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鼩

麝鼩

目录导航

麝鼩

麝鼩,食虫物,尖鼠科。
       食虫动物,常被误认为鼠类。雄的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体,生活在近水的地方,多数对农业有害。皮毛珍贵。

       目前族群状况:稀少。

 

亚科

麝鼩亚科是鼩鼱科类的一种,其种类尤其之多,仅麝鼩属Crocidura的就有150余种。主要属有以下几种:

 

  •    鼠鼩属:波尔鼠鼩鼱(Congosorex Polli)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鼠鼩属(波尔鼠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麝鼩属、灰麝鼩、斑麝鼩属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麝鼩属: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 )为鼩鼱科麝鼩属的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西藏、陕西、贵州、安徽、云南、甘肃、湖南、海南、四川、江苏、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田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    斑麝鼩属:斑麝鼩(Diplomesodon pulchellum),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斑麝鼩属(斑麝鼩)同科的动物尚有长爪鼩属(长爪鼩)、鼠鼩鼱属(朗氏鼩鼱)、麝鼩属(灰麝鼩)、鼠鼩属(波尔鼠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长爪鼩属:长爪鼩(Feroculus feroculus)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臭鼩属(黑臭鼩)、聋鼠鼩鼱属(小聋鼠鼩鼱)、盔鼩鼱属(盔鼩鼱)、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鼠鼩鼱属:朗氏鼩鼱(Myosorex rumpii)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鼠鼩鼱属(朗氏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斯里兰卡鼩鼱属(斯里兰卡鼩鼱)、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长爪鼩属(长爪鼩)、斑麝鼩属(斑麝鼩)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斯里兰卡鼩鼱属:斯里兰卡鼩鼱(Paracrocidura schoutedeni)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斯里兰卡鼩鼱属(斯里兰卡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盔鼩鼱属(盔鼩鼱)、鼠鼩鼱属(朗氏鼩鼱)、长爪鼩属(长爪鼩)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Ruwenzorisorex suncoides)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盔鼩鼱属(盔鼩鼱)、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斯里兰卡鼩鼱属(斯里兰卡鼩鼱)、鼠鼩鼱属(朗氏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盔鼩鼱属:盔鼩鼱(Scutisorex somereni (Thomas)) ),哺乳纲、食虫目、鼩鼱科的一属,而与盔鼩鼱属(盔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臭鼩属(黑臭鼩)、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斯里兰卡鼩鼱属(斯里兰卡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Solisorex pearsoni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臭鼩属(黑臭鼩)、聋鼠鼩鼱属(小聋鼠鼩鼱)、盔鼩鼱属(盔鼩鼱)、东非鼩鼱属(东非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臭鼩属:黑臭鼩(Suncus ater)为鼩鼱科臭鼩属的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四川、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主要栖息于森林、田野以及家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    聋鼠鼩鼱属:小聋鼠鼩鼱(Surdisorex polulus),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聋鼠鼩鼱属(小聋鼠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林鼩鼱属(愚林鼩鼱)、臭鼩属(黑臭鼩)、斯里兰卡长爪鼩鼱属(斯里兰卡长爪鼩鼱)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林鼩鼱属:愚林鼩鼱(Sylvisorex morio ,哺乳纲、食虫目 、鼩鼱科的一属,而与林鼩鼱属(愚林鼩鼱)同科的动物尚有短尾鼩属(四川短尾鼩)、聋鼠鼩鼱属(小聋鼠鼩鼱)、臭鼩属(黑臭鼩)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喜马拉雅水麝鼩

  • 形态特征

     

    外形       喜马拉雅水麝鼩体型似鼠但吻部尖细,体长多超过100 mm,尾长稍短于体长。足发达,具五趾,爪不长但相当锐利钩曲。麝香腺位于胸侧,长形。乳头3对,鼠蹊位。水麝鼩系典型水陆两栖兽类,具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方式的形态结构特征:眼小;耳短,隐于毛被中,具半月形耳屏瓣,入水后可关闭耳孔,防水进入;四足及两侧密生扁硬短粗之刚毛,形成毛栉,利于拨水;尾下两侧也有长毛形成的毛栉;毛被柔软致密,闪丝状光泽,具防水性能;短毛间杂有一些具灰白色亮尖的长毛,背中部少而体侧较多,尤以臀部最为长而密集。在水中时稀疏的长毛之间包着气泡,具隔水作用。

    毛色       喜马拉雅水麝鼩体背棕褐色,毛基蓝灰色,毛尖棕褐色,次端部灰白色。腹毛毛基深灰色,毛尖灰白色略染黄棕色。背毛与腹毛在体侧无明显分界线。尾上褐色,尾下基部2/3左右污白色,其余部分与尾上同色。四足背面淡棕褐色,毛栉白色。此外,根据杨安峰等的调查,当地居民普遍反映水麝鼩有黑、灰、灰黄3种不同体色,黑色的体型较大,灰色的体型较小,这可能是成幼体的毛色差异(杨安峰,1964)。

    头骨       喜马拉雅水麝鼩颅骨狭长,前尖而后宽,吻部较钝,脑颅部略隆起并向两侧扩展成一扁圆形。矢状嵴低,人字嵴较明显,颧弓阙如。
    牙齿   喜马拉雅水麝鼩齿白色,齿式为3.1.1.3./1.1.1.3.=28。上颌第1门齿较强,前尖细长,垂直向下,后尖小而低平。第2、3上门齿和上犬齿为单尖齿,其大小相近,且与上前臼齿之前尖几等高。上前臼齿宽大,臼齿状,外侧主尖尖锐,高约为前尖的1.5倍,其后陡下,向后延伸成刃状切缘。第1上臼齿后外侧缘也向后延伸成刃状切缘。第2上臼齿后外侧不向后延伸,后尖与前尖几等大。上前臼齿和第1、2上臼龄次尖均低而明显,其后具一个小而明显的齿带尖。第3上臼齿十分退化,其大小不及第2上臼齿的1/3,具原尖、前尖及一后横嵴。下颌第1门齿向前上方弯曲,切缘直。下犬齿齿冠低于下前臼齿。3臼齿由前向后依次减小,第3下臼齿最小然齿尖仍完整。 

      

    生物学特征

     

           喜马拉雅水麝鼩系典型的水陆两栖兽类,仅栖息于山间溪流及其附近地区。善潜水和游泳,可在水底潜行数分钟后才露出水面呼吸。也常在溪边草地、灌丛、沙滩、小树林间活动。若遇惊险即迅速钻入水中,有时也从水中钻出,迅速隐于水边灌丛中一动也不动。行动敏捷,很难捕捉。北京地区迄今共采得3只标本,1只原在岸边活动,见人迅速跳入水中,经下水堵截捕获;另2只是发现其在水中活动,待其上岸后堵截捕获。巢筑于水中或水边石隙内。

           为肉食性。捕食小鱼、小虾、蟹、蝌蚪、蛙及水生昆虫。捕获后也喜食饲喂的鸟肉。

           繁殖季节为5~6月。7月有人曾在门头沟小龙门观察到一只成兽带3只幼兽在水边活动(杨安峰,1964)。据山西省的报道(樊龙锁等,1996),水麝鼩每胎6~8仔,妊娠期约18天,哺乳期约22天。据当地居民反映,鹞子捕食水麝鼩,为其天敌。

           捕食鱼苗,对养殖业有一定危害。其皮板较厚,毛质细软绒密,具光泽,可加工做饰皮,如用于帽子的镶边,也可制成女士手套等。但其数量很少,故经济价值不大。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水麝鼩系东洋界种,北京地区为目前已知该种分布的最北限。在北京见于西部山区,很可能是沿太行山脉经山西省分布至此。据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64)的调查访问资料,在门头沟区燕家台、椴木沟、洪水口、黄安坨、黄塔、双涧子、艾峪、公间铺、梯子沟、龙王村、塔慕、半壁店、马家铺等处均有分布,但数量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师生在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也多次观察到水麝鼩活动。标本采自燕家台和小龙门林场。本种在中国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分布到四川、陕西、青海、宁夏,向北延伸到北京。国外见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缅甸北部、老挝、泰国、越南等地。

大麝鼩的生态研究

大麝鼩的生态学分析

 

       大麝鼩是上海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主要传染源之一。近年来,作者对上海郊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大麝鼩生态学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观察到秋冬季大麝鼩种群的相对密度较高,10~12月份的夹夜捕获率分别为4.48、4.50、4.31,2月份以后的捕获率显著下降。大麝鼩一年有两个繁殖峰(3~5月及8~9月),冬季则有3~4个月的繁殖休止期。据136只大麝鼩胃的解剖分析,观察到其主要食昆虫、环节动物,不少胃内有鼠毛,也食少量植物和种子等。冬季大麝鼩和黑线姬鼠有集群及混居特性。冬季(12月)两兽的混居率高于秋季(10月),差异非常显著(t=3.62,P<0.01)。

 

大麝鼩体外寄生虫种群构成及其意义

 

       [目的]调查长江港口地区大麝鼩体外寄生蚤、革螨、吸虱的种群特征,为降低病媒昆虫密度,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夹夜法和笼日法诱捕大麝鼩,梳刷法采集体表寄生虫。(结果]在捕获的大麝鼩体表采集到体外寄生虫608只,计3目4科8属11种,其中蚤1目1科2属2种;革螨1目2科5属7种;吸虱1目1科1属2种。染虫指数季节高峰早于大麝鼩密度高峰1个月。雌麝鼩寄生虫数量多,且雌虫多。[结论]大麝鼩的染虫率和带虫指数比其它鼠形动物高,革螨是大麝鼩体外的主要寄生虫,雌性大麝鼩的媒介效能和宿主潜能比雄性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