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

汾西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地名由来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因地处汾水西岸而得名。[6]

历史沿革

汾西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祥地之一,据“勍香遗址”、“古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西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汾西县汾西县唐虞、夏属冀州,为纳总甸腹地。商仍属冀州。周初名彘。

春秋属晋国。战国属魏、后属赵。

秦属河东郡。西汉为彘县地,亦属河东郡。

三国属魏,属平阳郡。西晋也属平阳郡。北齐置临汾县,属临汾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临汾县为汾西县,隋末废,属临汾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汾西县,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属晋州。五代属晋州。

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汉东南路平阳府。贞祐三年(1215)属霍州。

元属晋宁路。

明、清属平阳府。

民国初属阳府。河东道。

1927年,属山西省。

1946年08月29日,汾西解放,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九专署。

1949年10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01月,属临汾专区。

1954年09月,属晋南专。

1958年06月,与霍县合区设霍汾县。

1958年10月,撤销霍汾县,并入洪洞县。

1959年09月,复置霍汾县。

1961年05月,恢复汾西县建置,属晋南专区。

1971年05月,属临汾地区。临汾地区改为临汾市后,汾西县隶属于临汾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汾西县在其中[7]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吕梁市交口县、晋中市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与霍州相望。全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

地质

汾西县地处吕梁山大背斜东侧,为背斜中轴隆起部与临汾断陷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西部为基岩山地,平均海拔1200-1300m,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地层由奥陶系灰岩二叠砂岩等岩石组成,受断层河流影响,形成断崖陡壁与深切河谷伴生,山丘与谷涧并存,地下有溶洞潜伏,形成水资源奇缺,植被覆盖较差的自然状态。

地形

汾西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地区沟谷切割较深,谷地比较开阔,平均海拔800-1000m。全县境内最高点位于西部姑射山,海拔1890.8m,最低点位于东部团柏河,海拔550m,相对高差1340.8m。

气候

汾西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为冬季少雪严寒,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因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占可照时间的59%,最多年为2723小时,占61%,最少年为2430小时,占55%,年中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时。春、冬季多偏西北风,夏、秋季多偏东南风,全年以偏东南风为主,平均风速2.8米/秒,年平均八级大风,日数为10天,最大风速29米/秒。年平均气温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热,平均22.4℃。极端最低温度-19.2℃,极端最高温度33.5℃,平均日温差9.3℃,全年无霜期187天。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冻等自然灾害威胁。

水文

汾西县汾西县汾西县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公里属昕水河流域外,均属汾河水系,年均经流深35.4毫米,经流量0.6亿立方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河沟670条,河沟密度4.4KM/KM2。

境内主要支流有:团柏河(上段称勍香河、中段称关子爷河),源于隰县道洪峪村东,流经县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团柏五个乡镇至洪洞县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内流长55.4公里。

对竹河(也称加楼河),由灵石县泉子坪村入县境,流经对竹、永安、加楼、僧念至霍州的白龙镇入汾河,境内流长36公里,佃坪河,源于佃坪乡玉匣村,流经佃坪、邢家要、僧念镇麻姑头、大不掌村东南入团柏河,流长27.5公里。

沟西河源于邢家要乡小善坡村北,经和平镇张泉村西汇入洪洞县轰轰河,境内流长14.5公里。

君阳河源于邢家要乡高家岭村西,至邢家要乡柳条子坡村西入洪洞县境,境内流长10.5公里。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汾西县水资源总量为1221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644.6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00万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10、全省的49%,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水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汾西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境内较大的水库主要有:它支水库、罗殿水库、塔上水库等。

土地资源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耕地保有量38.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33万亩。

林业资源

截至2017年末,汾西县森林面积39827公顷。

矿产资源

汾西县境内共发现矿种有10余种,分别为煤、硫、石膏、铁矿、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砖瓦粘土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煤、硫、石膏、铁矿、铝土矿储量较大,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可观。其中,煤炭地质储量达16.6亿吨,含煤面积约350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6.5%。主要含煤地层是石炭系中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11#、10#、9#、3#、2#、1#。铁矿地质储量2.1亿吨,主要赋存类型有山西式铁矿和铁矿结核层。铁矿石品位一般在40—50%之中,局部可达60%以上。石膏矿地质储量达10亿吨,品位一般在60—90%,在奥陶系中统地层内大面积分布,含矿层位多,矿体厚度大,矿石品位富,出露也较好。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汾西县下辖5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汾西县人民政府驻永安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141034100000

永安镇

141034101000

对竹镇

141034102000

勍香镇

141034103000

和平镇

141034104000

僧念镇

141034200000

佃坪乡

141034201000

团柏乡

141034202000

邢家要乡

141034400000

社区管理委员会

人口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141034100000

永安镇

141034101000

对竹镇

141034102000

勍香镇

141034103000

和平镇

141034104000

僧念镇

141034200000

佃坪乡

141034201000

团柏乡

141034202000

邢家要乡

141034400000

社区管理委员会

政治

据2018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150389人,比上年末增加238人。全年全县出生人口1003人,人口出生率为6.67‰;死亡人口765人,死亡率为5.09‰;自然增长率为1.58‰。人口性别比为108.06。全年全县城镇化率46.68%。

经济概况

党委领导

县委书记:王林波[5]

综述

第一产业

汾西县汾西县

初步核算,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44299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50万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第二产业增加值48881万元,增长16.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第三产业增加值159068亿元,增长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1%。[3]

第二产业

2020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7090公顷,比上年增加1152.8公顷,增长4.4%。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5952.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63.7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其中秋粮种植面积      16184.36公顷,夏粮种植面积9767.94 公顷。

2020年粮食产量75600.67吨。其中,夏粮28230.37 吨,秋粮47370.3吨。

2020年全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133公顷,其中经济林1133 公顷。

2020年全县猪牛羊禽兔肉总产量13374.31吨,比下降增长33.04%。其中:猪肉产量2111.32吨,下降32.69 %;牛肉产量317.8吨;羊肉产量341.8吨。禽肉产量10603.4 吨,增长32.36%。年末生猪存栏24723 头,生猪出栏 25610头。禽蛋产量2451.6吨,下降39.48 %。

2020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9773千瓦。机械耕地面积21637  公顷;机械播种面积17214公顷;机械收获面积7260 公顷。全县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000万元,利润总额2000万元。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92%。[3]

第三产业

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757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1.3%。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全年洗精煤产量591394吨,饲料81291.7吨,鸡肉38568.79 吨,电15826.85万千瓦时。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898.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650万元,实现利润5303.1万元。

2020年全县建筑业实现总产值 57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03.5 %。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17.2万元。[3]

社会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414万元,增长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6627元,民间投资24787万元。

2020年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457万元,第二产业投资9385万元,第三产业投资56572万元。

2020年全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0个。

能源

2020年全县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55.47万吨,比上年增长20.51 %。

2020年全县全社会用电总量15768.58万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495.33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9.48  %;第二产业用电6680.21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42.36%,其中工业用电6231.29万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2365.15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15%;城乡居民用电5227.89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33.15 %。线损307.22万千瓦时。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021.8万元,下降2.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0193.7万元,下降3.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828.1万元,增长1.2 %。

金融、保险

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0201万元,比年初增加 13163万元,增长了4.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536万元,比年初增加20920万元,增长了8.3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243万元,比年初减少5125万元,下降了6.2%。

2020年全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136.1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024.81万元。其中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汾西支公司保费收入 835.51万元,支付各类赔款384.57万元;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临汾中心支公司汾西营销服务部保费收入845.6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82.64万元;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汾西营销服务部保费收入325.2万元;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汾西县支公司保费收入566.56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31.85万元;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69.6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4.13 万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193.5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2411.62万元。[3]

邮电通信

科技教育

2020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1596万元,增长11.3 %;联通业务总量1938万元,增长11.5 %;移动业务总量3497万元,增长9.8 %;电信业务总量350.97万元,增长16.6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6182户。全县宽带接入用户30597户,增长12.2 %。

2020年完成了勍香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停车场基层、景观桥土方开挖、步道基础等工程任务。完成了工程投资600万元。[3]

文化卫生

汾西县汾西县

2020年全县共有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校1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6所(其中民办1所),小学13所。全县高中在校学生2145人,高中教师217  人;初中在校学生4416人,初中教师477人;小学在校学生   7324人,小学教师 71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 %,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了99.9%以上,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了10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9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全县高中招生学生765人,毕业600人,初中招生学生1277人,毕业1635人,小学招生学生1107人,毕业1582人。有幼儿园(班)45所,在园幼儿4257名。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 %。

2020年全县发明专利申请量1件。

2020年全县有气象台(站)8个。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2 个。

2020年全县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县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3]

民生保障

2020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电影公司1个,县蒲剧团1个,电视差转台1座,有线电视收视户达到3174 户。

2020年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工作完成2165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工作完成227场,乡村文化带头人工作完成831场,免费送戏下乡完成63场。文化馆、图书馆免开放工作继续提升,完善借阅制度,丰富书籍种类,开展各类图书及文化活动;开展“微课堂”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指定专业教师做好语言类、器乐类(键盘、民乐)、舞蹈类、声乐类、文物类、美术类、科普知识类、国学类等项目的培训及辅导。 

2020年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 180个。民营康复医院1所,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精神病院1个,县医院1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村卫生所 148个,个体诊所17个。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13张,其中县医院床位150张,卫生院床位103 张。卫生技术人员530 人。[3]

环境安全

2020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5元,比上年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59元,比上年增长4.6%;2020年城镇20%低收入15183元,占2020年低收入比重50 %,增幅7.5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0元,增长20.5%;2020年农村20%低收入2338元,占2020年低收入比重39.1 %,增幅22.6 %。

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78人,征收职工医保基金2581万元;城乡居民参保126005人,征收城乡居民医保基金315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9647人,征收城乡居民养老费1025.05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8569人,征收基金3356万元。机关养老保险参保6345人,征收养老基金6918.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5450人,征收失业保险费183.96 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1695人,征收保费91.1万元。

2020年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480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976.4万元。五保供养金500.6万元。孤儿生活补贴65.5万元。

2020年年末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4.9 %,全县建成区绿化面积74.206  万平方米。[3]

交通运输

2020年,年末耕地保有量38.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29.3322万亩。全年平均降水量592 毫米。

2020年末全县森林面积39839公顷。

2020年综合指数4.35,其中PM2.5为39ug/m³,PM10为72ug/m³,SO2为22ug/m³,NO2为16ug/m³,CO为1.6ug/m³,O3为167ug/m³。全县空气质量得到了逐步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县范围内无劣Ⅴ类水体。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278天,比去年同期230天增加48天。

2020年全县集中供热面积116万平方米。

2020年全县没有发生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3]

历史文化

汾西县城距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26公里。

汾西县汾西县

202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04.617公里,其中国道94.654公里,省道1.664 公里,县道160.77公里,乡道225.054公里,村道222.475公里。[3]

名胜古迹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汾西县在其中。

汾西县境内主要遗迹有古文化遗址五处,古墓葬三处,古建筑七处。辖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级3处,市级5处,县级30余处,一般170余处。

汾西文物古迹主要有位于县城东北约十千米处的兴原寺、东阁、灵泉、师家沟。

东阁是建于明代的观音阁。阁楼分上下两层,阁内现存保护完好的明代壁画四幅。

师家沟属于清代民居,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

著名人物

汾西县汾西县汾西县境内主要遗迹有古文化遗址五处,古墓葬三处,古建筑七处。辖区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级3处,市级5处,县级30余处,一般170余处。

汾西名胜主要有位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兴原寺、东阁、灵泉、师家沟。

东阁是建于明代的观音阁。阁楼分上下两层,阁内现存保护完好的明代壁画四幅。

灵泉是寺中龙王殿内的泉眼,泉在殿上,水出石上,常年不断。

师家沟属于清代民居,创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

姑射山风景区

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所在。北仙洞建在东侧山腰,亦名佛兴寺,由50多间庙宇和30多眼窑洞组成,主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山崖半腰,卧于凹中。这里群峰汇聚,三面朝山一面朝阳,四季景色变化多端;南仙洞位于西侧崖间,依山势错落,是一处佛道共存的福地洞天,由70多间房屋、40多眼窑洞组成,明清时期形成西有祖师殿、东为韦陀殿、北为观音阁的建筑格式。

师家沟古建筑群

位于汾西县城5千米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从始祖师文炳定居师家沟开始,经近百年的艰苦创业到第三代师法泽才逐渐发展壮大。

汾西观音阁

原名“兴源寺”,位于汾西县城北10千米的李安庄村,始建于唐代,现存均为明清建筑。观音阁依山势而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各有传奇。前院正面“宝阁”,正塑观音,端坐莲台。结构严谨、古朴、浑厚,造形美观,玲珑别致。中院砖窑3孔,两窑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窑龙泉水顺石灰岩层流出,清澈甘甜。后院为四合院落,楼上雕有“灵泉宝阁”四字,檐下砖雕“神洞”门额。“神洞”石灰岩自然生成,天地平广,高丈余,深无测,洞内风声呼呼作响,神话传说是通往五台山的隧道。

汾西真武祠

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一1189年)改称青山龙王庙,元大德二年(1298年)改称青山庙,延祐二年(1315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均有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45年)创建真武祠,改称真人庙,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元明清建筑。庙依山而建,中轴线建有南门戏台、看亭、韦驮殿、真武殿、文殿、铜殿、玉皇楼,文殿两侧建有库房院、禅院。庙内保存有元碑1通,明清重修碑、记事碑70余通。

词条图册

汾西历代人才辈出,元代出过政界名人礼部尚书吉祥、中书左丞傅严起,明代出过浙江按察行廉使仇益、翰林学士范琼,清代有史称“河东三风"的侯七旒、侯七乘、侯七鼎兄弟三人以及曾湖南湘乡县知县,与曾国蕃兄弟关系密切的师鸣凤,民国期间有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邢士贞。抗日战争时期有陕西渭北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妙斋(王玉玺)以及抗日名将郭庆祥。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校长侯晋川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