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春雪图

关山春雪图

中文名 宋郭熙关山春雪图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名称】宋郭熙关山春雪图

【类别】中国 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淡设色,纵:197.1厘米,横:51.2厘米。

作品内容

本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

创作背景

郭熙,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神宗熙宁(1068-1077)时奉诏入宫廷画院,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所谓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创造。其早期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表现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他是李成之后,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的微妙变化境地的人,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职业画家的他却受到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他们都有吟咏郭熙作品的诗。

后人将其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均为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存世作品有《早春》、《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幽谷》等图。所著画论,由其子思纂集为《林泉高致》。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作品赏析

郭熙山水画,常以行、草书笔法作枯树,树枝下垂斜伸,如鹰爪;山形奇特似鬼脸;皴法多用淡墨和灵活的圆笔、侧锋,变幻如云,故有“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枝”之誉,这些技法皆为其根据自然实景而发展的创造。郭熙的山水画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史,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对南宋画风的形成,也具有先驱作用。他的绘画艺术渊源于古代大师,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面貌,他的绘画理论不仅总结了前代与自己的心得,不仅在宋代山水画史中有巨大的成就,也给后世以莫大影响。林泉高致集包括《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山水训》是郭熙的创作思想和经验的总结,《画意》,是讲画中的意境问题,《画诀》,主要讲经营位置和笔墨技法等画理问题,《画题》,是说明绘画的作用,《画记》叙述了郭熙在宫廷中的绘画活动和地位。其中《山水训》中的理论很重要,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肯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一山而兼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不得不究乎?”他又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这里的“势”和“质”,不仅是讲气势结构,而且也包括形象,可以说郭熙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一位杰出画家。

山水构图三远法: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