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早已争得面红耳赤。
早在19世纪中期,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接着,又想把我国的东北三省霸占过去变成它的“黄色俄罗斯”。
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在处心积虑地向外扩张,它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占了中国的台湾,准备进一步把自己势力渗入到辽东半岛和东北三省。
俄国已经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早已把东北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0年后,日俄两国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两国统治阶级都企图用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叫嚣道:“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胜利的战争。”
日俄战争前夕,两国一方面疯狂备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迷惑对方,又进行了“和平”谈判。但随着双方备战工作接近完成,到1904年2月,谈判终于破裂。从此,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甚至驱使中国老百姓为他们的战争效力,可是腐败的清朝政府,不但不敢抗议,反而宣布“中立”,实际上清朝政府暗地里支持日本。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日俄交战区,供他们厮杀。
日本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大将(左四)旅顺地区是沙皇政府根据与中国的协定(1898)作为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的基地而强行租借的领土。
旅顺要塞示意图旅顺港口群山怀抱,东为黄金山,西为老虎尾半岛,地势险要。沙俄在1898年占据了这个不冻港。为了维护这个沙俄在亚洲的窗口,沙俄经过整整2年的地理勘探,和设计。决定耗资3000万卢布把旅顺修建成一座不可攻破的要塞。
日本进攻旅顺部队旅顺工事(韦利奇科上校设计)的构筑开始于1901年,但进展缓慢,6万中国工人和沙俄技术人员经过了4年时间,修建了40多座堡垒群,和70多座炮台,所有的堡垒和炮台都用铁丝网,陷阱,地雷以及大量的步兵掩体来保护。前沿阵地是大孤山,小孤山,203高地。到1904年1月以前,552门火炮中只有116门(沿海战线108门,陆上战线8门)准备就绪。
俄军的关东筑垒地域司令为斯捷谢利陆军中将,要塞司令为斯米尔诺夫陆军中将(实际指挥是斯特赛尔中将),陆防司令为孔德拉坚科陆军中将。
旅顺的沙俄守军是:弗克中将带领的东西伯利亚第4步兵师,康特拉琴科的第7师等41780名俄军,另外还有太平洋舰队的12000名水兵。战时俄军拥有646门大炮和64挺重机枪,以及274558发炮弹。在旅顺驻泊的有第1太平洋分舰队和斯塔尔克海军中将指挥的西伯利亚区舰队的部分舰艇(装甲舰7艘,巡洋舰9艘,其中3艘是旧的,雷击舰24艘,炮舰4艘,布雷舰2艘,驱逐巡洋舰2艘)。
旅顺要塞一角包围旅顺的是陆军第3军,包括第1师团,第9师团和第11师团,第1旅团,第4旅团,野战炮兵第2旅团等48000人,火炮386门。
战争一开始,日本10艘雷击舰即于1904年2月8日夜间,突然袭击了由于指挥部的疏忽而在没有警戒的外停泊场停泊的俄国分舰队,击伤装甲舰2艘和巡洋舰1艘。
27日晨,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的日本舰队主力(装甲舰6艘,装甲巡洋舰5艘,巡洋舰4艘)驶近旅顺口,企图消灭隐蔽在旅顺港内的俄国分舰队,但在分舰队的舰艇和海岸炮兵连的射击下被迫退却。
2月24日,日军企图用沉掉装有石头的汽船的办法来堵死旅顺港的出口,但未成功。
日本海军用以封锁旅顺港的机械水雷3月8日,太平洋分舰队新任司令马卡罗夫海军中将到达旅顺。他采取了加强基地防御和提高分舰队作战积极性的断然措施。俄国海军首次大规模地、很有成效地使用了水雷武器。但在4月13日分舰队出海作战时,马卡罗夫因乘坐的舰队装甲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沉没而亡。
接替分舰队指挥的维特格夫特海军少将表现消极,以致日军奥保巩将军指挥的第2军(约3.5万人,216门火炮)于5月5日在旅顺北部(貔子窝地域)毫无阻碍地开始上陆。第2军上陆后未遇到抵抗,他们切断通往旅顺的铁路,接着在5月26日向掩护要塞远接近地的金州地峡(见金州)的俄军阵地发起了冲击。俄国军队(3800人,65门炮,10挺机枪)试图阻止日军,但未成功。俄军由于得不到增援,撤至龙王塘至双台沟村一线的阵地。鉴于旅顺前途未卜,俄军统帅部派遣什塔克尔贝格中将指挥的东西伯利亚第1军(约3万人)去旅顺救援,但在6月14—15日在瓦房沟附近的战斗中被打败。
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占领了可俯览瞰制整个旅顺军港的203高地后,迅速建起炮兵观察哨,用电话校正重炮的射击方位,着手消灭被封锁在内停泊场没受损伤的俄国舰艇。12月15日,孔德拉坚科及其最亲密的助手一同阵亡。赞成要塞投降的福克将军被任命为陆防司令。12月29日举行了军事委员会会议,会议的大部分参加者表示要继续战斗。尽管如此,斯捷谢利于1905年1月2日签署了投降的命令。旅顺守备部队共32500人被俘。
此役,日军指挥有误,一味实施正面强攻,投入13万兵力,历时135天,伤亡5.9万人。旅顺口之战表明,濒海要塞只有在守备部队同陆、海军密切协同的条件下,才可能长期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