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曾名陈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 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锦溪,地处长三角经济圈核心腹地,东临国际大都市上海,西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位于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西南隅。镇域面积90.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户籍人口4.3万。15分钟内可达沪常、沪宁等多条高速公路及京沪高速铁路,距离上海虹桥枢纽30分钟、上海浦东机场50分钟。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速向锦溪集聚。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靠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连上海市青浦区,北接苏州工业园区,是昆山的南大门。全镇土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末户籍人口4.3万,外来人口2.8万。
改革开放以来,锦溪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依托自身环境资源特 色,大力发展水乡旅游、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逐步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文化名镇、水乡旅游重镇、新兴工商城镇。
锦溪,古典与时尚巧妙融合,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齐头并进,现代文明与灿烂历史交相辉映,正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居家生活、旅游休闲的地区!
锦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
从锦溪镇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诸多文物中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 这里农垦渔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现在的马援庄村。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现在的张家厍村,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也隐居此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锦溪留下“三贤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陈妃病殁锦溪,御赐镇名为陈墓,时属军事重镇。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古迹文物颇多,古有“锦溪八景”和“莲池八景”,大东厂遗址1956年曾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古河驳岸、古石拱桥等8处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古河驳岸和古窑址群落已申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典型的江南 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以及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积占镇区民宅86%以上,建筑特色古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锦溪镇政府在保护古镇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确保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全镇展开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古建筑的修缮修复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古镇风貌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 锦溪还有着“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传说,古镇区现存26座古桥,大都为明清建筑物,桥上碑记、挂联、花纺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从明朝以来,古镇以窑业生产而著称,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工业,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目前全镇存有各式古窑15座左右,为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锦溪古砖瓦博物馆为国内首创、仅此一家。
锦溪,镇以溪名。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水”是锦溪古镇之魂。坐落在“五湖三荡”环抱中,锦溪宛如金波玉浪中 的一颗明珠。
古镇区普庆桥上镌有这样一副对联:“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澄湖玉浪平”,形容古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商埠云集、船贸发达的繁荣景象。古镇区市河南北走向,弯曲如“龙”形,镇南为龙口,五保湖中的陈妃水冢犹似龙口的明珠,龙体有四足,分别为两岸东西各两条河流。古镇布局,亦以河道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水、路、桥、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所谓“夜睡闻水声,开门就见河”。长达6公里的沿河石驳岸、石级河滩错落有致,逶婉曲折,形态迥异的石驳、河埠、船码头,以及散落着的数以千计造型各异的系缆石,自然地形成了古镇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历代文人骚客荟萃之地。矗立于镇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阁是锦溪人祈祷文运 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骚客结社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吴文英,明代诗人沈周、高启、文徵明、归有光等人都为锦溪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明人高启描绘锦溪“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清人张尚垣赞咏锦溪“不知谁唱春风曲,顿使桃源绿浪生……”
水的灵秀,崇文的民风,孕育锦溪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百年间,从锦溪走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三百多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一百多名为海外留学者——这对于一个江南小镇来说,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锦溪自古崇文尚墨、人才辈出,近百年间走出了2位现役将军、2位中科院院士,200多名教授和100多名留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学生之乡”、“教授之乡”。
两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聚汇江南水乡之独特神韵,古镇锦溪苑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名镇。与古城苏州同龄,拥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美誉,现存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护最好的古窑遗址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桥文化和古砖瓦文化。古镇核心区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和大量明清建筑。 [1]
初春时节,来到锦溪,沿着纵横伸长的市河前行,看见了一座座苍颜斑驳躬身河上的古桥。欣赏到了 “琴”砖汉瓦。
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的锦溪老镇,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2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天水桥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锦溪有别于江南水乡的另外一个看点是博物馆。锦溪新建的博物馆有篆刻馆、古董馆、历代钱币珍藏馆及古砖瓦博物馆。在古砖瓦博物馆中,不但有多于南京博物馆的砖瓦收藏,而且还有十分罕见的“琴”砖和保存完好的汉代井砖。
琴砖是一块长1.12米,宽0.25米,高0.19米,中空,壁薄,外表镂有菱形花纹。在汉代用它来建筑墓室,到了明清时代,才用它来搁放古琴。因为它是空心的,轻轻叩之,馨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变得更加悠扬。
在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 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
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的一块秦砖让人过目难忘。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
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然而,它那门类众多的博物馆,却是江南水乡之行的另外一个收获。
古砖瓦博物馆
古砖瓦博物馆
为中国第一古砖博物馆,坐落于明清时期所建的丁宅内,这里陈列着从西汉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 砖、唐宋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的青砖,以及五星为标志的红砖等2000余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砖瓦珍品,实为中国一绝。
文昌阁
又名文星阁、片云阁,建于古莲池畔。阁分三层四面,屋角呈浮屠状,四角垂铃。古时因供奉文曲星之由,多有文人墨客汇聚于此。阁内至今留有宋代诗人吴文英,明代诗人高启、沈周、陈淳、唐寅、祝枝山、文徵明等登阁吟颂的千古文章。
锦溪庙会
每年的腊月初八、初一、十五举行。庙会规模盛大,非常壮观。
水晶虾
水晶脍鲤和黑蚬汤是锦溪人招待游客的招牌菜。而水晶虾(俗称满台飞),盛产于湖荡内河中,夏季的籽 虾最好,虾籽还用来制作虾籽酱油,而3元钱一大碗的爆鱼面,便宜又美味。
纪念收藏
袜底酥饼、长隆月饼、八珍糕特色,无论是送人还是自留都是佳品。
昆山火车站乘107路到汽车站,转乘往锦溪的中巴,每隔25分钟有一班,40分钟可达,也可乘到周庄的车,中途在锦溪下车。
锦溪镇
停留住宿
锦溪宾馆:地处镇北锦周公路旁,是一家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设施全面的宾馆。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使得,而且在宾馆西南侧与周庄相连,邻近可游览大观园风光。
另外,在镇内还有一些民办的旅馆、饭店等,经济实惠,方便卫生,也很不错。
气候与游季
锦溪属于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季为最佳游季。
周庄
距此仅8公里,是著名的水乡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