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

襄汾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7]

历史沿革

秦于今县城北8千米古城村置襄陵县,属河东郡。

西汉于今县城西南28千米晋城村别置临汾县,亦属河东郡。

三国魏属平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临汾县地于今县城西北10千米古城村北置泰平县,不久临汾县废入,属平阳郡。太和十一年(487)复置临汾县。

北齐废襄陵、临汾2县。

北周改泰平县为太平县,禽昌县治自今尧都区境徙古城村。

隋开皇三年(583)2县改属晋州,十年属绛州。大业二年(606)改禽昌县为襄陵县,属临汾郡;太平县治徙今县城西北5千米古县村。义宁年间2县属平阳郡。

唐武德元年(618)太平县徙治今古城村,贞观七年(633)又徙治今县城西南18千米汾城镇。元和十四年(819)襄陵县徙治今县城西北15千米古襄陵村,属晋州;太平县属绛州。

宋天圣元年(1023)襄陵县徙治今县城西北18千米襄陵镇。

民国初年改太平县为汾城县,与襄陵县俱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9年属临汾专区。

1950年襄陵县徙治赵曲镇。

1954年2县合并为襄汾县,县政府驻史村镇,属晋南专区。

1958年撤县,分别划入侯马市、临汾县。

1961年复置。

1967年属晋南地区。

1970年属临汾地区。

2000年属地级临汾市。[7]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襄汾县下辖7个镇、6个乡。[8]

区划详情

7个镇:新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古城镇、襄陵镇、邓庄镇。

6个乡:陶寺乡、永固乡、景毛乡、西贾乡、南辛店乡、大邓乡。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尧都区。介于东经111°06′~111°40′,北纬35°40′~36°03′之间。南北39.3公里,东西62.5公里,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襄汾县襄汾县襄汾县地势东西高而中间低。东有塔儿山,属太行山脉,海拔1493米,是全县最高峰;西靠吕梁山麓,中间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其中。东西山麓逐渐向汾河谷地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槽状形态。河谷最低的永固乡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儿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脚、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基本属于平川地区。汾河两岸地形平坦,为临汾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 500至600米。

气候类型

襄汾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9]

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

襄汾县水资源总量为18201万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7463.5万立方米,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

矿藏资源

截止2007年,襄汾县发现矿产16种,包括:煤、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麦饭石、膨润土、重晶石、花岗岩、地热水、铁、金、银、铜、铅、锌,其中:煤、铁、金、石膏、石灰岩5种储量丰富,为主要矿产。查明矿产地20处,其中煤1处,石膏2处,金3处,铜2处,铁11处,熔剂灰岩1处。

人口

人口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421956人,比上年减少3460  人。其中:男性210736人,女性211220人;城镇人口164793人,乡村人口257163,城镇化率39.05%。全年全县出生人2440人,人口出生率5.74‰,死亡人口3246人,死亡率7.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9‰,人口性别比为99.77。[2]

民族

襄汾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等。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刘春林
县委副书记 杜斌、滑颖奇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代县长 杜斌
副县长 鹿剑英、葛晋洁、李晓斌、李虎山、张海荣、樊国琴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傅德明
副主任 张峰、王世红、张淑玲、邓兴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曹丽娟
副主席 张青云、何爱琴、吕军

以上内容参考:掌上微襄汾[10]、腾讯新闻[6][11]、襄汾县人民政府[12]、襄汾党建[13]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刘春林
县委副书记 杜斌、滑颖奇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代县长 杜斌
副县长 鹿剑英、葛晋洁、李晓斌、李虎山、张海荣、樊国琴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傅德明
副主任 张峰、王世红、张淑玲、邓兴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曹丽娟
副主席 张青云、何爱琴、吕军

第三产业

文化

2021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660850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9%。第一产业增加值210991万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7%;第二产业增加值838889万元,增长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其中:工业增加值815417万元,增长5.7%;建筑业增加值23472万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增加值610970万元,增长9.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3381万元,增长7.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5518万元,增长4.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8364万元,增长3.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422万元,增长2.3%;房地产业增加值40557万元,增长6.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37145万元,增长13.7% 。    

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286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0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保障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2]

民俗文化

2021年,全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0962.2公顷,比上年增加381.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54.1公顷,减少224.8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34958.4公顷,增加645.5公顷;小麦种植面积45437.9公顷,减少288.4公顷。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440969.92吨,比上年减产2895.27吨,减产0.007% 。其中,夏粮221094.01吨,增产3.8%;秋粮217667.22吨,减产4.5% 。

2021年,全年全县猪牛羊肉总产量19951.16吨,比上年增加41.4% 。其中,猪肉产量18802.13吨,增加39.8%;牛肉产量443.64吨,增长88.7%;羊肉产量705.39吨,增加68.6% 。年末生猪存栏147061头,生猪出栏240330头。牛奶产量1533.1吨,增长39.7% 。禽蛋产量25209吨,增长3.3% 。[2]

名优特产

2021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其中,采矿业增长117.97%,制造业下降9.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3.11%。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务收入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炼焦和冶金工业分别实现营业务收入141.0亿元和16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和增长10.2%;化学工业实现营业务收入7.9亿元,增长38.6%。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6.7亿元;增长36.9%。实现利润总额26.1亿元;增长4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1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4%;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2.6%,比上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472万元,比上年增长25.3%。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01334千元,上升37.7%,共签订合同额1348840千元,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281平方米,增长70.5%。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1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1家,三级资质企业9家。[2]

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763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 。

2021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企业投资437639万元。其中:城镇项目投资323076万元;房地产投资114563万元。

2021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9610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77%;第二产业投资199904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5.68%;第三产业投资208125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7.56%。

2021年,全年全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2105045万元,完成投资345135万元。500万至5000万元项目106个,计划总投资166069万元,完成投资92504万元。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4563万元。其中,住宅投资91819万元;办公楼2793万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423万元;其他投资14528万元。

能源 

2021年,全年全县社会用电总量389665万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7370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4.5%;第二产业用电325011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83.4%,其中,工业用电323806万千瓦时;第三产业用电18038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4.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247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7.5%;损失量7971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2.0% 。

国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163.2万元,增长18.62 %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580420.7万元,增长18.87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8742.5万元,增长16.59% 。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630225.5万元,增长18.05 %;餐饮收入额18937.7万元,增长41.56 % 。

金融 

2021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4.24亿元,比年初增加33.69亿元,增长14.01%;各项贷款余额142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亿元,增长15.36%。

2021年,年末全县农村商业银行(山西襄汾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2.4亿元,比年初增加13.9亿元,比年初增长11.36%;各项贷款余额88.21亿元,比年初增加8.1亿元,比年初增长10.05%。[2]

社会

旅游事业

蒲剧

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两县政府先后组成“襄陵民主蒲剧团”、“汾城光明蒲剧团”、“襄汾蒲剧团”以及大柴、中景村的业余民间剧团。著名演员有襄汾人杨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七十二呆》

襄汾景色襄汾景色(9)由刘润恩同志经多年搜集、整理、编写的《七十二呆》故事。

太平版画

襄汾木版年画与临汾的木版年画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画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时期,历代传为精品,姬家生产的《四美图》和徐家生产的《义勇武安王经》等金代珍贵版画,于19071909年间先后被一个叫柯基洛夫的俄国人在现在全国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肃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窃走,藏于俄罗斯亚力山大三世博物馆中,此画解放后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复制回来,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馆。

教育科技

襄陵莲藕

襄陵莲藕襄陵莲藕襄陵莲藕,它的根、茎、叶、花、果都有经济价值。除了藕和莲子供食用外,花粉、荷叶、莲芯等都可以作菜肴或饮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质1~2%。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饯和藕粉等。

官滩枣

襄汾县城关镇官滩村的官滩枣栽培历史已有500余年,明清两朝作为“贡品”上缴皇宫。官滩枣属制干品种。具有“紫红油亮光泽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质褐红糖丝长,甘甜溢香品质高”的特点,单果重12-18克。

文卫体育

襄汾县南同蒲铁路、汾河、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霍侯、临夏线等国、省道与县、乡公路衔接交织。

2021年末全县通车总里程为1451.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四条69.245公里(青兰高速22.55公里,京昆高速43.114公里、阳侯高速0.921公里、陵侯高速2.66公里);国道一条26.055公里(京昆线26.055公里);省道三条87.566公里(台襄线18.896公里、临夏线43.703公里、襄乡线24.967公里);县道六条138.343公里(临汾-襄汾线15.024公里、襄汾—侯马线29.203公里、汾城—永固线29.918公里、令伯—土地殿线32.518公里、西郭—盘道线16.074公里、滨河东路15.606公里);乡道46条373.281公里;村道373条756.6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140.34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268.29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7.39%。[2]

民生保障

环境安全

2021年全县文旅融合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初验,“一都、一城、一村”框架日趋完善,陶寺遗址博物馆、公园一期项目开工,荷花小镇创建4A级景区,丁陶风情街获评3A级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丁村遗址、陶寺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81.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49亿元。[2]

旅游

2021年,第五小学投入使用,新招聘教师142人,全县高考二本B类达线2558人,荣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年末全县拥有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3所,初中17所,小学87所,学前教育14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和供应企业法人单位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7个,同比增长133.3%;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2296.6万元,同比增长249.9% (2021年数据尚未公布)。

2021年,全县有气象台站1个。全年无有感地震。[2]

文化遗址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85个,其中:综合医院10个、中医院2个、专科医院6个、基层医疗机构46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基层医疗机构中:乡镇卫生院18个、村卫生室401个、个体门诊部及诊所44个。年末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4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97人、注册护士803、药士99人、技师(士)139人、卫生监督员23人、其他88人。

2021年全县严格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接种疫苗70余万剂次 ,守住了“一方净土”。县医院河西新院整体投用,与临汾市人民医院开展“托管共建”,完成汾城、张礼卫生院改扩建,创建9家卫生院“中医馆”,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2]

旅游景点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6元,增长8.4%。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12元,比上年增长7.1%;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3元,增长9.2% 。

2021年,全县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县持证率64.75%,新增城镇就业68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139人。邓庄镇涧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

著名人物

2021年全县全力提升县城品质,打造“六无六净”街道,新增绿地5.3万平方米,全县县城供水259万立方,供水普及率达100%,县城供气1432.65万立方,供气普及率达99.26%,县城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415万平方米,供热率达96.3% ,处理生活污水363.22万立方米,COD减排达1033.08吨,氨氮减排达199.47吨,市容秩序得到规范。开展农村“六乱”整治,建成垃圾中转站16座,清运垃圾7.5万吨,绿化美化交通干线38万平米,改厕8000余座,6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完成7311户清洁取暖改造,淘汰“国三柴油车”88辆,完成营造林1.7万亩,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4天,同比增加9天。

2021年,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最大洪峰,全县干部群众闻令而动、向险而行,预警研判,关停撤避,排险除险,及时转移群众9000多人,高效应对了三次汛情大考。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安排资金7920万元,抢收秋粮52万亩,抢种68万亩,抢修水利设施404处,修复市政设施260处,238户因灾受损农房完成重建修缮,用最短时间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

荣誉

词条图册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中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陶寺遗址

陶寺北墓地陶寺遗址

陶寺北两周墓地群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占地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还有车马坑5座,墓葬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绵延500年。[1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