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乳哺不节,生冷过度,伤于脾胃,冷热相搏。致腑脏不调。久而不瘥,即变诸疳,大肠虚弱,水谷不化,下痢无度。
其证面色萎黄,肌体羸瘦,盗汗壮热,皮毛焦枯,嗜好酸咸,心腹虚胀,痢下蕴瘀,日夜无度。
毛发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OBT)粪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疳气: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稍稀,精神疲惫,食欲不振,便泻秽臭,或尿如米泔,烦躁啼哭,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疳积: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精神不振,烦躁易怒,睡眠不宁,吮指磨牙,动作异常或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
干疳: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燥起皱,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或见肢体浮肿,或周身见紫斑,舌质淡嫩或红而少津,脉弱欲绝。
1.脾虚湿盛型
张口弄舌,流有口水,神疲懒动,纳差腹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如水样,每日达数次,无脓血,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数。治宜健脾渗湿。
2.肝郁血虚型
烦躁易闹或精神萎靡,面色暗紫,厌食,腹大筋青,四肢羸瘦,大便稀薄有泡沫,青或黄白,胀腹痛,后略安,淡紫暗、苔薄略黄,弦滑。治宜疏肝和胃。
3.脾肾阳虚型
肢软无力,头大颅方,面色苍白,神疲嗜睡,纳呆,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舌淡胖、苔白嫩,脉细弱濡。治宜补益脾肾。
治疗以健脾渗湿、疏肝和胃、补益脾肾为主,同时可配合针灸及捏脊疗法。
1.捏脊疗法
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长强穴起至第七颈椎大椎穴。患儿取俯卧位,施术者握半拳两手示指放患儿背脊长强穴之上,两手拇指在示指前方合力夹起肌肉提起,然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两手同时向前移动翻卷患儿背脊肌肉,捏至大椎穴,反复捏6次,捏到第3次后每捏2~3下将皮肤向上提捏2~3下。每日捏1次,7天为1个疗程。
2.针四缝
取患儿双手四缝穴共八穴,皮肤常规局部消毒,捏紧患儿近端指关节,用三棱针避开小血管快速点刺四缝穴,深度约1mm左右,出针后挤出少许黄白色液体用消毒棉球擦净,按压针孔片刻即可。
口渴喜饮,脾虚泄泻,腹部胀痛。
1.小儿的饮食上要注意卫生,适当补充营养,合理膳食。
2.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