳌山、大青山、白云崖还有大片的丘陵地带又使之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悠闲与纯净,山水奇秀、民风淳朴、百姓殷富,崇文尚读、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黄金水道长江和众多湖泊使桐城派的文人特别是“三祖”方苞、刘大魁、姚鼐得以方便地往来于京师北京和南京和扬州、安庆、徽州等府郡为官著述,传道授业,切磋交流。
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发展迅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
枞阳腔
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藕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精通音律的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13][14]
浮山寺枞阳重文习武。清之中叶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拳的姿势,主要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
其中东乡武术尤为出名,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
2013年,“东乡武术”最终被评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曾经过枞阳县。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巢湖古称)”。
2021年全年货物运输量18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货物运输周转量395494万吨公里,增长4.2%。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854万吨,增长5.8%。全年旅客运输量942万人次,增长2.9%。旅客运输周转量48157万人公里,增长2.9%。
2021年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5.13万辆,比上年增长25.5%,其中私人汽车5.13万辆,增长29.1%。年末民用轿车拥有量5.08万辆,增长24.7%,其中私人轿车5.03万辆,增长26.7%。年末全县高速公路里程34.7公里,境内公路里程3628公里。[3]
县境内通车公路总里程3055公里,路网平均密度达到168.97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达160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2.37%,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省道246公里、县道318公里。25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水泥路总里程1250公里,建有农村客运站有20个。县内形成以合铜公路、横江公路、会公路、枞桐公路、义小公路为五纵,以下北线江堤路、铜安公路、白会公、庐十公路为四横的“五纵四横”公路交通主框架,以县乡道为依托,村道为补充的公路交通网。
县境内长江水运航线总长84公里,有大小港口码头30余处,为二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万吨级船舶。
长江岸线港区现有从事港口经营生产单位31家,港区作业单位主要为当地工矿企业和周边地区物资集散、运输服务。现有山和下枞阳两个千吨级货运码头,自然岸坡货运码头5个,沿江港口年吞吐能力约1500万吨,拥有各类船舶2190艘,695870吨位。货运船舶运输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长江渡口11道,渡船15艘。三个江心洲设有机动车轮渡码头。
县城开通公交线路5条,有公交车34辆;有出租车公司2家,营运出租车374辆。枞阳至安庆快速公交由两家企业按照“四统一”、独立核算的方式合作经营,有大型公交车12部,日常发车84班次。全县开通区际以上客运班线160余条,日常运营客车510部,公路客运向舒适化、快速化发展;有营运货车2074部。
枞阳县第三中学
2021年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34所,当年招生0.83万人,在校学生2.74万人,毕业生0.9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当年招生数0.14万人,在校生0.37万人,毕业生0.09万人;普通小学40所,当年招生0.38万人,在校生2.41万人,毕业生0.46万人;幼儿园58所,在园儿童1.1万人。[3]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项。全年专利授权量366件。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8亿元。[3]
2021年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9%,年末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9%。[3]
2021年全年发展二级裁判员10人,三级裁判员30人,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80人。全县有体育场馆1个。全年共举办百人以上体育健身活动20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总人数39万人次。[3]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64个,其中医院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5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4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个、村卫生室19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疫病防治院(所、站)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75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88人,注册护士1060人。全县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17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2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1518张。全县全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75.1万人次。[3]
2021年全年建立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760个,社区服务中心214个,社区从业人员1742人,全年各类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6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27万元。[3]
2021年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人数599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21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1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39.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4万人,全年为159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年末全县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4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4.2万人。
2021年年末2286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662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84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3]
2021年全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3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消费支出14826元,增长15.8%。全县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53元,比上年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20333元,增长12.9%。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30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消费支出12513元,增长19.8%。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3]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