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力度的 文学翻译批评专著。作者在思考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进一步追索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学科关照的建构视野,综合地审视当前典型的文学翻译现象,提出鉴赏性和 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以古今诗歌翻译为 原型启发,兼顾理论建构性和学术 批判性的双重品质,结合中国传统文论和 文学批评模式,吸取西方现代文论与译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阐发了一系列便于操作和值得借鉴的翻译批评机制、评级系统和写作范式。加之正文之外一系列内容新颖的附录的插入,使得本书的 写作风格愈显独特,内涵愈加丰富、深刻而不枯燥,也更具有中国特色和可读性。本书可视为作者建立新译学的一系列努力的尝试性成果之一。
王宏印教授熟知中外文论,又有翻译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经验与积累,因此他能借鉴文学批评建设的路子来构想文学翻译批评的建设。他抓住翻译理论、翻译批评与翻译史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把理论批评与鉴赏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把全书的理论构架分成八部分:理论准备;性质、类型与功能;主题、方法与程序;原则、标准与等级;文本、文体与 互文性;文化参与;写作类型;学科地位等。这八个部分既比较全面,又构成了有逻辑关系的系统,而且每一部分既有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又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部著作的出版一定会对文学翻译批评和译学理论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 绪论:建立文学翻译批评的条件和设想
1.译作问世
2.人员准备
3.译作研究
4.评论发表
5.学派论争
6.规律探索
7.学科建设
附录:文学批评的基本设定
第二章 理论韵准备:从文学批评到文学翻译批评
第一节 批评概念: 语源与演变
1.西方批评概念的诞生与演变
2.西方批评概念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文学批评:问题与流派
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心理分析文学批评
3.语言学文学批评
4. 形式主义文学批评
5.神话-原型文学批评
6. 存在主义文学批评
附录:诗歌鉴赏批评十难
第三节 翻译批评:传统与借鉴
1.西方翻译批评简史或三大翻译批评传统
2.当前翻译批评思潮的三个转向
3.中西学术交汇语境下的 中国翻译批评发展策略
附录:传统《圣经}解读十法
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性质、类型与功用
第一节 翻译批评的性质和特点
1.翻译的实践性本质
2.翻译批评需要实证基础
3.具有知性性质的翻译批评活动
4.文学翻译批评——高级的审美研究活动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类型和角度
1.为理论的批评
2.为创作的批评
3.为翻译的批评
第三节 翻译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1.导读功能
2.评价功能
3.导引功能
附录:习见翻译批评类型
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主体、方法与操作程序
第一节 翻译批评者的主体认知因素
1.文化认知回归:文化概念与文学翻译批评基础
2.批评主体重建:文学翻译批评者的七大要素
附录: 文学翻译批评者 十忌
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
1.翻译批评方法论之考察
2.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举例
第三节 翻译批评的操作程序
1.研读原作
2.研读译作
3.对比研究
4.效果评价
5.价值判断
6.评论角度
附录: 文学风格之分类参照
第五章 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与评级
第一节 确立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简洁性原则
5. 一贯性原则
第二节 参考标准模式
1.关于“信、达、雅”三维模式
2.关于“神似、形似”二维模式
3.关于“ 化境”的一维模式
第三节 设定 工作标准
1.语言要素
2.思想倾向
3.文化张力
4.文体对应
5.风格类型
6.审美趣味
第四节 译作 品级的划分与评定
附录: 英汉汉英文学翻译分级试评
第六章 翻译批评的文本、文体与互文性
第七章 文学翻译批评与文化参与
第八章 文学翻译批评的写作类型
第九章 结论:翻译批评的学科地位与前景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其三,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任何评价的客观性要求几乎不容置疑,但是,评价既然是由人来做的,就必然带有主观的因素。文学翻译具有个体创造的性质,同样,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个人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趋向。完全不体现个人特点的纯客观的感受是不存在;的,同样,完全不体现个人爱好和理解的纯客观的评价也是不存在的。认识上是如此,表达习惯和文风也是如此。之所以还要强调客观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个人评价难以避免的片面性,尽量减少译作判断上个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文学翻译的质量评估要具备科学程序和操作规范,以便保证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效果。
总而言之,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虽然以上各条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原则上可以单独使用,但是,实际上,综合各种方法的综合性批评研究也是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在具体的翻译评论中,以上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单独有效使用,而是必然体现为某一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某种结合。例如,一项完整的翻译评论研究,可以同时要求细读文本和比较研究,兼顾量化分析和定性研究,评价其价值并做出历史时代的或社会文化的解释和说明,而其最后的理论表述,则可以借助模型建构的方法给出框架,然后以文字进行叙述,以至于完成一篇像样的文学翻译批评文章。如果说,方法的概念掌握有赖于理论上的理解,那么,实际的运用要达到既定的效果,则其要点皆在于融会贯通后对它们的自由结合以及运用了。
我国自1979年就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首批“翻译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的硕士点,现在已有一大批以翻译研究为学术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1989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都陆续设立了一些翻译研究项目,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把翻译学正式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虽然这个学科定位还不够科学,但这个学科的存在已被公认。这说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的。
近20年来,这个领域的国内外学者都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陆续出版了不少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满足国内翻译教学的需求并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经过精心选择,引进了一套“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现已出版29种),这在我国翻译界还是第一次。这套丛书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它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