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

陵川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前赵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前赵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分平阳与上党,始置建兴郡,陵川地区称泫氏县,属建兴郡。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盖城县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州治由端氏迁回晋城。

唐天保元年(742年),泽州改高平郡,陵川县属高平郡所辖。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复为泽州,陵川县复属泽州。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或称高平郡)所领。

金天会五年(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陵川属南泽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为泽州,陵川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陵川属忠昌军节度。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泽州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属河东山西道,为腹里。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仍隶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太行三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4月,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2012年,陵川县辖7镇5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户数量级61729户,其中农户57903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

区划详情

2013年,陵川县辖7个镇:崇文镇、礼义镇、附城镇、西河底镇、平城镇、杨村镇、潞城镇。5个乡:秦家庄乡、夺火乡、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377个行政村。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东北部,太行山南端绝顶,北靠长治市界,东南与河南省辉县、林县、修武毗邻。2013年,陵川县辖7镇5乡,陵川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6]

地形地貌

陵川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东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拨1797.9米,南部最低点甘河破屋海拨691米。平均海拔1058米。陵川县东部为石山区,中部为土石丘陵区,西南部为平川区。

气候环境

陵川县气候温暖偏寒,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10℃有效积温2755℃,年平均气温7.9℃左右,冬暖夏凉。[6]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2013年,陵川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1.07%,木材蓄积量148万立方米,不仅有天然林,人工林,乔木,灌木,而且南国热带特有的红豆衫。

矿产资源

陵川县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12种,主要有煤、铁、硫、铝、粘土、大理石、硅石等,石灰岩探明储量36亿吨,白云石14亿吨,铁矿石9000万吨,铝土矿1800万吨,电石灰岩9040万吨,煤炭可开采量1.8亿吨。金、银、铜矿,硅、云母、花岗岩、铝钡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

人口

人口详情

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为90909户,户籍总人口达到250582人。根据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199491人,比上年末减少5289人。其中,城镇人口89327人,乡村人口110164人。全年出生人口1562人,人口出生率为7.63‰;死亡人口2238人,死亡率为10.93‰;自然增长率为-3.30‰。性别比为102.98(以女性人口为100)。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达到44.78%。[1]

民族分布

陵川县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蒙古族为主。

政治

副县长、代理县长:王丽[7]

经济

综述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56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98亿元,同比增长9.1%,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21亿元,增长18.7%,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37亿元,增长11.1%,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9.1%。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完成8.17亿元,增长20.3%;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增长13.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完成1.99亿元,增长17.1%;金融业增加值完成2.93亿元,增长2.9%;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5.94亿元,增长23.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71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0.36亿元,增长4.3%。

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7960万元,增长49.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0435万元,增长33.3%;非税收入完成17525万元,增长104.7%。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7311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7940万元;资源税完成7283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91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668万元;房产税完成376万元;环境保护税完成120万元;消费税完成4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876万元;其他税完成4942万元。

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104万元,增长66.2%。其中,税收入完成14703万元,增长37.5%;非税收入完成18401万元,增长99.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13064万元,下降10.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2.1%,公共安全支出下降3.0%,教育支出增长5.8%,节能环保支出下降61.2%,科学技术支出下降75.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4%,社会保障支出增长8.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7.0%,城乡社区支出下降27.6%。[1]

第一产业

陵川县陵川县(9)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6公顷,同比增长19.5%。粮食种植面积22496.9公顷,增加3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8300.6公顷,小麦种植面积152.65公顷。

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178.18吨,增长0.9%。其中,夏粮产量300.65吨,增长3.4%;秋粮80877.53吨,增长0.9%。

2021年,全年油料产量786.8吨,增产17.8%;药材产量7212.26吨,增产37.5%;园林水果产量3624.3吨,增产9.9%;食用坚果1331.1吨,增产37.4%;蔬菜产量61810.2吨,增产31.8%;茶叶产量37.8吨,增产5%。

2021年,全年主要畜禽产品总产量达到27833.3吨。其中,猪肉产量11497.6吨,同比增长94.3%;牛肉产量71.4吨,同比减少11.2%;羊肉产量364.2吨,同比增长61.4%;禽肉产量1886吨,同比增长10.4%;禽蛋产量14014.1吨,同比增长27.1%。年末生猪存栏110251头,同比增长10%,生猪出栏152603头,同比增长55.7%;牛存栏1151头,同比增长30.1%,牛出栏446头,同比减少9.3%;羊存栏40143只,同比增长17.9%,羊出栏26761只,同比增长54.7%;禽存栏1575314只,同比增长15.5%,禽出栏1366818只,同比增长14.9%。兔肉产量58.9吨,同比增长57.5%;天然蜂蜜产量191.8吨,同比增长21.9%;蚕茧总产量2.5吨,同比增长19%。

2021年,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38.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24%。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0公顷;四旁植树145万株;育苗面积333公顷。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6448万千瓦,同比增长4.6%。[1]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较上年净增7家,其中当年新投产企业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5%,非公有制企业增长91.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9.5%,重工业增长29.7%。

2021年,全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同比上升7.5%;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8533万元,增长88.5%。其中:煤炭行业93904万元,增长101.1%;化工行业50584万元, 增长34.5%;医药制造业8079万元,增长7.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9462万元,增长27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5101万元,增长1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5270万元,增长22.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6133万元,增长1.8%。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6182万元,增长109.5%;实现利润49703万元,增长142.1%。

2021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6.7%;总产值完成57.17亿元,同比增长9.1%;营业收入达到48.6亿元,同比增长9.5%。

建筑业

2021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0亿元,同比下降1.8%。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2家,完成总产值9556.9万元,增长7.3%;竣工产值10371.5万元,增长28%。[1]

第三产业

招商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8个,签约金额81.71亿元,任务完成率占目标(35亿元)的233.46%。当年签约项目开工数27个,开工率达到96.43%;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35.66亿元,占目标投资额(10亿元)的356.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9.6亿元,占目标金额(4亿元)的240%;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100万元,完成率171.33%。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39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518万元,同比增长31.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8047万元,同比增长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4369万元,同比下降15.6%。产业类投资完成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8.4%。

2021年,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3个,累计完成投资195094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2%。

2021年,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年在库项目25个,完成投资66149万元,同比增长29.1%。其中:新建产业类项目投资完成37136万元。

国内外贸易

2021年,年末全县限额以上的贸易业共52个,全年净增17个,其中批发零售业39个,住宿餐饮业13个(注释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15%。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完成158375.9万元,同比增长118.4%;零售业销售额完成160262.4万元,同比增长20.1%;住宿业营业额完成6932.5万元,同比增长40.6%;餐饮业营业额完成52921.4万元,同比增长25.4%。

2021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9.7%,饮料类增长9.6%,烟酒类下降10.5%,服装鞋帽、针、纺织类增长8.3%,化妆品类增长48.9%,金银珠宝类下降24.3%,日用品类增长39%,五金电器类增长30.6%,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2.9%,中西药品类增长34.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6.5%,通讯器材类增长11.7%,汽车类下降0.5%,其它类增长118.7%。

旅游

2021年,年末全县旅游景点15处,旅游企业个数33个,旅游从业人员5005人,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465.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2.85亿元。

金融保险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07062万元,比年初增加136525万元,增长11.7%。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1011202万元,比年初增加106939万元,增长11.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70789万元,比年初增加3904万元,增长1.06%。

2021年,全年全县保险费收入26598.22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人身险保费完成18911.5万元,车辆险保费完成4415.61万元,财产险保费完成272.32万元,农业险完成2644.8万元,其它险保费完成353.99万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支出5911.05万元,同比增长15.7%。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1703.57万元,同比上升1.2%。[1]

交通

2021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6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8公里,国道135.3公里,省道30.3公里,县道199.8公里,乡村道1258.6公里。[1]

社会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2所。其中,中学15所,小学72所,幼儿园及其它35个。全县教学点共有26个。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2659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758人,高中毕业生1676人;初中在校生5727人,初中毕业生2191人;小学在校生10676人,小学毕业生1979人;在园幼儿5435人。

2021年,年末全县教职工2949人,其中,专任教师2502人,教辅人员238人,其它人员209人。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908人,其中义务教育占79.3%;大学专科学历以上学历2289人,占专任教师的91.5%。

科学技术

2021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达到200万元,占年度目标200万元的100%,同比增长167%。全年科技项目立项数达到21项,其中,市级1项,县级20项;完成科技项目数8项,其中,市级3项,县级5项。

2021年,年末全县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有3225人,其中,高级职称313人,中级职称1132人,初级职称1780人。

文化事业

2021年,年末全县有1个县级文化馆,12个乡镇文化站;2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3.5万册;1个文物馆,藏品件数13084件;2个电影院,全年放映收入达到181.5万元。[1]

医疗卫生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79个,开放床位822张,卫生从业人员1464人,执业医师273人。村卫生室达到374个,覆盖率达到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99%。全县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到了93%。碘盐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碘盐食用率儿童94%、孕妇达到87%,碘盐合格率达到91.6%,各种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全县室内体育场馆2个,公共体育场2个,各级裁判员50人,各级举办运动会12次。

能源事业

2021年,全县原煤(全社会)生产149.5万吨,同比下降27.8%;洗煤完成56.2万吨,同比增长5.3%;发电量完成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8%;供热总量完成217.0万吉焦,同比降低3.6%。

2021年,全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87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1.3%。其中线损2378万千瓦时,厂用电量1287万千万时,全社会有效用电55035万千瓦时。根据用电用途,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602万千瓦时,占13.8%;行业用电47433万千瓦时,占86.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376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2.5%;第二产业用电38509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70.0%;第三产业用电7549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13.7%。

2021年,全县全年冬季清洁取暖完成503户。其中,集中供热新增503户。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8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1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2元,增长11.6%。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1617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52%,基金收入完成25538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6414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62%,基金征收完成2360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5203人,占年度目标任务100.31%,基金征收完成1936万元。

2021年,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9780人,基金征收完成10852.4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8.70%。其中,城镇职工参保17395人,基金征收完成4905.6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9.50%;城乡居民参保212385人,基金征收完成5946.8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8.64%。

2021年,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29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1%,基金征收完成960.63万元。

2021年,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956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5%,基金征收完成356.23万元。

2021年,年末城镇低保人数610人,同比减少82人,全年城镇保障资金发放464.5万元;农村低保人数6753人,同比减少747人,全年农村保障资金发放4270.2万元。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351人;分散供养五保户1493人。

2021年,年末全县各类社会福利收养单位6个,床位550张,收养各类人员351人。全年享受伤残怃恤金人数196人;享受定期补助人数1966人。优待对象户数130户,优待总金额330.16万元。全年安置143个残疾人就业,累计安置1323人。[1]

资源环境

2021年,年末耕地保有量为48.04万亩。自然保护区23565.2公顷。

2021年,年末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3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3%。

2021年,全年县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4天,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到83.3%,较去年增长5.2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24%,较去年下降25个百分点;大气环境综合污染指数为3.32,较去年下降14.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平均气温为9.9度,年降水量1224.7毫米,年内最大积雪深度达到16厘米,年无霜期达到208天,年日照百分率达到51%。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96起,较去年增加10起,增加11.6%;死亡28人,增加55.6%。96起事故中,其中3起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6人;其余93起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2人。每亿元地区生产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到9.75%,较去年增加5.63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

2021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184万元,增长17.4%;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1772.3万元,同比增长4.2%。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8万户,增加4292户,增长2.2%;宽带接入用户达到73939户,增加2585户,增长3.62%。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1.3亿元,增长13.2%。[1]

旅游

旅游信息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陵川县名列其中。

著名景点

崇安寺

崇安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陵川县城中的卧龙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为陵川大寺之首。历经重修和扩建,崇安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遗物,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全寺分为两进院,中轴线前为山门“古陵楼”,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彩色琉璃剪边。两侧为钟楼二楼,钟楼内现存宋崇宁年间所铸一大铁钟,上饰文字和花纹,中轴线一进院为过殿,两侧为东西插花楼,东插花楼毁于抗战前兵火。二进院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屋顶形制分别为单檐歇山顶和悬山顶,大雄宝殿后有一随唐浮雕石佛龛,为一佛二弟子。

棋子山

棋子山,棋子山古名棋子岭、谋棋岭,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7公里的六泉乡西南。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棋子山正在成为世界围棋起源纪念地、历史文化名人箕子纪念地、当代围棋文化与赛事活动中心。

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

景区以围棋起源地、箕子纪念地、度假疗养和森林避暑景观为特色,是融围棋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锡崖沟

锡崖沟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南,与河南辉县接壤,面积10.6平方公里。旧县志里这样讲:“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日锡崖沟,因地势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天坑型”的地形环境,使得这里的小气侯温和,水量丰沛,植被茂密,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如至江南。村中一条大峡谷,由北向南伸展,如天坑之地缝,深处可达200几十米,震旦纪红砂岩壁东西对应,曲折排列,窄处几米,宽处200多米,如一条苍凉的时空隧道,无尽延伸,湮没于河南境内。

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锡崖沟人历时三十年用手指在绝壁上抠出的一条挂壁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被称为“当代愚公,人间奇迹”。

佛子山区

佛子山区风景区以陵辉公路为主的要旅游线路的风景区,西起陵川县杨寨河,东至晋豫两省交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迹。该路全长33.3公里,有过洞天福地,上空壁立千仞、壁岩如削,脚下泉水叮咚、吐玑喷玉,弘业门、灵佛洞、卧龙洞、踞虎关、淳江洞、飞瀑长廊等14个遂道,3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涵纷纷比奇。在旧时关隘“嘴上隧道”附近,两岩峰崇岭峻,悬崖壁立,漳谷深险,坡度急陡,河水从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泻而下,漾如飞烟,形成了著名的古称八景之一——“灵泉瀑布”。这里修建的东双脑水电站,工程险巧构成一大奇观。在路北隔河以下,二十里秀水随路而下,绕山转壁,波澜不惊,被人们称为“小漓江”。

王莽岭

陵川景点陵川景点(7)王莽岭风景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境内,因西汉王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刘秀城四个景系,由晋城市兰花集团2003年开始经营开发。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入河南省辉县市境内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风光秀 丽,景色诱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毛泽东生前秘书、当代诗坛领袖李锐畅游景区后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 聚,何须五岳攀。”

王莽岭风景旅游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精品红色旅游示范点。

著名人物

卫恒

卫恒(1915-1967)原名魏来玉,陵川县沙泊池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王长居,靠打短工维持全家生计。幼时,因难以糊口,卫恒被送给附城村的一个魏姓亲戚,当了养子,并改姓魏,魏家生活较为富裕,卫恒8岁到本村初级小学读书。养父染上赌博、抽鸦片等恶习后,家境日渐败落。后在生父及胞兄的支持下,得以读完陵川县第一高小附设的二年制简易师范。毕业第二年,卫恒到本县马庄、双泉村任小学教师。

卫恒曾任山西省副省长、代理省长,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山西省政协主席。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被迫害致死。中共山西省委两次做出决议,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郝经

郝经(1223——1275):字伯常,泽州陵川县(今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人。家世业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问之师。元世祖忽必烈为皇弟时,在藩府中召见郝经,对他所陈述的治国方略极其赏识,即位后,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之职,并派遣他为国信使,与南宋谈判。入宋后遭拘禁达十数年,始终不屈身辱命,宋崩溃之际始归朝,不久卒。有《陵川集》。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5176万元,比年初增加71782万元,增长8.4%。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671541万元,比年初增加59270万元,增长9.7%。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55727万元,比年初增加68303万元,增长23.8

荣誉

2021年4月, 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