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76~1979年的眼病普查资料,在大、中、小型机械加工厂和煤矿共6个单位的6075名工人中,发现眼内异物伤33人,占0.54%。同期在农村21万余人眼病普查中,发现眼内异物伤47人,占0.022%。这两个数字虽是历年受伤的累计总和,但工厂的工人每185人中有一人曾发生眼内异物伤,其发生率是很高的。农民的发生率虽仅为2.2/10000,但因农村人口众多,眼内异物伤的绝对数也极为庞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提高以及预防措施的加强,眼内异物的发生率已有明显下降,1981~1991的11年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内异物住院患者从每年349例减至290例,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眼内异物的患者以工人最多,农民次之。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5年来对住院的5000余例眼内异物统计,工人占57.5%,农民占23.3%,学生11.0%,儿童3.2%,其他5.0%。性别分布来看,男女患眼内异物伤的比例约为10:1,男性占绝大多数,可能与男性群体是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有关。患病年龄以10~29岁最多见,占78.0%。在致伤原因中,以敲击伤最多占50.4%,其他依次为爆炸伤30.4%,玩耍致伤占22.1%,基建施工意外占12.8%,家庭修理占4.2%,农活占1.4%,交通事故占0.4%,其他占5.8%。
临床上为了便于手术的选择,通常将眼内异物分为磁性异物和非磁性异物两大类。磁性异物约占78%,非磁性异物约占22%。据统计分析,非磁性异物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有可能将会达到40%。非磁性异物中以铜为最多,占全部异物的14%,占非磁性异物的64%,其次为石、玻璃、铅,还有竹木、睫毛、指甲、骨、麦芒、矿渣、水泥、纸屑、铅笔芯等。
如按金属和非金属异物区分,则金属异物占大多数,非金属异物仅占5%。但非金属异物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此外,尚有植物性异物和动物性异物之分。植物性异物有树枝、竹刺、柴秆、麦芒、纸屑等,动物性异物常见有睫毛、骨等。虽然植物性和动物性异物的发生率很低,但其生物学效应往往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重者可致化脓性眼内炎,严重危害视功能。
1.眼内异物患者多为男性,青少年和壮年居多,大多为单眼。可造成青壮年劳动能力的降低和丧失,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各种负担。
2.眼内异物伤伴有眼球穿孔,可造成屈光间质混浊和视网膜、视神经的严重损害,引起视力丧失。
3.爆炸所致者多为双眼,伤情复杂,视力预后差,同时可伴有其他部位如头颅、手等多处外伤,处理应注意全身情况。
4.伤后并发症多,如眼内炎和眼内增生性病变,可继续危害视力。
5.异物在眼内存留,可造成金属沉着症,其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或由生物效应形成不可逆损害,进一步损害视功能。
6.异物伤是单眼失明的主要原因。
7.眼内异物伤如发生交感性眼炎,可造成双眼视力障碍。
8.眼内异物正确的初期处理对视力的恢复至关重要。
眼内异物伤对眼的病理损害程度取决于异物的大小、数目,穿入眼球的部位,在眼内的位置,化学成分,受伤时眼损伤的程度及异物存留的时间等。各种损伤因素和途径产生不同的效应,并且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功能和形态改变。这些因素包括机械损伤、异物化学成份、缺血缺氧、生物性损伤、免疫损伤等。
机械性损伤的程度与异物的大小、数目、位置和眼穿孔伤部位有关,可使组织断裂或细胞破裂,使局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或凋亡,产生炎症反应,最终组织代偿或修复。由于眼部组织大多缺乏再生能力,多形成纤维瘢痕修复,将引起功能障碍。如角膜穿孔伤导致角膜白斑,晶状体穿孔伤导致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内的穿孔伤出现沿穿孔伤道的纤维增生,引起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伤更易直接导致视网膜脱离。异物越大,数量越多,对眼组织的机械损伤越重。
异物的化学性质对眼部组织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如铁异物在眼组织内的扩散,引起眼铁质沉着症(ocular siderosis),干扰细胞内的一系列酶反应过程,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lipid peroxidation,LPO),引起视网膜感光细胞、角膜内皮、晶状体上皮、小梁网等的损伤;铜异物在眼内分解沉淀于许多眼内组织,形成眼铜质沉着症(ocular chalcosis),或引起无菌性化脓性炎症,可导致全眼球炎;植物性异物及动物性异物如睫毛、指甲、骨等可引起严重的肉芽肿样反应。
异物表面附带的物质可对眼部结构造成损伤。异物往往携带微生物,由于眼球内结构如角膜、前房、玻璃体腔处于无血管状态,病原微生物进入后,极易感染扩散,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眼内炎。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白喉杆菌、需氧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毛霉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它们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如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及需氧芽孢杆菌等感染时,病情发展急剧,短时间内即可造成眼内结构的严重破坏。真菌感染者多数病程较长,且易反复。
由于眼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损伤修复后还可能产生继发性改变。如外伤后睫状膜形成将导致低眼压和眼球萎缩;外伤晚期发生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眼后段穿孔伤最常见严重影响视力预后的病理改变;外伤性眼内积血、前房角挫伤、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可产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等。
此外,眼球穿孔伤后引起眼内屏障的破坏,可使眼内自身免疫性抗原或半抗原释放,产生自身免疫性损伤。如外伤后视网膜S抗原等暴露,可产生交感性眼炎;晶状体囊破裂等导致晶状体蛋白暴露,产生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
异物进入眼球内必然先造成眼球穿通伤,眼球穿通伤是眼内异物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疼痛、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以及充血、结膜伤口、角膜伤口、巩膜伤口、低眼压、前房变浅或变深或积血、虹膜穿孔、瞳孔变形、晶状体混浊、眼内容物脱出等。根据异物的大小、性质和致伤情况,就诊的早晚,临床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有的表现并不明显或完全不出现,或已经自行消失。如长期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单眼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应考虑眼球内异物存留的可能。青壮年不明原因的单眼白内障,有时可能是晶状体内异物或异物穿过晶状体引起的,应详细询问病史。还有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混浊、机化膜和条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单眼不明原因的继发性青光眼,时轻时重的局限性角膜边缘性水肿等,都要高度怀疑眼内异物的可能性。
1.详细询问病史:首先询问有无外伤史,对有外伤史者,应进一步询问受伤时间、外伤的种类、致伤物的性质和大小等。若为手锤敲击、机床飞屑和爆炸致伤,则眼内异物的可能性最大。多系飞溅的碎屑或破片致伤。而树枝、麦芒、竹签、细木棍、细铁丝等一类物体的刺伤,其尖端折断而留在眼球内均有可能。少数眼外伤患者初诊时未叙述眼外伤病史,若在检查中发现有眼外伤体征,亦应进一步追问或帮助启发回忆眼部受伤的情况。
2.眼球穿孔伤:异物进入眼球必定同时造成眼球穿孔伤,无眼球穿孔伤的眼内异物是不存在的。有的眼内异物长期存留,眼球壁的伤口已经愈合,或不留瘢痕,但眼内仍可有穿孔伤的痕迹。故眼球穿孔伤是眼内异物诊断的重要依据。
1)眼睑伤口:力量较大的射击伤和爆炸伤。异物可穿通眼睑后再进入眼内,一般伤口不超过10mm,新鲜伤口,多伴有出血或皮下淤血,5~7天愈合后留有一轻微的伤痕凹陷,亦可不留瘢痕。
2)结膜伤口:球结膜的伤口,有时伴有出血或结膜下眼内容物脱出。愈合后可遗留一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瘢痕。明显的瘢痕处结膜不平,或有放射状纹,血管紊乱不连续。
3)角膜伤口:新鲜伤口要注意是全层或仅板层裂伤,观察有无虹膜嵌顿。全层穿孔,房水漏出,滴荧光素后有溪流现象。要注意自行闭合的斜行劈裂的全层伤口和已愈合成为全层瘢痕的穿孔伤。角膜缘的小伤口更不易发现,须细心检查。
4)巩膜伤口:新鲜伤口多伴有球结膜的伤口,有时被结膜水肿或较多的结膜出血所掩盖。当小的结膜伤口自行愈合后,巩膜的伤口更不易发现。巩膜裂伤较大时,数日后结膜伤口愈合,而其下方可显示出黑色的眼内容物嵌顿。
5)眼压降低:新鲜的穿孔伤,房水或玻璃体流出,眼压则明显下降。当异物由后部眼球壁穿出眼球,形成眼球贯通伤时,眼压常极低。若为1枚异物,此异物已穿出眼球,但多枚异物时,应考虑眼内是否还有异物存留。角膜或巩膜小伤口,常可自行闭合或愈合,此时,眼压可不受影响或迅速恢复正常。
6)前房改变:角膜伤口使房水流出,则前房变浅。有时巩膜伤口使玻璃体或葡萄膜脱出,则前房变深。角膜或巩膜小伤口闭合或自行愈合后,则前房可恢复原来深度。
7)虹膜穿孔:异物穿通角膜后,又穿过虹膜时,则和角膜伤口相对应处的虹膜上可形成一穿孔,且终于不会愈合。若虹膜穿孔位于极周边部,则不易发现。此时须用前房镜检查,并应与虹膜根部离断加以鉴别。眼球穿孔伤后,若伴有前房积血或严重的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前房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或积脓者,虹膜伤口则不易被发现,而且小的伤口甚至会愈合。
8)瞳孔变形:在近瞳孔区或角膜缘的角膜穿孔伤后,虹膜嵌顿于伤口中,瞳孔可变形移位,或成梨形瞳孔。巩膜前部穿孔伤伴有较多的睫状体脱出时,瞳孔亦可变形,相应的瞳孔缘常向周边移位。
9)晶状体混浊:眼球穿孔伤后,晶状体混浊有如下几种表现:
①较大的伤口可使晶体前囊有穿破口,皮质涌至前房。
②较小的伤口时晶状体前囊有小的破口,但在破口处虹膜后粘连,而仅形成局限性混浊或全部混浊而成为白内障。
③晶状体有一异物穿过的通道,晶状体可有局限混浊或不混浊。
④异物未穿过晶状体则不发生混浊。
10)眼内容物嵌顿或脱出:新鲜的大的穿孔伤多伴有眼内容物的嵌顿或脱出,角膜伤口可使虹膜脱出而瞳孔变形;巩膜穿孔而发生葡萄膜的嵌顿或脱出,则在结膜下可见棕色的隆起;若在巩膜伤口处无色素性的局部隆起,应考虑为成形的玻璃体的脱出。另外,在检查眼底时可发现玻璃体放射状的条纹向眼球壁的一侧集中,而该处为巩膜穿孔时,则说明玻璃体有嵌顿。小的异物穿孔伤,眼内容物可不脱出或脱出不明显。
11)视力下降:良好视力的维持,有赖于眼屈光间质的正常和透明,视细胞及视神经纤维功能的正常。眼外伤尤其是异物伤,常造成眼组织多处或复合性的损伤,故伤后大多视力明显下降。
3.眼内异物的发现:
1)前房异物:
①异物位于角膜后层而一部分突出于前房内。
②位于虹膜表面的异物,较大者不难发现,细小的、粉末状的异物,则不易察觉,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较易发现。
③一端在角膜、另一端在虹膜贯通整个前房,或一部分在虹膜,一部分在晶状体表面。用裂隙灯显微镜或仅用斜照法检查,易于发现。
④位于前房角者,可用前房角镜检查。
⑤异物大而被机化物包裹者,则呈一白色机化团,其表面可能显示微弱的金属光泽,异物亦可被机化物完全包裹。
⑥异物位于虹膜的层间者,则不易发现,但异物周围虹膜颜色较浅或虹膜萎缩。可用裂隙灯后照法或间接照射法发现异物。
2)晶状体异物:晶状体及其囊上的异物,一般用裂隙灯显微镜易于发现,要注意异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如晶状体已有轻度混浊,或异物为透明的,可用透照法或裂隙灯显微镜的反光照射法检查,由于异物的遮光而显示一暗影。位于晶状体近赤道部的异物,需充分散瞳后进行检查方可发现。
3)睫状体异物:位于睫状突的异物,充分散瞳后,在裂隙灯下可以发现;位于睫状体平坦部的后部接近锯齿缘处的异物,用三面镜或间接检眼镜加巩膜压迫法可以看到;但位于睫状沟的异物一般不易发现。总的情况是睫状体在伤后炎症反应较重,尤其是睫状体冠部的异物在屈光介质不清时很难发现,需用特殊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4)前部玻璃体的异物:在玻璃体前1/3的前部玻璃体异物,需充分散瞳后,用良好的焦点照明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易于发现,接近眼球壁者需用间接检眼镜加压或三面镜检查方可看到。
5)眼球后段异物:若屈光介质尚透明,通常用眼科临床诊断的一切手段进行检查,如间接检眼镜、直接检眼镜、裂隙灯加前置镜或三面镜等检查法,往往可在后部玻璃体、视网膜或视盘上发现异物或包裹异物的机化团。
4.异物通道的发现:怀疑眼内异物,如果不能直接看到异物,则可试行寻找异物进入眼球的通道。
1)角膜上有新鲜伤口,而虹膜、晶状体均无外伤表现,且病史上又系碎屑致伤,则异物可能位于前房或前房角。
2)角膜有伤口和相应的虹膜有穿孔,但晶状体并无损伤,则应想到后房异物的可能。
3)角膜、虹膜有损伤,且晶状体相应部位或大范围的混浊,则异物很可能在晶状体内或穿过晶状体而到达以后的部位。
4)玻璃体通道:角膜、虹膜、晶状体有上述相应部位的损伤,而晶状体大部分尚透明,或眼球壁之入口在巩膜者,可仔细寻找玻璃体通道。此通道为一透明或半透明的条索,有时呈白色致密的束状。条索上稀疏地散布着色素颗粒或伴有出血。
发现异物的通道后,如光学仪器不能看到异物,常需用B超、X线摄片、DR、CT或MRI等特殊检查方法证实异物的存在,进一步确定异物的位置。
5.视网膜损伤:异物深达视网膜时,可形成视网膜的损伤,最初常见块状出血斑,以后出血吸收成为一个萎缩的病灶。若此处未能发现异物或包裹异物的机化团,则异物可能深入视网膜下或嵌顿于巩膜内,但也可为异物撞击视网膜后又弹回而存留于其他部位。此外,也可能是异物进入眼球后穿出眼球壁(二次穿孔)之处。
6.眼内异物并发症的出现:眼内异物并发症的出现,常可为眼内异物存留的诊断根据。眼内异物常见的并发症有眼铁质沉着症和铜质沉着症、长期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的单眼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青壮年不明原因的单眼白内障、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混浊伴有机化膜或条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单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单眼原因不明的继发性青光眼、时轻时重的局限性角膜边缘水肿等,这些情况要考虑眼内异物存留的可能性,进行相应的检查以证实或排除。
7.眼内异物的特殊检查方法:除临床眼科常规检查方法外,眼内异物的特殊检查方法用于诊断,有时也极为重要,不仅可以证实临床检查的结果,而且当临床检查无法获得有无异物的确切结果时,只有依靠这些特殊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眼内异物的特殊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磁性试验、电感应试验、化学分析,以及属于影响学范畴的超声检查、X线摄片、DR、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
1)磁性试验(magnetic test):磁性试验是在发现眼内异物以后,以磁铁在眼球前方及其周围进行试吸,根据患眼有无疼痛感觉及眼球的被试吸部位有无跑动而判断眼球内有无异物。此法适用于磁性异物,但其诊断阳性率不高。此外,如在虹膜、晶状体、玻璃体或视网膜看到有疑似异物,用此法可以根据其跳动而确定为磁性异物。
2)电感应试验法(electric inductive test):电感应试验法又称电磁定位法,所用的仪器为眼科金属探测仪。此仪器与扫雷器的原理相同,在其探头前端所形成的磁场中如有金属物体,即发生感应,经过放大而以指针摆动和音响表示之。此法对较大的异物或眼前部异物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对铁的感应较灵敏,可在10倍于异物直径的范围内探查出异物。对无磁性金属则较差,仅能在其1~2倍距离的范围内探出。对非金属异物则完全无效。故临床上多用于手术中的辅助定位,而在术前诊断中则意义不大,仅偶尔用于眼前异物的检查,以判断有无异物及其性质。
3)化学分析(chemical analysis):用房水的化学分析确定眼内异物的性质,如利用铁、铜异物进入眼球后可使眼组织和房水中铁、铜含量增高的特点,来判断异物的性质,以确定眼睛内有无铁或铜异物。也可用铜离子导出的方法,将导出液作为样本,再用光谱仪测定其铜浓度。
4)检眼镜定位法(ophthalmoscopic localization of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后部眼内异物,如屈光间质清晰、用检眼镜能看到者,均可用检眼镜定位法直接测出异物的经线位置和前后位置,以及异物与眼球壁之间的距离。对于玻璃体内的漂浮异物,还可观察其活动范围。检眼镜下发现异物后,进行磁性试验,可大致确定异物有无磁性、磁性大小和异物被固定的程度。眼内异物的检眼镜定位法常用的有对比定位法、视野计定位法和漂浮异物定位法。(30-37)
8.眼内异物的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光学仪器不能看到时,就需要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常用的眼内异物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B超和UBM、MRI及X线摄片。适当地选用和配合使用这些方法,可迅速明确诊断、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眼内异物影像诊断选用原则:眼内异物影像诊断,应根据各种影像学检查的特性进行选择和组合。
CT为非接触和非侵入性检查,不增加患者任何痛苦,不受眼睑和眼球伤口存在的限制,能同时显示眼内异物、眼球壁和眼眶结构,故为首选检查项目。根据异物所在的CT层面和象限,可大致判断异物的位置。根据异物的CT值和影像学特征,可判断异物的大致性质。CT还可显示异物的某些眼内并发症、眶内损伤、眶壁骨质损伤和眶周组织损伤情况。
B超检查可良好显示眼内中后段异物,显示眼内积血和视网膜脱离优于CT。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机化条索B超检查难以鉴别时,可选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DI)。视网膜脱离CDI可发现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相连的红色血流信号。
眼前段微小低密度异物,CT可不显影,B超由于虹膜晶状体隔的干扰和近场区分辨率差而难以显示,是UBM检查的适应证。后房、睫状体附近和视网膜周边部异物即使屈光间质清晰也不易直视,适合UBM检查。
X线正、侧位平片对异物大小和形状显示较为客观。所以为了显示金属异物的大小和形状,仍需用X线片。需要进行较准确的定位时,也须采用X线正、侧位片。
一般眼眶CT和B超检查,可满足眼内异物及其并发症检查的需要。如未发现异物,而临床高度怀疑异物存在,可使用MRI检查。
2)眼内异物影像学诊断评价:
X线平片和定位片作为眼内异物传统的诊断和定位方法,由于骨质和软组织的重叠,仅金属和其他高密度异物可以显示。CT为体层的断面图像,其密度分辨率大大提高,能区别0.5%密度或更精细的差别,并可在同一层面上清楚地显示眼内异物、眼球壁和眶内软组织结构。对眼异物的检出率和定位准确性均高于常规X线片。此外,CT能测定异物的CT值,根据CT值的高低,可大致推测是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异物。CT值大于2000Hu者,一般为金属异物,小于600Hu者多为非金属异物。由于异物的CT值受异物的大小、形态、部位及CT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各异物间CT值有较大的重叠,有时利用CT值难以确定金属或非金属性异物。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CT诊断眼内异物存在某些不足: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和扫描时眼位移动,可漏检小异物;某些木质和塑料异物与周围组织呈等密度时,CT不能显示;较大的金属异物CT上常出现放射状伪影,有时影响异物定位;CT上异物常有放大。
B超可用于眼内和眼球壁异物、眼内漂浮异物的鉴别诊断,在B超显示下还可测试异物有无磁性。但难以显示眼球外眼眶内的异物,B超检查因探头直接或间接接触眼睑,不适于眼外伤有新鲜伤口者。
UBM的探测深度为5mm,仅适用于眼前段(角膜和巩膜表面及其层间、前房和前房角、后房、晶状体周边部和睫状体附近)微小异物的显示。
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能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已广泛用于眼眶部疾病的诊断,就眼内异物而言,MRI是眼内非磁性异物诊断和定位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适用于CT不能显示的某些木质和塑料异物,对眼内生物性异物和眼部植入物也能很好显示。异物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别是MRI检出异物的基本条件,Flash 2d序列、SE序列和T2WI最优,PDWI次之,T1WI最差。但T1WI是眼球后眶内异物检出的优选序列。由于眼内磁性异物MRI有发生移动导致额外眼内组织损伤的潜在危害,一般其他方法确定为眼内磁性异物者禁止再行MRI检查。
根据明确的眼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及裂隙灯显微镜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眼内异物伤的治疗原则:眼内异物伤是眼球穿孔伤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眼内异物伤的治疗除按眼球穿孔伤一般原则进行外,还须考虑其特殊性。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眼内异物伤的治疗原则为防治感染、修复伤口、处理并发症、适时摘出异物、散瞳和抗炎,以及防治交感性眼炎等。
一、眼前段异物的摘出方法选择:
1.角膜深层部分暴露于前房的异物:磁性异物如在非光学区,可在相应的角膜表面做非穿透性切口,以磁铁吸出;亦可在角膜缘做切口,在黏弹剂辅助下,以磁棒接力法吸出。特别是光学区的磁性异物,此法可预防角膜全层损伤瘢痕。非磁性异物,应在显微镜下,采用角膜缘切口,黏弹剂辅助,以显微镊或异物钳夹取。
2.前房和虹膜表面异物:原则上由异物所在经线角膜切口,以磁铁吸出(磁性异物),或用显微异物镊夹出(非磁性异物)。
3.后房、晶状体周围异物:此种异物多有虹膜周边穿孔。磁性异物可用激光开大虹膜孔,在异物相应经线做角膜缘切口,用磁铁吸出异物;亦可散大瞳孔,磁铁在异物对侧的角膜表面先将异物吸入前房,然后通过角膜缘切口吸出。非磁性异物,散大瞳孔,在黏弹剂辅助下,以显微镊夹出异物。
4.晶状体内异物:晶状体内异物伴晶状体混浊者,先摘出异物,再处理混浊的晶状体。磁性异物、用磁铁或磁棒接力法摘出;非磁性异物,较小的异物用注吸针头吸引托出,较大的异物在黏弹剂辅助下,用显微异物镊夹出。
眼前段异物摘出注意事项:①术中缩小或散大瞳孔,注意避免晶状体损伤。②使用黏弹剂辅助,以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减少晶状体损伤的机会,使前房内操作方便。③均应在适当倍率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增加手术精度、减少损伤。
二、眼后段异物摘出方法的选择:
1.平坦部切口玻璃体切除异物摘出法:任何玻璃体和和眼球壁内表面的异物,无论有无屈光间质混浊,不管磁性或非磁性,通过平坦部切口进行玻璃体切除合并异物摘出均有较高的成功率,此法还可同时处理多种眼内并发症。
1)晶状体周边及平坦部附近异物:此处是目前眼内唯一不能在普通光学仪器下直视的区域,磁性异物很容易摘出,而非磁性异物摘出有一定困难。此部位非磁性异物摘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①充分散大瞳孔、晶状体摘除、巩膜外加压,直视下以爪式异物钳或鸭嘴式异物钳由平坦部进入摘出;②眼内镜辅助下,平坦部进入,异物钳摘出;③UBM精确定位下,由异物所在经线平坦部眼球表面切口摘出。
2)玻璃体内异物:平坦部切口,磁性异物用磁铁由切口吸出或磁棒接力法吸出;非磁性异物在光导纤维内照明下,以爪式异物钳抓取异物。如有屈光间质混浊,先以玻璃体切除器切除混浊,暴露异物后抓取。
3)眼球壁异物:屈光间质清晰者,直接夹取异物。屈光间质混浊者,首先使用玻璃体切除器切除混浊,寻找和暴露异物后摘出。为预防术中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可在夹取异物前行异物周围激光光凝,或在异物摘出后再合并巩膜外垫压。
2.眼表入路异物摘出法:对于眼球后壁深层或全层穿透异物,可采用结膜入路达眼球表面,摘出异物。
根据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姜彩辉等人对该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62例6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8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23岁。除1例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磁铁吸出异物外,其余61例6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0. 02作为功能成功的标准;术后视力<0. 02,眼球结构完整,作为解剖成功的标准,视力≥0.05作为脱盲成功的标准。结果所有眼球内异物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共有10眼发生眼内炎(15. 63%),随访3~36月(平均12.5月),最终视力<0.02者14眼,≥0.02者50眼,≥0.05者36眼,≥0. 10者25眼,≥0. 30者6眼,≥0. 50者10眼。功能成功率(视力≥0. 02)为78. 79%,解剖成功率(视力<0.02, 眼球结构完整)为93. 75%,总脱盲率(视力≥0. 05)为56.25%。结论是眼内异物的治疗最好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强调尽早手术。[3]
另外,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陶静等人对2000年1月~200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眼球穿孔伤合并眼内异物患者218例(218只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论是一共摘出异物216例(99%),其中2例因异物位于眼球外而未能取出。术后患者视力情况无光感眼10例(4.6%),视力<0.01者113例(51.8),视力在0.01~0.3的有62例(28.4%),视力>0.3的有33例(15.1%)。术后随访6个月,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有21例(9.6%),眼球萎缩5例(2.3%),玻璃体积血6例(2.8%),青光眼4例(1.8%)。
眼内异物的并发症是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有些是眼内异物伤,尤其是陈旧性异物伤或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异物伤的重要诊断依据和线索,包括眼铁质沉着症、眼铜质沉着症、白内障、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
1.眼铁质沉着症:铁质异物在眼内溶解氧化,氧化铁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不溶性含铁蛋白,沉着于各组织,表现为棕色沉着物称为眼铁锈症,包括角膜基质铁锈色沉着、瞳孔散大、晶状体前棕色沉着、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对视网膜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造成视力丧失。
2.眼铜质沉着症:含铜量85%以上的异物会引起急性无菌性化脓性炎。铜在眼内组织沉着可引起慢性铜质沉着症,在角膜后弹力层有棕黄色色素沉着、虹膜变绿色、晶状体前囊上可出现葵花状混浊、棕红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及黄斑区有金属斑。
3.虹膜睫状体炎: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的单眼虹膜睫状体炎或全葡萄膜炎,应详细询问外伤病史并行相应的检查以证实或排除眼内异物的存在。
4.白内障:不明原因的单眼白内障,注意有无晶状体内异物或穿过晶状体的异物。
5.其他并发症: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混浊伴机化膜或条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单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等,应注意有无眼内异物的存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