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辊

着墨辊

目录导航

简介

实地印刷印刷机墨路结构分析 单张纸胶印机在印刷图文面积比较大或实地版的印刷品时,常会出现同一张 印刷品墨色前深后浅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除了 工艺操作和调节不当之外,更 直接的原因来自于 机器本身的布局和 结构的影响。

影响

滚筒结构

滚筒结构的影响在着墨辊向印版上墨的过程中,当着墨辊处于印版 滚筒的空当位置时,着墨辊不着墨,墨辊上 积蓄的墨量较大,之后滚筒往前滚动,每根着墨辊都以最大的墨量往印版前口位置上墨,随着着墨辊不断 滚动上墨,墨辊上的墨量逐渐减少,滚至 印版拖梢部分时,着墨辊上墨量已经很少。这就很容易引起墨色前深后浅。

墨辊排列

墨辊排列的影响输墨装置的墨辊一般分为上墨和收墨两组,不同的机型,两组墨辊的排列 情况又有不同。均匀分配型墨辊 排列的墨路是两路平分,4根着墨辊均匀着墨,针对这种墨辊 排列方式,如果调节不当,后两根着墨辊起不到补充上墨、匀墨和收回多余墨层的作用, 印刷品就极易出现前深后浅的 现象。而着墨辊前多后少着墨型,前2根着墨辊占90%,后2根为10%,这样的分配一般不会产生 印刷品墨色前深后浅现象。

工艺

工艺上的补救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过于光滑老化的墨辊应及时更换,保证墨辊 良好的传墨性能和墨辊表面足够的储墨量,使印刷所消耗的墨量与墨辊的储墨量之比尽可能小,这样就能增强墨辊自身调整墨量的 能力,使印刷品 墨色一致。

(2)掌握好 油墨的流动性和黏度,因为油墨的 流动性与黏度直接影响油墨的传输 速度和墨辊的储墨量。

(3)严格 控制版面水分,防止油墨过量乳化, 保证油墨的正常传输与附着性能。

(4)针对均匀分配型墨路 布局,调节靠版墨辊压力时,前两根应重些,后两根应轻些,相互间的接触宽度,从前至后一般调整为6mm,6mm、4mm、4mm。着墨辊与串墨辊之间的 压力,应等于着墨辊与印版 表面的接触压力。因为着墨辊的转动应依靠双边等同的 摩擦力较为 理想,如果两边压力相差太大,着墨辊在串墨辊或印版表面的转动,会变成摩擦滑动而不是纯 摩擦转动,这样既影响油墨的正常 传输,更影响着墨辊对版面的均匀涂布。

印刷压力

在墨色浅处垫纸增加印刷压力,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 如何修复胶辊损伤该厂一台J2205型胶印机工作一段 时间后,第一色组靠刮墨刀的下匀墨胶辊的边上有一道裂缝。起初认为并无大碍,但时间不长,油墨便顺裂缝渗进去,胶皮裂缝开始扩大并且一块一块地从匀墨辊上 脱落。于是立即 停机,卸下胶辊,并用汽油将胶辊上的 油墨擦干净,再用小刀将顺着裂缝渗进去的油墨稍微向外的一圈割下来,然后用502 瞬间黏合剂顺着刀口处涂一圈,过几分钟再涂一遍,待约20分钟胶干后用细 砂纸将周围鼓起的部分磨平,最后重新 安装胶辊,即可工作。事实证明,这种方法 效果非常好。此外,由于平时操作不当,有的重胶辊中间部位因受伤脱掉了一小块 胶皮,这时应及时将其擦拭干净,并用刀片将其刮干净,再用302改性丙烯酸酯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上面,待达到使用强度时再用细砂纸打平,即可上机使用。

使用方法

胶印“三平两小一平衡”掌握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出胶印工 技术水平的 高低。所谓“三平”就是要求调试的 胶印机必须滚筒体平、输墨辊平、输水辊平;“两小”是指印刷过程中使用水斗溶液的浓度小、版面水分小;“一平衡”是指印刷版面的油墨和水分要 平衡。胶印机运转时, 滚筒体之间的轴线必须要平行,同时滚筒体 平面要平整;墨辊轴线要平行,辊体要平整,辊与辊之间的 压力要均匀;水辊轴线要平行,辊体要平整,水辊与水辊之间压力要均匀; 滚筒体轴线与墨辊、水辊轴线都要 保持平行,压力均衡适度。根据该机出厂时所给的 技术参数来确定包衬衬垫,软包衬还要通过打满版画 地图工艺手段把橡皮滚筒包衬调整得更平整,误差应在0.03mm以下。

墨辊的调试

输墨 系统由十几根各种不同 直径的窜墨辊、匀墨辊、着墨辊、墨斗辊和传墨辊等组成。

首先调整窜墨辊与着墨辊之间的 压力,然后调整着墨辊与印版之间的压力。 着墨辊通常有四支,前面先接触印版的两支的作用主要是供墨,压力适当大些,以对印版供足墨量;后 接触印版的两支着墨辊主要起收墨作用,压力应适当小些,使其收墨干净。

在调试压力前应选择一块较 平整且厚度误差不超过0.02mm的印版装在印版 滚筒上。四支着墨辊由于直径尺寸不一样,其对窜墨辊与印版的压力不能以 数据表示。重要的是两端的压力一定要相同,在 机器运转时,墨辊两端没有明显的跳动就可以了(凭手感接触印版墨辊的两端)。

如果着墨辊在印版上两端 压力不一致,或在印版上有较严重的 跳动,会引起墨辊在印版上的相对 摩擦,很容易造成墨杠子。

水辊的调试

水辊有两种,一种水辊是使用 胶体辊来传水,另一种是胶辊上包上水辊 绒套来传水。水辊包绒套最大的弱点是在印刷过程中有绒毛掉下,若转移到印版上和印品上,会对印品特别是印满版实地或 空心字的印品质量 产生影响。输水系统一般由两支着水辊,一支窜水辊、一支传水辊和一支水斗辊 组成,一般调试的重点是两根着水辊。在 机器运转时先碰 印版的这支水辊称为上水辊,起到供足印版所需水份的作用;后碰印版的水辊称为收水辊,主要起到把印版上多余水份收干的作用。由于两根印版水辊的作用有所差异,故其调试 压力要求有所不同:上水辊的压力相对比收水辊的压力要大些,一般上水辊水迹 宽度为5mm左右,收水辊水迹宽度为4mm。

水斗液

一般水斗溶液呈弱酸性,它的pH值应 控制在4.5~5.5。当pH<4.5时,印版图纹将受到严重侵蚀,从而产生“花”版和坏版;当pH>5.5时,印版空白部的无机盐层得不到补充,亲 水胶体层受破坏,使图纹部分的空白部分受“侵入”而造成网点发毛甚至挂脏。在图文不挂脏的前提下,应使用最小的 水量。用肉眼观察在印刷过程中的印版,版面反射光量不能太大,与版面成30°~45°视角看印版上的 反射光量:太亮像镜子似的说明水量太大;只有淡灰色无光泽的版面才是最合适的印版上水量。

当版面图文 空白出现油腻网点并糊,切忌用加大水量的办法,应加大水斗 溶液的浓度才对,一旦图文出现有水渍再去加大墨量,就会引起墨大水大的严重乳化并造成 恶性循环。墨量的大小掌握,也是十分重要,有条件的 工厂,可买彩色密度仪来测定墨层密度值,一般黄版密度值为1.1~1.2,品红版密度值为1.3~1.4,青版密度值为1.4~1.5,黑版密度值为1.8~2.0。

印版版面水份的 控制要严格。一般理论上讲, 油墨与水混在一起就成为乳化状态,油墨中的含水量最大不能超过30%的乳化值,超过最大的乳化值,油墨色相会变淡,印下来的图文不容易干燥,纸张背面会脏,导致印后的纸张伸长而造成套印上的不准等。所以一个 机台上的人员,要掌握好开印时水斗 溶液在版面上的用量,既不能太小,又不能太大。

水墨平衡

胶印印刷离不开水,印刷的全过程用水量太多太少都不行。要掌握好墨与水平衡关系,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是靠我们 机台人员日积月累 经验的一项技能。一般来说,在没有密 度仪的情况下,一张印好的 产品放在看样台上,查看它的墨层 印迹。若网点印得较饱满,实地平服,然后拿起来,面对印品,在印品背面加光照状况下用 肉眼看印品,印品透射光下呈微 透亮即可,完全不透一点亮说明墨层太厚,墨量太多,印刷品印出来以后再对照一下原稿或打样的墨色是否一致,比已干燥的 打样稿略深一点点为佳),最后以合适的墨量签样,正式开印。版面的墨量和水量的确定和 平衡,要贯穿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对于操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很好掌握的基本功。

水墨辊磨损

墨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 清洗尘粒、纸毛、墨皮等杂物,或安装不当、 压力调节不匀等因素使水墨辊受到磨损,墨辊表面 凹凸不平或轴心线不平直,严重时出现墨辊两头粗中间细或中间粗两头细的变形。 胶印机工作时将引起墨辊的跳动,致使局部摩擦加重而 产生间断带状“条杠”。水辊的布套由于缝合接口不完整,或内径尺寸不合适,或长时间使用后布套松弛起皱,或新水辊布套脱毛严重形成绒毛 堆积,影响正常的输水也可引发“条杠”的发生。

压力调整不当

①滚筒间压力调整不当。胶印机的滚筒通过相对挤压来完成印刷,在 滚筒滚压过程中,相对应的两个滚筒周而复始的由工作面(图文接触面)转到空挡,再由空挡转到 工作面,两次转换使负载突变而产生冲击。这种 冲击造成印刷图文接触面瞬时 压力变化及相对滑移,从而出现“ 条杠”。滚筒间

②着墨辊与印版滚筒 压力不当。虽然胶印机四根着墨辊的 布局是前后粗中间细,采用不同直径来避免“条杠”的重叠,但因四根着墨辊成两组分别与 印版接触,每两根着墨辊同时与一根窜墨辊接触。当第一根着墨辊与印版 滚筒空挡( 叼口位置)接触时,产生的冲击力使窜墨辊被顶起,随后落下,窜墨辊与着墨辊间 产生滑移,影响第一根着墨辊转移到版面的墨量变化,从而 产生“条杠”,同时也影响第二根粉墨辊墨膜的均匀度;当第二根粉墨辊与印版滚筒空挡接触时,也使窜墨辊经历被顶高又落下这个过程,此时第一根着墨辊正处于印版内,落下的窜墨辊 冲击第一根着墨辊而产生“条杠”。同理,第三、四根着墨辊也会对印版产生“条杠”,因而整个版面出现时轻时重的“条杠”群。解决方法:经常 检查各墨辊的 直径与轴线公差精度,确保墨辊的正常 工作状态。按规范顺序准确地调整各里辊与印版压力,一般可调整到压迹宽度依次为5mm、4mm、3mm,并保证着墨辊的轴向窜动小于0.3mm。

压力不当

胶印机输墨部分的各墨辊基本采用一软一硬的配合 模式,辊间的压力调整过大时,硬辊(窜里辊)与软辊(着墨辊、匀墨辊)之间发生严重的挤压,软辊在 压力作用下,接触面产生下陷而两侧微鼓影响油墨转移从而 产生“条杠”,或者窜墨辊换向 时间与滚简运转不 配合时,窜墨辊的窜动 影响墨辊上的墨量而产生“条杠”。解决方法:按规范顺序 安装各辊工作位置,准确调整各辊与窜墨辊的压力,压迹宽度约为3-5mm,窜墨辊的每次换向应在 滚筒空挡时间内完成。 ④水辊压力 调节不当。水辊与印版滚筒 压力过大时,印版滚筒在工作面和空挡转换时产生的冲击力使水辊发生 震动,上水不均匀而产“条杠”。或因水棍与印版 滚筒间摩擦加剧,将印版上的 网点残留墨层破坏,致使该处网点版基被破坏,吸墨不足造成“条杠”。解决方法:调节水滚与印版滚筒 压力时,用0.15—0.2mm的塞尺插入其间 测试压力,以手感有摩擦阻力但仍能 顺利抽出为宜。上面的水辊压力应大于下面的水辊 压力,且两头压力保持一致。

印刷色差

平版,凸版等印刷 工艺,印品能否获得均匀的墨色,胶辊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印 彩色印刷晶的 机器上,一般装有传墨辊、匀墨辊和着墨辊三种,其中对墨色浓淡影响较大的是 传墨胶辊和着墨辊。而墨辊的 弹性、粘性、圆心度、硬度和表面 光洁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品墨色 质量。若着墨辊的弹性差、粘性不足、辊体 偏心、胶体过硬以及胶体光洁度差等情况存在时,印刷过程中就容易造成刷墨不均匀或不稳定 现象,使各印张的印刷墨色不一致。所以,印刷彩色 产品应采用质量较好的胶辊,才能确保每一印刷周期涂布于版面上的 油墨保持基本一致。若印刷大宗的 产品,印刷中应适时对胶辊进行清洗,使滞留在胶辊上的纸尘、杂质得以清除,以保证油墨的均匀传递,防止印刷色差的产生。另一方面,应调整好墨辊与串墨铁辊的 接触位置,一般自动 印刷机设有几组的串墨装置,以实现均匀的输墨。但是,如果胶辊与串墨铁辊存有接触不良情况,势必造成传墨不充分、不均匀,使印品横向版面墨色出现浓淡不均况。对此,应调整胶辊两端的轴头,使胶辊与铁辊间达到均匀的接触状况,调整后可采川5丝的钢片塞进胶辊与铁辊间进行抽拉 检验,抽拉钢片时以有明显的阻力感为度。此外,还要调整好着墨胶辊与印版面间的 接触位置。若着墨辊调得过高时,版面得不到均匀、充足的油墨涂布量,并容易因着墨辊在版面打滑而 产生印刷杠痕。若着墨辊调得过低时,版面上的油墨层将被刮到印版拖梢部位,造成印品墨色前淡后深的色差 现象,即叼口部位墨色偏淡,拖梢部位墨色偏浓。着墨辊与印版面应调整成平行而又均匀的接触状态,只有准确调整好着墨辊与版面间的接触位置,才能确保印晶墨色的均匀一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