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人

外文名 TheCaretaker
创作年代 1959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第一部给品特带来巨大国际声誉的剧作。这部剧作的创作动机来源于品特与一对住在一起的兄弟的偶然结识,这两兄弟中的一位把一个老流浪汉带回家作短暂居住。那时候品特自己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因此与这位老流浪汉结识后马上获得了共鸣,产生了创作这部剧作的愿望。从艺术承钵的角度来看,《看房人》在风格和主题方面很明显受到了贝克特’1955年的经典剧作《等待戈多》的影响。剧中角色不多,只有三个人物贯穿始终:两兄弟阿斯顿和密克以及老流浪汉戴维斯。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阿斯顿偶然在公共场所发现了被人殴打的戴维斯,及时出手援助,并把这位无家可归的老流浪汉领回自己居所暂住。阿斯顿的兄长密克稍带虐待狂的气质,与阿斯顿的关系也若即若离,令人捉摸不定。他对戴维斯突然闯入他们兄弟俩平静的生活显然感到不满,甚至用言行威胁、挑逗同样行为神秘、言语变幻不定、似乎深藏企图的戴维斯。然而最终戴维斯还是获准在两兄弟家中继续居住,并担当看门人的任务,但他随后自私和自作主张的举动惹火了阿斯顿并遭到驱逐,老流浪汉进而转向密克求助但未获成功。剧作最后在戴维斯向阿斯顿反复诉求希望能够留下的场景中结束。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对三人之间继续轮回角力的想象空间。品特通过这个故事冷峻而细致地探讨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家庭关系、权力控制和反控制角力等一系列深刻的戏剧主题。此外剧作还触及了精神异化、人民贫困等现实问题。品特延续了他在以往创作中交互使用悲剧和喜剧元素,使两者互为相融,奇趣叠生的艺术特色,使观众看完戏剧后产生悲喜莫名的复杂心理感受,留下不尽的想象余地。剧本的复杂深邃,剧作家对人物语言的娴熟驾驭,以及对戏剧主题的深刻挖掘和对观众观剧心理的强力冲击度,使得《看房人》1960年第一次在伦敦上演就赢得了批评家和观众的一致叫好。此后该剧在不同国家的上演使其毫无愧色地跻身于欧美现代戏剧经典之列。

作者简介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一),被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当代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品特生于英国伦敦东区,是一个犹太裁缝师的独生子,曾短期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因戏剧见解和学院中的师生不同而退学。年轻时他出版过诗歌,还加入过剧团到爱尔兰及英国各地巡回演出,1957年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品特戏剧题材多样化,写作技巧富有创意,而且语言和“静默”的运用耐人寻味,使他成为当代世界戏剧大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