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损伤后,动脉血液经破损口直接流入海绵窦内,形成的异常动静脉沟通。有搏动性突眼,手指触摸 眼球有“ 猫喘”样震颤。 眼睑外翻、复视,以及难以忍受的炸破样的 血管杂音。脑血管 造影可定性。行颈动脉结扎术,孤立术, 栓塞术等。术后除观察生命体征外,特别要注意有 脑缺血症状。 眼球突出明显者应注意保护眼球。
复杂的病因因外伤引起者占75%以上,如 颅底骨折撕裂、骨片刺破、异物穿通伤、 火器伤;其他因素可发生自发性CCF,如动脉瘤破裂、动脉炎、 动脉粥样硬化、妊娠期间自发性CCF。不同的病因会导致治疗过程和效果的不同,如脑外伤颅底 骨折引起者,容易造成 球囊破裂,使 栓塞失败或增加治疗难度,解决的办法如下:(1)准确地判断瘘口的位置;(2)充盈 球囊时不要用力过猛;(3)球囊充盈 造影剂不要过量;(4)采用多枚球囊治疗。自发性的CCF,瘘口往往不止1个,称为复杂性CCF,有的颈外动脉也会参与,有的累及双侧颈内动脉,这样会给治疗带来难度,解决的办法如下:(1) 造影要全面,以防遗漏;(2)先选择压颈试验症状减轻明显的一侧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并保持该侧颈内动脉通畅后再行对侧治疗;(3)先填塞离瘘口较远的海绵窦空间,必要时微 弹簧圈辅助,这样会避免遗漏瘘口;(4)采用多球囊栓塞。
CCF的诊断主要是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典型的眼征,尤其是加上有颅脑外伤史即可确定诊断。头颅CT、MR可发现突眼,海绵窦显影增强或眼静脉增粗,可作为辅助诊断。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搏动性突眼(文献95%以上),因为海绵窦内的 压力增高,影响了眼静脉的回流造成;
(2)震颤与 杂音,严重影响了 患者的工作和休息,这是 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过程中以杂音消失为标准;
(3)球结膜水肿和充血,由眼静脉的回流受限造成,是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
(4) 眼球运动受限(不多见),是因为通过海绵窦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受压所致;
(5)视力减退;
(6) 神经功能障碍及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伤的早期出现,与外伤的部位和 程度有关;
(7)致命性 鼻出血,可能与 假性动脉瘤有关。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诊断脑血管 造影能为血管内治疗提供全面信息。
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突眼相鉴别:
(1) 突眼性甲状腺肿;
(2)眶内肿瘤;
(3)眶内血管性肿瘤;
(4) 海绵窦血栓形成;
(5)脑膜膨出。有经验的 医生常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CCF的治疗目的(1)保护视力;(2)消除 杂音;(3)使 眼球回缩;(4)防止脑缺血或出血。由于CCF的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减少动脉血液流入海绵窦。但由于瘘的供血是多途径的,故对本病的治疗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科治疗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初~1930年):结扎患侧颈动脉,有效率30%~40%,缺血加重且易复发;第二阶段(1931~1960年):孤立术。先结扎颈部动脉,继之开颅夹闭床突上段,有效率56.9%;第三阶段:放风筝填塞;开颅借穿刺针导入铜丝、马尾;个别报道开颅行直视下修补手术。但由于 开颅手术的繁琐和导致并发症后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以及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或解剖治愈,所以有条件的 医院目前比较普遍的是采用血管内治疗。
CCF的 栓塞治疗效果一般栓塞治疗后,颅内 杂音立即消失,数小时后结合膜充血水肿明显好转,1周后 眼球突出可恢复正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应是闭塞瘘口而又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恢复解剖治愈。1987年Debrun报道颈内动脉通畅率为80%。
栓塞过程中容易遇见的问题(1) 假性动脉瘤:本组遇到3例,均同时进行了GDC栓塞,这提醒人们临床工作者,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2) 球囊早泄:本组遇到6例,其中3例是结束治疗后2天内发生的,病人突然听到 杂音,并且眼部症状复发,再次行 栓塞后治愈。(3) 球囊早脱:在充盈球囊或回抽 造影及时发现球囊不充盈或回抽为血液而充盈的球囊无变化,本组遇到12例,这与安装球囊的牢靠 程度有关,经验丰富者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4)颈内动脉闭塞: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瘘口过小或过大或多发是造成颈内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有时是 球囊误栓,有时是因无法有效地堵塞瘘口而进行的治疗措施,但是一定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定,否则将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
栓塞后的处理(1)持续输液,促进排尿,以尽快排出 造影剂,减少刺激;(2)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穿刺侧下肢制动24h,以防止局部出血;(4)根据情况应用脱水、激素药物及对症治疗。
(1)穿刺部位血肿,是因为局部加 压力量不够或肝素化未完全解除,所以术后应仔细检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2)脑神经瘫痪;
(3) 假性动脉瘤,CCF治疗后定期 造影复查是有必要的;
(4) 球囊早脱脑梗死。
(5)脑过度灌注:病人表现为剧烈的头痛,经用脱水药后3~5天症状缓解。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 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约为2.5%。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两类,即手术 栓塞和血管内 栓塞。2003年12月23日收治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眼动脉瘤的 患者,成功应用介入法对其进行了 弹簧圈栓塞术。
患者,男,31岁,因车祸致头痛并右侧 鼻腔流血水3h入院。诊断为双侧额叶脑挫伤、 颅底骨折。给予 神经外科常规治疗, 鼻腔漏液颜色逐渐变淡,且时断时续。入院后第13天右侧 鼻腔突然出现暴发性 鼻出血,请耳鼻喉科给予右侧后鼻腔填塞,止血效果满意。第15 天行全脑血管 造影确诊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经对症处理,作好Mata训练后于第18 天行介入治疗。穿刺右侧股动脉置5F鞘,行全脑血管 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穿刺左侧股动脉置8F鞘,置8F导引导管于右侧颈内动脉,经导引导管置不可脱 球囊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同时行左侧颈内 动脉造影,示右侧 大脑半球侧支循环良好。经 造影管置5cm×8mm 弹簧圈于右侧颈内及颈外动脉起始处,计10枚,造影示血流减少,缓慢。拔除双侧股动脉鞘,加压包扎。
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患者突然出现暴发性 鼻出血两次,担心再次出血而危及生命,表现为极度焦虑和恐惧。嘱亲人陪护,护士每15~30min巡视病房1次,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各项操作,反复讲解疾病知识,使 患者情绪稳定,并产生安全感。安排单人房间,每晚肌注安定10mg,保证充足的睡眠。 患者情绪稳定后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密监测及控制 血压为防止血压升高引起瘘口出血,测上肢血压1次/h,给予 硝普钠200mg加入5%GS50ml持续微泵注入0.5~2ml/h,严格掌握硝普钠的剂量、泵入速度,使用避光空针,每6h更换硝普钠药液1次,使血压维持在90~100/60~80mmHg之间。在控制 血压的同时密切观察神志、 瞳孔、 心率、心律、 呼吸、尿量等情况。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发病突然,绝对卧床后,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采用各种诱导方法,让 患者听流水声,热毛巾敷下腹部,帮助患者床上排尿;通过指导合理饮食, 按摩下腹部,给予果导0.2g每晚睡前口服,患者大小便正常。防止感冒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流通及床单整洁,及时增减被褥,预防感冒,避免咳嗽、打喷嚏、擤鼻涕。以免用力时引起瘘口出血。保持 呼吸道通畅患者行后 鼻腔填塞,感呼吸困难,给间断面罩吸氧4L/min。及时清除左侧 鼻腔分泌物。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安置于监护病房,严密监测 瞳孔、 血压、 心率、 呼吸、尿量等变化,15~30min巡视病房1次并记录。 患者术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预防 血栓形成因血管内膜损伤,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注意观察下肢动脉搏动、血运的情况。 患者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好,远端血运温度正常。防止出血双侧股动脉穿刺处术后砂袋加压24h,严密观察切口处有无渗血,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嘱卧床休息3天,1周内避免用力及剧烈活动。 患者术后半小时发现右股动脉切口处有少量渗血,通知 医生给予及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预防感染此手术是有创手术,侵入性置管。术后当日给予新菌必治1.5g 静脉推注,2次/日,连续应用7天。术后换药严格无菌操作,谢绝探视及陪护,病房定时通风。预防肢体活动障碍术后 患者双下肢平伸、制动6~8h,48h后床上轻微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护士在 患者卧床期间给予翻身、协助肢体功能锻炼1次/2h。 患者术后5天床边行走,肢体活动好。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12天痊愈出院。嘱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情绪稳定及大小便通畅,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出院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感觉 鼻腔无异常分泌物,身体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