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寒

脾寒

目录导航

简介

脾寒是指脾胃阳虚佐治虚寒,多表现为腕腹隐痛、遇冷痛加重、喜热饮食、喜按、吐清水、大便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苔白、舌质淡、脉沉迟无力。

①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

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

病理

脾寒脾寒位于左上腹胃的背面,胃与膈之间,呈内侧向内凹陷的扁椭圆形或条索状等。脾为表面有被膜覆盖的实体性 器官,脾一侧有一凹陷,即脾门。血管、神经由此进出脾脏。被膜结缔组织

从四周向脾内部伸入,形成许多条索状的小梁。小梁相互连接构成支架,支架之间为脾的实质部分。哺乳动物的脾,实质大部为紫红色,叫红髓。红髓中星散地分布着一些灰白色的点样结构,叫白髓。白髓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红髓由条索状的淋巴组织——脾索和通连成网的血窦——脾窦构成。红髓分布于白髓周围从被膜下到小梁间广泛的区域。在与白髓交界区叫边缘区,边缘区是血液中抗原物质入脾,启动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又是免疫致敏细胞进入白髓和脾索红髓的通道。因此,边缘区在脾脏免疫功能中至为重要。

症状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居中焦,同主消化,但各司其职:胃主纳,脾主运。胃喜润恶燥,喜凉恶热,脾喜燥恶湿,喜热怕寒。胃气以通降为和,不降则腹胀便秘,嗳气呃逆。脾气以上升为健,不升易头晕泄泻,四肢困倦,内脏脱垂。所以还应该强调:在养脾的同时还应重视调胃。 调理脾胃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胃热者以清降为主,脾虚脾寒者当温补。但无论药补还是食补,均以服后感觉舒适为宜。

影响

脾胃虚寒,运化失调,产生积热就会导致面疮。

肺阴虚证是津液消耗,肺失濡养而出现的阴津不足,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为娇脏,主治节,外合皮毛,易寒易热。肺阴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肺阴虚损,久病不愈,影响人体卫外机能,易感受外邪,而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干咳少痰,咽喉疼痛等外感表证;二是由于肺阴虚损,子盗母气,脾胃受累,而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渐致形体消瘦;三是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伤肺络,而见咳嗽咯血,潮热颧红等虚损之症。

当归是妇科要药,但是不代表男人就吃不得,当归甘、辛、温。归肝、胃、脾、心、肾经。败毒抗癌、补血调经、活血缓痛。

食疗

脾寒脾寒常用饮食疗法有:

(1)桂浆粥 肉桂2~3克,粳米30~60克,红糖适量。

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调入桂枝汁及红糖,同煮为粥。早晚各服1次,温热食之。

肉桂有补元阳,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脉的功效。粳米健脾胃,红糖暖中。本粥对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四肢发凉,大便稀薄,阳萎及妇人虚寒性痛经,有温阳活血作用。

(2)苁蓉羊肉粥 肉苁蓉10~15克,精羊肉100克,粳米100克,细盐少许,葱白2茎,生姜3片。

分别将肉苁蓉、精羊肉洗净后细切,先用砂锅煎肉苁蓉取汁,去渣,入羊肉、粳米同煮,待煮沸后,再入细盐、生姜、葱白煮为稀粥。

肉苁蓉甘咸性温无毒,有“沙漠人参”之称。是益肾壮阳,温补下元之佳品,同羊肉、粳米、葱、姜作粥,更能温脾。且葱、姜还有温分肉、散风寒的作用。[1]

(3)炖狗肉 黄狗肉500~1000克,八角、小茴、桂皮、草果、生姜、盐适量。将狗肉切块,加入调料炖熟食用。

狗肉补肾温脾胃,八角等调料均为温热之品。诸味合用,补益肾阳,温健脾胃。于老年脾肾阳虚者尤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