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境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
世纪鸿宾大酒店三国是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临海二郡,置处州设立括苍县(含景宁地域)。
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抚孙原员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始置景宁县,属处州府。清沿其制。
辛亥革命(1911年)后,属处州军政分府。
1914年,属瓯海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政府。
1935年9月,属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7月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2日,景宁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宁县人民政府,属丽水专区。
1952年,丽水专区撤销,改属温州专区。
1960年,并入丽水县。
1962年,划丽水县原云和县、景宁县辖地置云和县,属温州专区。
1963年5月,丽水地区复设,辖云和县(含景宁)。
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县人民政府在驻地鹤溪镇举行盛会,庆祝中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10]
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7°58′,东经119°38′。总面积1949.98平方千米。属丽水市,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衔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接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连丽水市。
2000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301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鹤溪镇 37481 渤海镇 6861 东坑镇 8082 英川镇 1270
沙湾镇 13683 外舍乡 4316 大均乡 3168 澄照乡 5213
梅歧乡2934 金钟乡 4218 郑坑乡 2144 大顺乡 4516
陈村乡 4902 大俭乡 2927 景南乡 4243 雁溪乡 3115 葛山乡 3748
鸬鹚乡 4888 梧桐乡 4541 标溪乡 3530 毛垟乡 3944 秋炉乡 4300 大地乡 5479 家地乡 2073。
2002年,因建英川电站,撤销木耳口村,建木岱口村。
2002年,景宁畲族自治县辖5个镇、19个乡,4个社区、4个居民区、283个行政村:
鹤溪镇、英川镇、渤海镇、东坑镇、沙湾镇、 外舍乡、大顺乡、陈村乡、景南乡。
澄照乡、毛垟乡、秋炉乡、大地乡、梅岐乡、郑坑乡、 葛山乡、金钟乡、大均乡。
梧桐乡、大际乡、标溪乡、家地乡、鸬鹚乡、雁溪乡。
2003年3月10日,
一、撤销外舍乡、金钟乡,两乡之域并入鹤溪镇。鹤溪镇现总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17个行政村25869人。鹤溪镇容并外舍乡、金钟乡后,总面积扩大到292.9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37个行政村,人口增至32983人。
二、撤销渤海镇、大顺乡、陈村乡,复建新渤海镇、九龙乡。分割现渤海镇,以其库南、库北之域为基础,分别与大顺乡、陈村乡库南、库北之地合并,复建新的渤海镇和九龙乡。渤海镇:位于县境东北,滩坑电站水库之南。所管辖区域以现渤海镇水库以南未淹地域为基础,合并大顺乡、陈村乡水库以南未淹地域。总面积109.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9314人,镇政府驻地为现渤海镇鲍山头村。九龙乡:位于县境东北,滩坑电站水库之北。所管辖区域以现渤海镇水库以北未淹地域为基础,合并大顺乡、陈村乡水库以北未淹地域。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7159人,乡政府驻地现大顺乡新长汀行政村。
截至202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下辖4个镇、15个乡、2个街道。[11]
2个街道:红星街道、鹤溪街道。
4个镇:渤海镇、东坑镇、英川镇、沙湾镇。
15个乡:大均乡、澄照乡、梅岐乡、郑坑乡、大漈乡、景南乡、雁溪乡、鸬鹚乡、梧桐乡、标溪乡、毛垟乡、秋炉乡、大地乡、家地乡、九龙乡。[11]
地形地质
大漈乡景宁地处浙南山地中部,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峰峦耸立,千米以上山峰近800座。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境内海拔高低悬殊,最高的大漈乡海拔1020米,最低的陈村乡海拔80米。
气候特点
景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水文状况
鹤溪河-鹤溪亭-鹤虹桥(28)景宁畲族自治县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处于浙南山区,流域范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水文性质也较好。
景宁县水位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水位涨落迅速。每遇暴雨,水位陡涨陡落。有较大的洪水,自起涨到峰顶不会超过10个小时。但洪峰滞留时间短,甚至转瞬即退,长则达几小时。落水1-2天便到常见水位。二是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雨季4、5、6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径流总量的50%。枯水季每年的11、12月至年的1月三个月仅占年总量的65%左右。三是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要比枯水年径流量大2-3倍。四是含沙量较小,水质好。由于流域内工业经济欠发达,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人为工业污染,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及许多小支流水质均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小溪、北溪集诸山之水汇入瓯江、飞云江。
土地类型丰富。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93859.47公顷,其中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79076.14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2.37%。其中:耕地14577.28公顷,占7.52%,人均0.084公顷。园地:2177.77公顷,占1.12%;林地:156788.58公顷,占80.8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57.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交通用地:674.48公顷,占0.35%;水域3415.82公顷,占1.76%;未利用土地14783.33刀公顷,占7.63%。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四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七个土属,五十二个土种。其分布比例是: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含3个亚类,10个土种,占42.21%;潮土分布在小溪两岸的滩地,占0.38%;水稻土分布在溪涧峡谷两侧不同海拔的山垄梯地上,占11.82%。
动植物资源丰富。以上标望东洋湿地保护区最为突出,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县域内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种有:铁、锰、铅、锋、铜、钼、钨、金、银、叶腊石、莹石、硫铁、高岭土、石英、紫砂、大理石、花岗岩等20余种,产地100多处。其中:钼矿的储藏量占全省的首位,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而以高山地湿地群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在省内至今仍是空白。
人口
景宁人口沿小溪地带稠密,南部山区相对较稀。民国5年(19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人;21年增至61人,35年减为48人。1953、1964、1982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8、54、8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查,每平方公里增至89人。其中:县城鹤溪镇每平方公里659人,其他乡镇以英川镇最高,每平方公里278人;北溪乡最低,每平方公里37人。1949年城镇人口2555人,占总人口2.7%。1984年设县时,城镇人口增至9930人;1992年达到72578人,占总人口42%。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159914人口中,汉族人口143890人,占总人口89.98%;畲族人口16020人,占总人口10.02%,另有苗族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景宁有汉、畲、苗、藏、彝、回、侗、黎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55648人,占总人口89.95%;少数民族共17387人,占总人口10.05%,其中畲族人口17378人,占总人口10.04%。
民国29年(1940),景宁人口118204人,识字8814人,占总人口7.46%。其中:在校生5320,占总人口4.5%;各种程度毕业生:小学1563人,中学218人,大专11人,其他1702人,依次占总人口1.32%,0.18%,0.01%,82.51%。不识字者109390人,占总人口92.54%,其中文盲97528人,占总人口82.51%。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相比,景宁每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9人增至43人;高中由290人增为470人;初中由1126人增至1807人,小学由3973人增至4880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26.39%降至16.66%。
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68349人,其中城镇人口35728人,男性87991人。全年出生人口938人,出生率为5.6‰;死亡人口为1144人,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0242人,畲族18539人。总户数68088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47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1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9.91%。[2]
截至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67178人,其中,城镇人口35468人,男性87342人。全年出生人口783人,出生率4.7‰;死亡人口1265人,死亡率7.6‰,人口自然增长率-2.9‰。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0211人,畲族18473人。总户数68112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45人。根据2022年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11.02万人,城镇化率为61.25%。[3]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蓝景芬 |
副县长 | 王乐、夏雪松、仲建锋、任小松、吴海东、张濂、曹刚毅、戴积光、柏彬 |
参考资料来源于[12]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翁志鸿 |
副书记 | 蓝景芬、熊勇军 |
参考资料来源于[13][14]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蓝景芬 |
副县长 | 王乐、夏雪松、仲建锋、任小松、吴海东、张濂、曹刚毅、戴积光、柏彬 |
职务 | 姓名 |
---|---|
书记 |
翁志鸿 |
副书记 | 蓝景芬、熊勇军 |
景宁山水(1)(20)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18.25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8.6:22.6:68.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1%,住宿餐饮业增长8.2%,营利性服务业增长8.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72677元,增长4.6%。
202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310032万元,增长53.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36855万元,增长52.8%。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国内增值税64072万元,改征增值税0万元,企业所得税19012万元,个人所得税2433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5193万元,同比增长8.5%。[2]
景宁自然人文景观(22)
202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6095亩;粮食总产量36530吨(含马玲薯),其中:谷物播种面积60165亩,产量29250吨。全年食用菌产量为1906.1吨,其中香菇产量为1401.4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59321亩,总产量84531.5吨。水果总产量9205.7吨,其中柑桔产量1635.7吨。茶叶生产规模扩大,绝大部分是春茶,并向名、优、高方向发展,总产量为2236.4吨。油料总产量317.2吨。药材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药材种植面积10915亩。
2021年年末生猪存栏1.48万头,年内出栏2.70万头;牛存栏3373头,出栏1483头;羊存栏0.26万只,出栏0.19万只;家禽存栏14.97万只,出栏26.86万只;兔出栏3.8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802吨,其中猪肉2238吨。养蜂年末箱数11994箱,天然蜂蜜产量118吨.。水产品产量1880吨。
2021年全年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3766.45吨,同比下降7.16%。农村用电量3056.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2%。[2]
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5.2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253万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2624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5571万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1242万元。全年发电量5.0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0.35亿千瓦时)。
2021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0931万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5017.1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534人。
2021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下降0.9%。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8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7367人,实现利润总额8331.5万元。[2]
景宁山水(2)(9)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9%。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6%,交通投资下降3.1%,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下降23.7%,高新技术产业增长3.7%。从构成上看,完成项目投资下降4.1%;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92亿元,下降15.5%;完成工业投资下降9.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8.4%。从投资主体上看,完成国有投资下降7.8%;完成民间投资下降2.6%。从产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5.2%。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5.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4%,商品房销售额4.87亿元,同比下降44.9%
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0.2%。分地区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7.55亿元,增长0.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亿元,下降0.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33.03亿元,下降0.04%;餐饮收入5.3亿元,增长1.5%。年末有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1个。
2021年全年外贸进出口25.7亿元,下降37.9%。其中:自营出口7.63亿元,下降52.8%。
金融和保险业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263190万元,比年初增加4798万元,增长0.3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38989万元,同比增长10.0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9557万元,比年初增加146772万元,增长13.81%,其中,住户贷款952719万元,比年初增加88294万元,比年初增长 10.2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56820万元,比年初增加58459万元,增长29.47%。
2021年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9009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财产险7761万元,比上年增长4.3%,人寿险11248万元,比上年增长7.3%。保险业赔款、给付6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2]
景宁畲族自治县(23)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出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居住)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18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也是研究民族学的史料。畲民自称"山哈",表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景宁汉族称以畲客,畲族称汉族为"民家人"。解放前,由于民族歧视、压迫,“畲客”二字常被用作侮辱性称呼,有的畲民被迫更改、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谱有"徭人"或"徭家"的别称。[15]
文化(5)1951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确定族称。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学专家施联珠为组长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作了为期3个月的畲民识别调查,写出《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资料。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称为畲族。
1984年8月,浙江省第一次畲族文化工作会议在景宁举行。1987年6月,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与省博物馆联合在杭州举办畲族文物展览。1987、1990年,丽水电视台先后摄制畲乡专题片《畲乡风情》、《畲乡风》,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播放。1992年12月,首届景宁畲乡文化节在鹤溪镇举行,展现了丰富的畲族文化。
2009年3月28日,国家文化部授予浙江景宁为中华民族艺术之乡。
特产
鹤溪八景(选)(23)景宁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围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延续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美食
畲族粽子龙风呈样,是景宁县畲族一道别具风格的传统名菜。“龙风呈样”是一种象征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创造这道菜时,取合家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
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乌米饭,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每逢节日,福建十邑地区畲民便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煮乌米饭,祭祀祖先。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69亿元,比上年下降6.5%。
2021年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8924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38924万吨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830万人公里,其中,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2821万人公里。(2020年)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978公里,其中高速1条12公里,国省道公路2条72公里,县道公路16条共368公里、乡道19条共227公里、村道274条共1299公里。2021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21582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0387辆。[2]
2021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254万元,同比增长4.9%。电信业务收入11647万元,同比增长15.8%。年末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9392户,比上年末减少816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815户;农村电话用户1478户。住宅电话年末用户数2300户。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35906户。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52440户,比上年末增加4528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21626户,比上年末增加6105户。订销报刊杂志累计222.4万份。[2]
2021年全县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1840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940人。普通初中6所,在校学生4742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9.55%。小学11所,在校学生7260人。有幼儿园25所,在园幼儿3037人。学校教职工数1915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数1488人。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量407件,其中发明授权量31件。[2]
2021年,剧场、影剧院数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93.67千册。年末有线电视台1座,数字电视用户数为4.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率66%。
2021年卫生机构床位数669张,卫生技术人员850人,其中,医生数(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438人。
2021年,聚焦双招双引、文旅项目、品牌宣传及相关配套建设,加快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和多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形成了内外联动、城乡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那云·天空之城项目一期竣工验收并开展试运营,全年完成涉旅项目投资25.5亿元。开展好畲“味”IP建设,入选全省首批百县千碗数字化改革试点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畲乡之窗景区通过复核。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拓展高铁沿线旅游市场为目标,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对省内及以江苏、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等重点市场开展精准营销,景宁旅行社联盟成员达301家,全年开展推介活动81场,运营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全网曝光量达1亿人次。发布精品旅游线路13条,2条入选省级精品线路。投入2.45亿元推进文旅“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创成国家甲级旅游民宿1家、省级金桂品质饭店1家、省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1个、景区镇5个、景区村11个,让景宁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文化内涵更加浓郁,人居环境更加惬意,成为游客向往的“诗意栖息地”。深化文旅融合,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制定《景宁县文化基因解码工作方案》,成立专家团队,完成300余项“一张清单”普查,232项系统录入,完成15项重点元素解码工作。市场化运作“四季景宁”系列文旅节庆活动15场,文化节庆转化为旅游产品,有效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大均乡文旅融合案例作为全省3个之一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畲元素原创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连获20项省市奖项,助力打造畲族文化特色品牌。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6位、市级非遗项目4个、三级文物121件,《畲山黎明》2次入围省级资助扶持项目,文博事业发展水平排名由省第63上升到省第23名。畲族博物馆获评浙江十佳影响力博物馆,全年举办12个展览和10个社教活动,并广泛征集红色革命文物史料,制作红色革命图片展,送进县域内10所学校和社区,扩大党史红色文化普及范围。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省级示范项目“文化物流”成功通过验收。通过“文化物流”数字平台点单,全年完成向基层送戏140场、送书15226册、送电影1600场;送服务363场次。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畲族民歌节田园行大展演、中国好声音景宁赛、浙江省三团三社区域联动示范交流活动决赛、景宁县领导干部音乐党课等各类赛事和群文活动97场,观众4万8千余人次,参演人员5千余人,线上浏览量37万。创新“图书馆+”模式,完成5个特色书房建设并对外开放;完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区域功能整合提升;全年举办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169场,参与人数达3万多人。景宁县图书馆荣获浙江省满意图书馆称号,大均图书馆分馆获评“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丽水市最美阅读空间”等荣誉称号。聚焦数字赋能,建成移动图书馆、完成沙湾和英川镇图书馆分馆提升,添置自助借还机等设备,实现自助化服务。完成体育类省民生实事项目7个。体育公园实现常态化开放并承接赛事活动7次,接待健身市民3万人次。[2]
2021年,日照时数1458.6小时,年平均气温约18.8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9 ℃,极端最高气温为37.9 ℃。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64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环境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6.73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02.09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3326公顷。全县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其中,道路交通领域发生事故2起、死亡2人;火灾1起,工矿商贸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32851万千瓦时,增长14.6%。其中,工业用电量6949万千瓦时,增长23.9%。[2]
2021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74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城乡比1.89:1。全县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28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97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053元。
2021年年末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310人(退休9745人),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45人(退休28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872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098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382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759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116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9460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45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8%。
2021年末有社会福利院数6个,社会福利院床位数903张,社区服务设施数150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现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058人,其中城镇居民218人。五保供养人员359人。[2]
惠明寺风采(28)概况
2003年旅游资源普查报批旅游资源单体212个。有五级单体2个:景宁畲乡风情、时思寺;四级单体8个:畲族婚俗表演、望东洋高山湿地、鱼漈坑原始森林、惠明茶、金奖黑木耳、大漈柳杉王、大均漂流、九龙湾阴阳界穹状火山熔岩;三级单体21个:畲族茶道表演、中国畲乡风情节、四幕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畲族服饰、畲族山歌、山哈寨、畲族祭祖表演、上标百丈漈、飞云峡、大仰湖、惠明寺、封金山、草鱼塘森林公园、上标漈云海、龙门峡、雪花漈、石将军、乌阴漈、群狮戏水、标溪小三峡、大赤坑廊桥。另有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单体89个、一级单体90个。[16]
封金山风光(30)从历代看,宋明年代,景宁地域有进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学士。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县人曾为潘特竦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后期潘翼,精通经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赋》、《星图证验》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试赐进士出身,为官29年,作《招鹤辞》,著《竹轩集》、《山居录咏》,终年90岁,齿德俱尊,为东南重望,嘉靖年间,县人建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纪念。宋绍兴十五年进士汤思退,在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参知政事,掌管军机,官至岩仆射。曾罢相位,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复用为相,九月,晋封岐国公。南宋名医陈言,创立“三困极一”学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作《三因极一病源论粹》),载入《宋史》。解放战争时期叶仰高、梅师俞、严品端等。解放初期,有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现代叶桐、吴正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