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疃

周疃

中文名 周疃
人口数量 320人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姓建村,因居民均为北野夼村于姓地主的佃户,故命村名于家庄。清乾隆初年,西鲁家夼村周姓迁来居住。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郭城公社于家庄重名,遂改名为周疃。

周疃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7°06′。东与西季家庄为邻,西与李新庄接壤,南连蒿夼村,北毗岚店村。坐落于烟青一级公路、蓝烟铁路北边。隶属徐家店镇。

大事记

1941年3月18日夜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蓝烟铁路在村前通车。

1975年将村边河道改至村南100米处。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烟青一级公路在村前通过。[1]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1年,有耕地13.7公顷,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50公斤,总产13.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397公斤,总产11.9万公斤。 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栽植苹果。90年代后,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发展起西瓜、蔬菜生产。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82.6万元,其中农业36.5万元,畜牧养殖业18万元,其它28.1万元。

第二产业20世纪90年代,发展了石材加工业。2000年,石材加工从业人员有30多人,占青壮年劳动力的1/4。另有数十人在镇办企业做工。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10.9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商店2处,摩托车修理店1处,另有数人在外从事服务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0人,总收入176万元,其中运输业23万元,商饮业140万元,服务业13万元。[1]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由于村较小,一直没有学校,学生读书需到岚店村。自建国到2002年,有9人考入各类大中专学校。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有数人获得助理农艺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受尽地主压迫,生活非常困难。解放后,村民生活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粮食近500公斤,生活实现温饱。2002年,有彩电94台、电冰箱12台、洗衣机2台、手机20部、拖拉机15辆、汽车3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全为草房。1975年,把紧靠村庄的河道改在村南100米处。1978年以后,村民新建住房全是砖瓦房。1984年以后又整修街道,村庄规划日趋合理。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社会福利1982年,村集体投资用上电网供电。1986年,村投资修建了自来水。[1]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周福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9月,成立党支部,周福庆任党支部书记。之后,周义文、周禄文、周焕文、周波文、周春文相继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立村公所,周长庆任首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周长庆、周祥庆、周禄文、周丰文、周春文、周建文、周习文。[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