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羚墨西哥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41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7厘米,成体重47-7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雌羊的角比雄羊小、不分叉,而公羊的角比较有特点,端部分叉,类似鹿科成员。角为骨质,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为带毛的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角直立、侧扁,尖端向后弯曲。角长约25厘米。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叉角羚春季换毛,毛结构上含有复杂的气室,有着优良的保温功能。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以草、灌木、芦苇等为食。叉角羚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地形海拔在900-2400米为多。
喜群居,夏季组成50-100头左右的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千只的大群。遇到敌害会用竖立臀部白色的长毛和打响鼻的方法向同伴报警。以尿液和蹄印标记领土。以仙人掌、草、灌木叶子、芦苇等为食,但仍然长有适合吃草的高齿冠牙,偶尔食草。能用前脚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获得足够的青草,可以不饮水。善游泳。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公里外的物体。
分布于美国,自亚利桑那州东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南,向东至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荒漠地带(Jornada),图拉罗萨沙漠、Organ Mountains山脉的山谷地区,向南通过克萨斯州西端,到墨西哥的奇瓦瓦、科阿韦拉州和杜兰戈东北部。
每年3月初,雄性叉角羚开始划分和争夺彼此之间的领地。雄性会嗅出尿液,粪便和耳朵后面腺体的分泌物。通常领地的划分会以凝视比赛得到解决,但有时也会追逐和战斗。在此期间,雌性组成的群体,一般有多达23名成员左右,会在不同的雄性的领地之间自由移动,而那些渴望交配的年轻雄性会在由雄性领地控制的地区的边缘走动,以求获得机会。
叉角羚夏季交配,时间在七月至10月。雌羊的性成熟期为16-17个月,孕期长达252天。第一胎一仔,以后只要在食物充裕的条件下一般每胎两仔。叉角羚的繁殖方式也颇为奇特。雌羊在排卵期会排出4-7个卵子。卵子受精后开始发育,变得细长。细长的受精卵在子宫里绞在一起相互缠绕和推搡。最后多数卵子会因为细胞膜面积减小而死于营养不良,剩下两个卵子最终发育成胚胎。这种子宫内受精卵之间的竞争迄今为止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妊娠期约8个月,第一胎通常产1仔,以后则每胎2仔。
该亚种仅剩1200头左右,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