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

所罗门之歌

中文名 所罗门之歌
丛书 新经典文库:托妮·莫里森
外文名 SongOfSolomon
开本 32
页数 380
出版时间 2013-6
装帧 精装
类别 外国文学
目录导航

概要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歌中之歌,在《旧约——传道书》之后,通译为《雅歌》,相传为所罗门所作。内容主要为歌颂纯真的爱情的寓言,但解释颇为纷杂。

图书信息

   书 名: 所罗门之歌
  作 者:(美)托妮·莫里森,胡允桓 译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1-1
  ISBN: 9787544244565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作品以“黑人会飞”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的核心,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新老两代的冲突,与母亲、姐姐之间男尊女卑的冲突,以及在南行中发生的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等,从而提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贫乏乃至堕落。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精彩的故事与严肃的主题溶于一炉,因此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托妮·莫瑞森,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钢域洛里恩,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伍尔芙的小说,并以此获硕士学位。此后,她在得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任教。1966年,她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曾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撰写过三十篇高质量的书评,1987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瑞森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 莫瑞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像力丰富。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瑞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瑞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瑞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分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编辑推荐

《所罗门之歌(2013年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喜爱的书,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曾获美国书评家协会奖,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双双评为“年度图书”,也是美国中学必读书,并入选《新闻周刊》“史上最好的100本书”。
《所罗门之歌》笔触酣畅灵动、想象魔幻神秘、架构广阔宏大、情节跌宕起伏,将以“奶娃”为主人公一家三代的代际冲突、文明失落书写得淋漓尽致,将一曲“出走—回归”的悲壮之旅书写得荡气回肠……

媒体推荐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丰富而完整的小说,像爱情一样令人亢奋、刻骨铭心。没有几个美国人知道或能说出比它更多的东西,这是一部以罕见的毫不矫饰的力量向人类讲述智慧的杰作。
——《纽约时报》
《所罗门之歌》是与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世界交相辉映的杰作。
——《读卖新闻》

序言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鄙视艺术家们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创作灵感——某些向他们诉说,并且能够唤起一种想象的。声音”,除此之外,他们无法命名其源泉。而我一度将灵感看成某种臆造,为的是保护创造者的洞察力,避开类似。你这些想法来自何处?”的问题,要不就是为了躲避介于自传和虚构之间的模糊区域。我认为创作的“神秘感”是艺术家们为自己打造的一个保护盾,目的是避免明确地表述、分析,甚至是了解他们创作过程的种种细节——因为担心这种神秘感会逐渐消失。
写作《所罗门之歌》摧毁了这一切。在我父亲去世之前,对于计划要写的东西我一直找不到切人点。父亲去世后,在无以排遣的悲痛中,我们兄妹之间没有丝毫争吵、愧疚或对错过机会的惋惜,也没有因为这件或那件纪念品而大打出手。四个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坚信自己是父亲的最爱。他曾为这个孩子做出了巨大牺牲,不惜丢掉房子和工作t每逢暑假,他不知厌倦地带另一个去看棒球比赛,两人躺在草地上,一边听一台便携式收音机,一边谈论、评判着场上队员。和他最大的孩子在一起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喜欢她做的饭菜胜过其他所有人的,包括他的妻子。他把我写给他的一封信在上衣口袋里揣了好多好多年,还曾冒着漫天的暴风雪开车来帮我。最重要的是,跟我们每个人谈话时,他会随时转换言语,以适应我们各自不同的理解力。他对我评价甚高,把我看作一个有趣、有能力、机智、生气勃勃的人。我并不这样看自己,对他持有这种看法感到疑惑不解。然而在他去世时,我所哀悼的正是这个女孩——这个活在他心里的女孩——的逝去。我为他心目中那个我的消逝而痛苦不堪,甚至甚于我对他的哀悼。我觉得正是因为我感到与他比与我自己还亲近,在他去世后,我才特意搜寻出他的建议来写这部一直在躲避我的小说。“你所认识的男人们究竟是什么样的?”
他给出了回答。
无论被称作什么吧——灵感、想象力、“指路的幽暗手指”、“光明天使”——这种东西是存在的,而且从那以后,我便相信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所罗门之歌》向我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在想象中处理对我而言从女性场所到男性场所的根本转变。走出家门,使一直以来作为我工作地点的景观户外化。旅行。飞翔。在这样一种公开、典型的男性叙述视角下,我觉得直接按照时间顺序写作会更合适,而不是延续我在之前的小说中所采用的打乱时序的方法。所以,这是一次旅行,一次穿越地球、到达其表面,跳进水里,最终进入空气的旅行.完成了飞翔,获得了胜利。一切都很像冒险故事,透着老派的英雄主义,但还包含其他的意义。小说以保险公司代理人自杀性的一跳开始,以主人公朝危险勇敢一跃结束,意在封存书名中的所罗门所进行的神秘而有争议的跳跃和飞翔。 我在别的文章中曾用较长的篇幅写过某些遣词造句的细节,也说明了我希望达到的效果。这里我举出一例。
“北卡罗莱纳州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承诺于三点钟从慈善医院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
这个声明式的句子的创作意图是为了嘲笑一种新闻体。稍加变换,它就可以成为小镇报纸上一则新闻的开头。其中透着一种趣味性最小的每日事件一样的口气,但是我想使当中包含重要的标志和关键的信息。这家保险公司的名字取自一家著名的为黑人所有的公司的名字,全名中包含“人寿”和“互惠”两个词。这个句子以“北卡罗莱纳州”开头,以“苏必利尔湖”结束——地理坐标暗示着一段由南向北的旅程——对于黑人移民和相关文学,这是一个普遍的方向,但是在本书中却被颠倒了过来,因为主人公必须前往南方以获得成熟。另外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是“飞翔”和“慈悲”。这两个词均处于叙述的中心:飞翔,象征逃避或面对。慈悲,则象征着这本小说中的民众未言明的愿望。有人施与慈悲。有人鄙视慈悲,有人使慈悲成为自己在外孙女的葬礼上即席布道的唯一哭喊。慈悲触动、改变,并在小说末尾回到了吉他身上,使他将其作为自己送给昔日朋友的最后一件礼物。慈悲是外祖母希望人们施与哈格尔的东西;是父辈麦肯‘戴德得不到也不去寻找的东西。是他的妻子学着向他要求的东西,也是城镇居民从不奢望从白人世界获得的东西,正如医院的名字从。慈善”倒转为“非慈善”所暗示的那样。但是和所有的句子一样,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它的动词:“承诺”:这位保险公司代理人不是在声明、宣布或预告自己的行为;他在承诺,就像在执行他本人和他人之间订立的一份合同。他希望自己朝避难所(加拿大,自由,抑或受到欢迎的死亡)或朝故土飞去的行为,如书名中人物的飞翔一样,被理解为一种寻求改变的根本性举动,一种可替换的方式,一种对现有生活的终止。他希望自己的行为被当成一个对他的人民的由衷承诺,而非一种简单的绝望之举,对无果的、经不起考验的人生的终结。而在人们对他这一决定的回应中,隐藏着一种柔软,某种痛悔和愈来愈强烈的尊重(“从没有人想到他会有这么一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意识:他的自杀将他们团结起来,而非否认了他们。他留下的这则通告在请求原谅。通告被钉在他的门上,作为一种对任何过路人的谦卑邀请。
在小说提到的飞行当中,所罗门的飞翔最为神奇、最具戏剧性,而且对奶娃而言,也是最令人满意的。和大部分充满神话色彩的飞翔不同——那些飞翔即使不是试图暗示成功,也清晰地暗示着胜利——所罗门的逃跑、保险代理人的纵身一跳、奶娃的一跃,都是模棱两可、令人不安的。所罗门在逃脱奴隶命运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的家人;保险代理人留下一条信息,说他的自杀是一种爱的举动,但是他的这个决定也透着内疚和绝望。奶娃相信他在冒着生命危险为派拉特报仇,但他也知道他的敌人已经放下了武器。被抛下的女人用不同的眼光审视这些飞翔,这些曾经的英雄行为。无论是引语还是那首《所罗门之歌》都明白地大声喊叫出这个不同的理解。为了颂扬一个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家庭和家庭责任的女人,奶娃揭开了谜底:即便从未离开地面,她也可以飞翔。我父亲笑了。

名人推荐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
——美国总统奥巴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