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

桐梓县

中文名 桐梓县
外文名 TongziCounty
火车站 桐梓站、桐梓东站、夜郎镇站等
县长 易贤
机场 遵义新舟机场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贵州省遵义市
政府驻地 海校街道
著名景点 娄山关、“桐梓人”遗址
县委书记 陈钊
电话区号 0851
行政区划代码 520322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桐梓地图桐梓地图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

唐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

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

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

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

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祐六年(1258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

宋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

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荣德山东南麓的冬青坪(今县委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

崇祯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年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

桐梓县桐梓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桐梓县桐梓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下辖7里:东流里、蒿芝里、葫芦里、大溪里、夜郎里、娄化里、溱溪里。

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县辖7里为5里:溱溪里、芦溪里、东芝里、夜郎里、娄化里。里下设10甲,夜郎里多设1甲,共51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里设区,全县有区7个:第一区区署在县城,第二区区署在响水田(后迁高桥),第三区区署在花秋坝,第四区区署在新站,第五区区署在松坎,第六区区署在兴隆场(今万盛境内),第七区区署在狮溪口。

民国2年(1913年),调整区以下建置,区下设保,保下设甲,全县编为7区110保。

民国15年,县长刘尚衡始在桃子荡、青山、水坝塘、羊磴、文冲溪等处各设分区。

民国21年,调整县以下建置,编为区、乡、镇、闾、邻。

民国24年,改县下建置为区、联保、保、甲4级。全县编为7区43联保345保3627甲。

民国30年,废联保,撤原7区,设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322保、3070甲。随后逐年调整,至民国37年为县辖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290保、2718甲。

解放初期,计设7区、22乡、7镇、287保、2532甲。

1950年6月,全县划为11区、29乡(镇)。

1952年1月,全县11区改编为14区。4月恢复为11区。

1952年6月,各区试点撤大乡建小乡,至1953年4月,全县建乡完成,共建132个乡(镇、街)。

1954年4月,全县132个乡(镇、街)调整为159个乡(镇、街)。

1955年4月,改各区数序称谓,冠以区驻地地名。

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兴隆区17个乡划属重庆市南桐矿区(今万盛区)。

1956年1月,全县第一次并乡。将142个乡(镇、街)合并为102个乡(镇、街)。是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官仓、高桥两区合并为高桥区。全县为8区、2镇、81乡、1乡级镇、6街,共88个乡级单位。

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9月,全县行政建置作重大调整。全县设7个公社、79个管理区、452个生产队、3352个生产小队。

1961年8月,恢复区级建置,废管理区,区下改称公社,公社以下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全县共有8区、1镇、46个公社、491个大队、3177个生产队。

1962年7月,再次调整建置。全县设6区、1镇、73个公社(镇)、4街、488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4年8月,恢复元田、羊磴两区建置。

1965年12月,再次调整行政建置。全县设8区、1镇(城关镇,区级)、53个公社、2个镇(乡叮?92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7年12月,恢复桐元、水银两个公社。

1981年4月,恢复蒙渡、捷阵、克勤、木艾、斋郎、天坪、民主、元木、元田、三坡(改名大河)、桥头(改名石门)、长峰(改名天门)12个公社。是年7月,撤新场公社,建七二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制为乡人民政府。复兴乡改为水坝塘镇、狮溪乡改为狮溪镇,楚米乡改为楚米镇。9月,恢复官仓区公所。

1985年5月,撤天门乡,建天门办事处。全县建置9区、1镇(区级)、64乡(包括天门办事处)、5镇、513个村、4429个村民组、11个居委会、49个居民组。

1990年,城关镇撤街道办事处,设街道工作委员会,增加8个居委会。羊磴乡增设1个街道居委会。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6镇、7乡、1个民族乡、513个村、20个居委会、4239个村民组、84个居民小组。

1992年以来,乡镇级建制未作调整,先后进行了村(居)委会建制调整。到2006年底,全县共辖16镇、7乡、1个民族乡、226个村、8个居委会、1816个村民组。

截至2014年7月,遵义市桐梓县辖18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乡、容光乡、小水乡、黄连乡、芭蕉乡、马鬃苗族乡。

2016年4月22日,贵州省政府〔2016〕123号批复同意桐梓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1. 撤销娄山关镇建制,分别设置娄山关街道、海校街道;
  2. 撤销风水乡、容光乡、芭蕉乡建制,分别设置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
  3. 新设置的娄山关街道辖原娄山关镇长征社区、西流水社区、峰岩村、独石村、工农村、娄山村、杉坪村、官渡村、鞍山村、城郊村,街道驻鞍山村;新设置的海校街道辖原娄山关镇海校社区、虎峰社区、武胜社区、太白社区、水井村、小坝村、东山村,街道驻太白社区。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桐梓县下辖2个街道、20个镇、3个乡。[10]

区划详情

2个街道:海校街道、娄山关街道。

20个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镇、容光镇、芭蕉镇。

3个乡:小水乡、黄莲乡、马鬃苗族乡。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桐梓县桐梓县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与重庆市接壤,南接汇川区、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北抵重庆南川区、万盛区。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11]全县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20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桐梓县白马山桐梓县白马山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桐梓县山脉均系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

  • 主要山脉

桐梓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红山2028米)、白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黄莲大山(1871.9米)、黄砂岩(1871.9米)、分水岭(1820.7米)、花坝大山(1814米)、二层岩(1796米)、尧龙山(1795.9米)、大岩顶(1779米)、顶箐(1778米)、大梁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窝盆梁子(1750米)、硫磺顶(1749.3米)、大土湾梁子(1732米)、黄岭岗(1730米)。

水文条件

水韵松坎水韵松坎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1.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混子河(小河)、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2.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3.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气候条件

桐梓县风光桐梓县风光(25)桐梓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溱水半岛溱水半岛桐梓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桐梓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生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矿产资源

截至2014年3月,桐梓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人口

2020年末全县户籍数为218510户,户籍人口751381人,其中:乡村人口463301人,城镇人口288080人。

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44‰,自然增长率3.57‰。[6]

截至2022年末,全县户籍户数215984户,户籍人口744510人,其中:乡村人口475256人,城镇人口269254人。全县常住人口52.81万人,出生率为4.9‰。[1]

民族

桐梓县古代即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互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单一民族。1951年,桐梓县仅有苗、彝、仡佬等3个少数民族362户,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族。

截至2014年6月,桐梓县有苗族、侗族、彝族、满族、壮族、羌族、傣族、白族、瑶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东乡族、布朗族和汉族等18个民族分布。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陈钊
县委副书记 易贤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易贤
副县长 王镇飞、闫永刚、欧阳举、李文卫、汪峰、周国云、向先涛[12]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官忠
副主任 范贵川、杜隆焰、梁正勇、马相海、罗礼万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周德超
副主席 石国震、饶明秋、杨定刚、冯于桥、张元秋、李荣娅

参考信息来源:桐梓县人民政府[9]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陈钊
县委副书记 易贤

综合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易贤
副县长 王镇飞、闫永刚、欧阳举、李文卫、汪峰、周国云、向先涛[12]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王官忠
副主任 范贵川、杜隆焰、梁正勇、马相海、罗礼万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周德超
副主席 石国震、饶明秋、杨定刚、冯于桥、张元秋、李荣娅

第三产业

文化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贵州省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结果的函》,文件指出,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桐梓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13]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桐梓县退出贫困县。[14]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96亿元,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8.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56%,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0.83%,比上年增加4.49个百分点;拉动率为1.71%,比上年增加0.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59%,比上年增加1.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5.71%,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拉动率为5.38%,比上年增加1.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85%,比上年下降2.1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46%,比上年下降29.49个百分点;拉动率为1.1%,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6]

风俗

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3家,比上年增加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3%;重工业比上年增长18.9%。轻、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5.2%和94.8%,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5%,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5%。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行业大类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的增加值占比为1:5:4。新兴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1.1%,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6]

特产

桐梓重庆工业园区桐梓重庆工业园区

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3家,比上年增加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3%;重工业比上年增长18.9%。轻、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5.2%和94.8%,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5%,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5%。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按行业大类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的增加值占比为1:5:4。新兴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1.1%,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2020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24家(二级资质企业8家,三级资质企业16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6]

交通

桐梓县桐梓县

投资领域

2020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下降9.7%;更新改造投资比上年下降4.5%;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9.5%。房地产业投资5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0%,其中住宅投资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7.4%;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9.5%;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7%。

2020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18.4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95%;销售面积54.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

2020年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5.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0.79亿元,比重为54.7%。

商贸和旅游

202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8%。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4.7%、9.0%、-4.8%、-2.6%。

2020年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2亿元,比上年下降24.9%。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内旅行社12家;乡村旅游点34个;乡村旅馆1822家、床位数81368张;宾馆酒店数91家、床位数5623张。全年共接待游客871.1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5.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71.1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5.06%;接待入境游客151人次,比上年下降95.6%。

财政和金融

按含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口径,2020年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4.58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6亿元,比上年下降1.1%。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27亿元,比上年下降2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2%;非税收入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7.4%。

2020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6.05亿元,比上年下降7.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0亿元,比上年下降4.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2%;公共安全支出1.8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教育支出10.49亿元,比上年下降0.6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3%;科学技术支出0.93亿元,比上年下降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卫生健康支出4.77亿元,比上年下降9.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节能环境保护支出1.45亿元,比上年下降27.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5亿元,比上年下降56.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

202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2.13亿元,比重为79.5%;非金融企业存款25.63亿元,比重为12.6%;广义政府存款16.07亿元,比重为7.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住户贷款93.53亿元,比重为45.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12.09亿元,比重为54.5%。[6]

社会

教育科技

行业习俗:农作方面,桐梓县先后流行田鼓歌、打闹歌(薅草歌)。工匠方面,先后有打牙祭、拜师、传授、祭窑、祭刀、喝出甑酒、木匠利市、羊磴船工祭河神、抬班报路歌等习俗。商贾、采伐方面,先后有祭财神、摆刀头酒等习俗。饲养方面,先后有祭祀马王庙、牛王庙,选择吉日买猪相马,以及养猪清圈敬奉陈信老祖等习俗。

家庭习俗:住宅建筑方面,历代民居有岩洞、窝棚、土墙、金包银、木房、砖房、石房、现代楼房。房间用途和家庭陈设方面,有客厅、书房、寝室、堂屋,堂屋设“香火”供奉神灵及祖宗,有火塘、火盆、地火炉、沙罐火炉、回风炉、灶等设施,进入现代社会后,已全面使用现代生活设施。

生活习俗:服饰方面,晚清时期境内农户种麻织布,用土靛染成青蓝二色制衣。随后有自种棉花用手工织土布,根据历史演变,先后有超襟、长衫、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现社会追新逐异,不亚于发达地区。帽子先后有瓜皮帽、博士帽、鸭舌帽、遮阳帽、线帽、平顶栽绒帽、长寿帽,部分地区流行包帕子。先后有草鞋、布鞋、钉鞋、皮鞋、解放鞋、球鞋、胶靴、塑料鞋等。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一日两餐、三餐为主。风味饮食有米豆酸菜、全锅汤羊肉、菜豆花、油茶、烧饼、汤圆、荞面条、锅贴饺、搭挞面、阴包谷米、方竹笋、白豆、和菜等。行旅运输方面,肩挑背驮、马驮、鸡公车、板板车、滑竿、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等。照明方面,解放前多用桐油,解放后用煤油,现主要用电。

文卫体育

  1. 农产品方面有团芸豆(小白豆)、大芸豆(大白豆)、风干玉米仁(阴苞谷)、魔芋干等;
  2. 林产品方面有方竹笋、油桐、乌桕、生漆、棕片、五倍子等;
  3. 牧产品方面有桐梓白山羊、桐梓麻羊、桐梓芭蕉猪、腊肉(弯刀肉)、松花皮蛋、牛肉干等;
  4. 中药材方面有杜仲、天麻、云木香、蕨菜等。

邮电通信

桐梓东站桐梓东站截至2013年末,桐梓境内高速公路74公里,国道98公里,省道51公里(303省道28公里,习新公路23公里)。全县纳入管养的农村公路共411条,其中:县道4条193.224公里,乡道19条256.346公里,村道388条2027.769公里(其中桐容二级公路55.763公里),农村公路管养总里程2477.339公里。全县农村客运班线57条,县级客运站1个、乡镇客运站15个,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75辆计4415座。

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桐梓县境。

渝黔高速铁路在境内设有桐梓东站和桐梓北站,桐梓前往贵阳、重庆只需一个小时。

桐梓县另有14个火车站:桐梓东站(高铁站)、桐梓站、桐梓北站(高铁站)、蒙渡站、三元坝站、凉风垭站、新场站、红花园站、松坎站、木竹河站、九龙塘站、元田坝站、大河坝站、太白站。

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比上年下降8.7%。[6]

民生保障

环境保护

桐梓县第一中学桐梓县第一中学

2020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98所,其中:普通中学41所,职业中学(职高)1所,小学128所,幼儿园227所,特殊学校1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2.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5%。

2020年末拥有各类市场主体53137户,其中:企业6553户,个体经营户4596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16户。专利申请2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件;授权专利14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5件。[6]

安全生产

桐梓县桐梓县2020年全县有文化事业机构1个,影剧院2个,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娱乐场所4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2个。县城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2.5万册。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个,其中国家级1个。文物藏品总数53件。现有无线电视发射基站1个,广电宽带基站125个。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98.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正常使用数字电视用户(含农村无线覆盖用户)49892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6场(次)。

2020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09个,其中:县级3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24个,民营医院13个,其他公立医疗机构39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门诊部6个,个体诊所64个。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人员4037人,比上年增长4.7%。卫生技术人员2823人,比上年下降17.2%,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1150人,增长5.4%;注册护士1150人,比上年下降27.9%。卫生机构床位数2175张,比上年下降4.6%,其中:医院床位数1851张,增长42.5%;卫生院床位数324张,比上年下降66.9%。

2020年市民健身中心年接待锻炼市民达14.5万人次。各种体育场地1749个,其中:公共体育场21个,篮球场540个,田径场4个,羽毛球场143个,乒乓球场758个,其他场地221个,健身路径工程62处。[6]

旅游

2020年末全县拥有电话用户56.9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5.1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14万户。实现邮政寄递业务510.59万件,快递业务58.98万件。[6]

著名人物

劳动就业总体稳定,2020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13人,增长4.56%。城镇登记失业率3.76%。

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38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1元,比上年增长8.7%。

2020年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21个,已脱贫17261户60534人。贫困发生率为0。

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8076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9148人,其中: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557人,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91人。失业保险人数参保人数2303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9762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161人,参合率达98.14%。各类优抚对象4188人。全年医疗救助人数10682人。城镇居民9096人和农村居民2738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县拥有敬老院24家,床位数2515张。[6]

荣誉

2020年县城区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0%。全县4个监测河段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的1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3个。城镇污水处理率87.6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24%。[6]

词条图册

2020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13人。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7631项。依法打击惩处非法和违规违章行为72起。[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