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黄杨(3)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
蒴果近球形,长6-8(-10)毫米,宿存花柱长2-3毫米。花期3月,果期5-6月。[1]
黄杨喜肥饶松散的壤土,微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在石灰质泥土中亦能生长。盆栽可用熟化的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量的砻糠灰。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耐修剪,易成型。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瓜子黄杨(3)
产江苏、甘肃、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各省区,有部分属于栽培.
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沈阳、葫芦岛、大连、丹东、鞍山、辽阳、锦州、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太原、临汾、长治、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承德、济南、德州、延安、宝鸡、天水)。
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济宁、泰安、淄博、潍坊、枣庄、临沂、莱芜、东营、新泰、滕州、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西安、咸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北、蚌埠、韩城、铜川)。
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主要城市:南京、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无锡、苏州、合肥、芜湖、安庆、淮南、襄樊、十堰)。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武汉、沙市、黄石、宜昌、南昌、景德镇、九江、吉安、井冈山、赣州、上海、长沙、株洲、岳阳、怀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阳、邵阳、桂林、温州、金华、宁波、重庆、成都、都江堰、绵阳、内江、乐山、自贡、攀枝花、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昆明、大理)。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东莞、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播种
9月初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作播种地,施入底肥(有机肥)并混入多菌灵等杀虫、杀菌剂,深翻整平后作播种床。播种量为每平方米50-60克,将种子与适量沙子混合后,均匀撒在苗床上,上覆细土1-1.5毫米,盖上一层草帘子保湿。播后种子当年只长胚根不发芽,为防冻害,在11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在草帘子上盖土5-8厘米。平年3月中下旬,将草帘子及覆土除去,在苗床上搭塑料拱棚,温度控制在25-30℃。20蚕左右胚芽长出土面,此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并适当浇水,4月下旬左右气温稳定时,拆掉塑料拱棚。苗期应拔草松土,及时灌水,多次喷施2%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瓜子黄扬的播种,一般是在春季进行.可用条播或苗床播两种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播种方法.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稀释50倍液后,浸种1小时,稍凉即可播种。
扦插
苗床:扦插苗床应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块。清除草根、石块后,整成1-1.2米左右的高畦,用10%吡虫啉1000倍加5%代森锰锌1500倍浇施,清除地下害虫与有害病菌。苗床整平后,用铁锹拍平,浇上10%腐熟稀人粪尿,再住床面亡铺一层过筛的焦泥灰或黄泥土,厚度约5厘米即可。
插穗:黄杨用扦插繁殖可随时进行,但以夏季采用当年生长的嫩枝条作插穗成活率高。插条选取当年生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的优良枝条。插条采集后,剪截插穗宜在阴凉背风处进行,用的刀剪要锋利。在截剪时,对节间已长出小枝的枝条,沿节上下各0.5厘米处截断,再按小枝的着生位置把茎节剖成两半,分两枝扦插,对未长出小枝的枝条必须留2节,上端在芽的上方1厘米处截成平切面,下端在离芽0.5厘米处截成马耳形或平切。
扦插:扦插宜浅不宜深,小枝分株扦插平截面向下,深度以母株入土1厘米为宜;大枝扦插的深度为下一茎节插入上中1厘米,插穗与地而成45度左右倾斜,浅插斜插有利于插条提前生根成活。扦插后要把插穗周围的土壤压实并随即浇一次透水,使插穗下部与土壤贴实。扦插的行距一般为12-15厘米,株距6-8厘米。扦插时,插穗上的叶片不宜留得过多,也不宜全部剪除,下部叫叶片可全部连叶柄剪去,上部留2片叶,再根据叶片的大小,每个叶片冉剪上1/2至2/3,减小水分与养分的过多消耗。
管理:黄杨扦插后,要求搭棚遮荫,以减少蒸腾量和阳光直射苗床。早春或晚秋扦插时,还应加盖薄膜,以防冬害。扦插后还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以苗床表面土壤不显白为宜。扦插苗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进行叶面喷施。除草工作要十分细致,不要碰撞插穗。
移植:约一个月可发根,2个月左右移植入圃地培育。第一年夏秋季需适当遮荫,第二年以后,可一般管理。生长盛期,每月施氮肥水1--2次,秋后停止施肥。培育2-3年生苗,可用小盆栽植;4-5年生苗,方用于花坛镶边或地植。
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又称作粉霉病。常感染大叶黄杨的叶、颈、等部位,该病发生时,危害处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粉末,病情严重时大叶黄杨叶片枯萎。该病常发生在闷热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
防治方法:喷洒密度为1.0035(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
白绢病
大叶黄杨白绢病发病时基部接近土壤处变褐色腐烂,菌丝体白色绢丝状、初白色后变黄至褐色如油菜籽状、此病多发生于土壤潮湿,多雨高温盛夏季节。
防治方法:盆土使用前应消毒,同事注意环境通风,避免栽培过密,修去病枝。发病前应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叶斑病
大叶黄杨叶斑病也叫做黑斑病褐斑病。其症状为叶片中间出现黑斑点。然后叶黄脱落。该病多因为环境没惹不通风和潮湿所起。
防治方法:注意改善环境条件,发病初期可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喷洒1%波尔多液4-5词,每隔7天喷洒一次。
霜冻
早春或晚秋,在幼苗尚未木质化时,组织幼嫩,含水较多,因气温短时间降低到0℃以下时,苗木幼嫩部分细胞受冻脱水而受到危害。在栽培技术措施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栽种地时,幼苗不宜栽在寒流容易汇集的林间、狭谷和低洼地段;适期栽种幼苗,露地栽种幼苗不宜在入秋后过晚的时节进行;在苗木生长后期,停止施放氮肥,少灌水或不灌水,以便控制徒长,促进苗木木质化。根据天气预报,通过熏烟措施,点燃半干不湿的柴草使烟雾弥漫地面,防止霜冻。一般情况下,黄杨幼苗的抗霜冻力极强,生产中只要稍加注意即可。[3]
越冬防护,黄杨抗寒力强,成株大树在-23. 9℃的低温下还能保持绿色不落叶。但对于生产单位,在其幼苗期适当的冬季防护工作是有必要的,做好冬季防护可以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为来年开春时苗木的迅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严寒,空气干燥,如果对幼苗不加保护,黄杨自身的抗寒性虽强,植株不会死亡,但其在秋季生长的“秋梢”由于木质化程度不高,会出现梢条,影响苗木生长高度;且来年春季苗木恢复生长较缓慢,不利于快速生产出高质量的成苗。入冬后土地封冻之前,给苗木灌足冻水后,开始进行支架薄膜覆盖法防护。在苗木行的两头和中间每隔5-6米打一木桩,木桩高度高于苗高20cm左右即可,在木桩上牵拉一根铁丝或其它较结实的绳线。用塑料薄膜给每行幼苗搭起一座小“帐篷”,塑料薄膜两侧和两端均用土埋实,不透风。直至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稳定时。支架塑料薄膜覆盖法具有推迟土壤结冻期,提前解冻期,处长生长期的作用。同时因小棚内无风,湿度大,幼苗不会出现生理干旱。来年打开塑料薄膜后幼苗能迅速生长。用此法对苗木冬季防护后,苗木生长量比不做防护的要大一倍之多。
瓜子黄杨叶枯病
瓜子黄杨(3)1. 症状
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菌有三种:属于半知菌亚门的Alternaria alternata;属于子囊菌亚门的Glomerella cingulata;其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ym sp;属于半知菌亚门的Pestalotia ginkgo病原菌以菌丝体与孢子在病落叶等处越冬。次年,条件适宜,6月初苗木即开始发病,大树于7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到10月发病较缓慢。
瓜子黄样的叶枯病,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锌600倍液,视病情,隔15~20天,喷2~3次。
黄杨绢野螟
近几年随着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中国西部产的毛果黄杨(B. hebecarpa),西南部产的皱叶黄杨(B. rugulosa),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日本黄杨(B. japonicaMull.-Arg. )——小叶黄杨日本变种(B. microphyllaSieb. et Zucc.* var. japonica Rehd. et Wils.)(此种小枝及叶均无毛)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无毛,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日本黄杨(B. 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
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 B. sempervirens L. 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中国有栽培。[1]
越橘叶黄杨(变种)越橘叶黄杨
Buxus sinicavar.vacciniifoliaM. Cheng
此变种和原变种区别处,在于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1(-12)毫米,宽8-10毫米,先端圆,常有小凹口,基部圆,稀急尖,边缘向下强卷曲,叶面表皮极厚,光亮,无侧脉(稀稍有侧脉),干后有皱纹,蒴果卵状球形,长7-8毫米,初期被有短柔毛,后变无毛。
产中国广东(乳源县)、湖南(宜章县)、江西(庐山五老峰);生向阳处岩石上或灌丛中,海拔1000-1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乳源石韭岭。[1]
小叶黄杨(变种)小叶黄杨
Buxus sinicavar.parvifoliaM. Cheng
此变种和越橘叶黄杨异处,为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无毛(湖北兴山产的,小枝被较长毛,叶往往呈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上面极光亮,其余和上所述相同)。
产中国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模式标本采自黄山。[1]
矮生黄杨(变种)矮生黄杨
Buxus sinicavar.pumilaM. Cheng, 植物分类学报 17(3): 98-99. 1979.
此变种和越橘叶黄杨不同处,为叶极小,长5-7(-9)毫米,宽3.5-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
产中国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巴东牛洞湾附近。
此变种亦可能为小叶黄杨的高山型。[1]
中间黄杨(变种)中间黄杨
Buxus sinicavar.intermedia(Kanehira) M. Cheng
异于原变种处,为不育雌蕊高度和萼片长度为3: 2。
产中国台湾省。
尖叶黄杨(亚种)亦称长叶黄杨尖叶黄杨
Buxus sinicassp.aemulans(Rehd. et Wils.) M. Cheng, stat. nov.
此亚种常见的为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3.5厘米,宽1-1.3厘米,两端均渐尖,顶尖锐或稍钝,中脉两面均凸出,叶面侧脉多而明显,叶背平滑或干后稍有皱纹。花序及花同原亚种。蒴果一般长了毫米,宿存花柱长3毫米。
产中国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生溪边岩上或灌丛中,海拔600-20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
瓜子黄杨(3)黄杨绢野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近几年在我市发生及危害不断加重,全国也有多地报道其暴发。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如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市容,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