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兵团

陈赓兵团

中文名 陈赓兵团
主要成就 歼灭桂军
类型 人物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49年4月21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开始横渡长江。陈赓兵团隶属刘伯承率领的渡江西集团,渡江地点为安徽华阳镇。秦基伟的15军44师130团和131团第1营为抢渡部队,30分钟横越长江,又30分钟抢占滩头阵地,其后向纵深发展。在两天时间内,13军和15军全部渡过长江,击溃当面之敌刘汝明兵团,一路穷追。陈赓率兵团部随14军也相继过江。

接下来,4兵团面临了一个光荣的任务:解放南昌。陈赓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22年回故地,心中自是思潮万千。他命令13军37师渡过抚河,抢占南昌。

此战并不顺利。聚集在南昌周围的是桂系白崇禧的夏威兵团,战斗力较强。5月21日上午,37师刚过河一个团,即遭到桂军的围攻。夏威集中了两个师兵力,分三路发动攻击,企图一举将解放军压回抚河对岸,以掩护南昌守军撤退。37师过河部队与桂军反复厮杀,许多地段上都进行了逐街逐屋地争夺,战斗非常激烈。关键时刻,37师的另两个团冒着密集的炮火渡过抚河,加入战场,改变了双方的态势。陈赓更是通过报话机直接进行战场指挥,并调动38师和43师迅速赶赴战场支援。激战到傍晚,桂军终于支持不住,退回到了南昌城内。

5月22日拂晓,南昌国民党军弃城南逃。次日凌晨,以13军37师为先导,陈赓兵团浩浩荡荡进入南昌。对于人民军队来说,南昌城实在是牵绊了太深的历史情怀。

经过一个月的适应南方水土的整训后,4兵团向南进军。经一路急行,克服了道路崎岖、天气炎热的困难后,10月12日,4兵团攻克韶关,粤北门户洞开。10月14日,4兵团的13军、15军和邓华的四野15兵团抵达广州城下,流亡到广州的国民党高层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人一哄而散。10月15日,广州解放。陈赓部马不停蹄,除留小股部队进行地方清剿外,主力向西卷击,经一周急赶,终于在阳江、阳春地区追上了广东逃敌。

陈赓下令,4兵团部队发挥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追入十万大山,直取中越边界重镇东兴和镇南关,封闭白匪逃入越南和海南岛的道路。在少数民族向导的带领下,解放军官兵轻装疾赶,餐风宿露,跋山涉水,一路击溃小股敌军和土匪的骚扰,于12月9日赶到了中越界河北仑河口的东兴,封闭了敌军从海上南逃的道路。当日午夜,13军37师攻克了龙门港,俘敌2000余人,缴获了白崇禧残部用来南逃的大木船15艘及许多贵重物资。12月11日,四野部队解放了镇南关。13军和15军部队穿插到位,其后拉开大网搜剿残敌。至12月中旬,桂军残部除10000余人逃入越南外,其余全部被歼。

2月20日,陈赓率部队进入昆明。至2月25日,解放军攻克滇缅重镇打洛,云南全境解放。在滇南战役中,4兵团战斗55天。

至此,陈赓兵团的南征结束。在10个月时间里,陈赓兵团长驱8000余里,穿插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5省,歼敌数十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兵团序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陈赓兵团序列:

  • 第13军

第37师(抗战时番号为第386旅,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10旅)

第109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28团,抗战时番号为第772团)

第110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29团,抗战时番号第20团,原属冀南军区,1943年9月奉调太岳军区)

第111团(解放战争初的番号为士敏独立团,上党战役后改编为第21团,解放战争时番号第30团)

第38师(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13旅)

第112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7团,抗战中后期番号为第17团,前期为386旅补充团)

第113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8团,抗战时番号为决1纵第57团)

第114团(1949年由南阳独立团、宜阳独立团合编)

  • 第39师

第115团(豫西6分区第39团,原为太岳4分区基干2团)

第116团(豫西6分区第40团)

第117团(豫西3分区第164团)

  • 第14军

第40师(抗战时番号为决死1纵队、决1旅,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11旅)

第118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1团,抗战时番号为第25团)

第119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2团,抗战时番号为第38团)

第120团(由叶城、方县游击部队组成)

第41师(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22旅)

第121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原第22旅第65团,原为太岳2分区警备5团)

第122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原第22旅第66团,原为太岳4分区独立1、2团合编)

第123团(原新安独立团)

  • 第42师

第124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11旅第33团,抗战刚结束时的为屯留、襄漳两个游击大队升级组建)

第125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22旅第64团,原为太岳1分区新编7团)

第126团(随廖运周起义的第110师等部组成)

第15军

  • 第9纵队

第25旅(独立1旅)

第73团(34团,昔和独立团)

第74团(38团,抗战时的番号为新10旅28团)

第75团(39团,抗战时的番号为新10旅29团)

第26旅(独立2旅)

第76团(43团,抗战时的番号为新1旅2团,为晋豫游击支队改编)

第77团(45团,沁和独立团)

第78团(48团,辉县独立团)

第27旅

第79团(1分区36团,邢台独立团)

第80团(4分区部队)

第81团(5分区部队)

  • 第19军

第55师(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12旅)

第163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4团,抗战时番号为决2纵第6支队)

第164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5团)

第165团(解放战争时番号第17军第51团)

第57师

第169团(解放战争时番号为第36团,抗战时番号为决1纵第54团)

第170团(解放战争时番号第17师第50团)

第171团(陕南勋白独立团)

  • 第6军

第17师(解放战争、抗战时番号皆为新编第4旅)

第49团(解放战争和抗战的番号皆为第771团,抗战初原属第386旅,1938年5月属青纵,1940年6月属新编第4旅)

第50团(解放战争和抗战的番号皆为第16团,抗战时属第386旅,1943年10月奉调延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