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

中文名 奥勃洛摩夫
语言 简体中文
出版时间 1859年
装帧 平装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伊利亚·伊里奇·奥勃洛摩夫是个出身贵族的十等文官,善良、单纯、温顺。为了过安静逍遥的日子,他辞去公职,息交绝游,过着离群索居、足不出户的生活。他整天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因此三十二三岁就已经胖得和年龄不相称了。好友希托尔兹不希望奥勃洛摩夫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拉着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并给他介绍了美丽纯洁的奥尔加小姐。不久奥勃洛摩夫与奥尔加坠入爱河。奥尔加尽力促使奥勃洛摩夫从懒散的生活中觉醒过来,然而最终没有成功,两人也因此分道扬镳。之后奥勃洛摩夫整整病了一年,而房东太太、寡妇普西尼钦娜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最终使奥勃洛摩夫娶了她。奥尔加也与精明能干的希托尔兹结了婚。奥勃洛摩夫就这样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长年静卧不动,最后因太胖中风而死。[4]

创作背景

冈察洛夫的童年在富裕的庄园里度过,他所见过的贵族地主的寄生生活为他后来创作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提供了丰富的素材。[5]

1849年,冈察洛夫着手创作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其中个别章节发表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领导的《现代人》杂志上。1859年,创作延续十年之久的《奥勃洛摩夫》脱稿,在《祖国纪事》上连载。[6]

作者介绍

伊万·山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作家,生于辛比尔斯克市一个富裕粮商之家。冈察洛夫在学生时代已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他的早期中篇小说《癞》、《因祸得福》和特写《伊凡·萨维奇·波德查勃林》等,带有自然派特色。1846年与别林斯基相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其主要代表作为3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和《悬崖》。[7]

主要人物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俄国地主。他为人正直、善良,温柔得像一只鸽子。可是,慵懒懈怠,耽于幻想,无所作为和因循守旧成了他的致命弱点,使他变为一个活死人。奥勃洛摩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即将崩溃的时期,他在遥远的外省乡间一个称为“奥勃洛摩夫卡”的贵族庄园里降生,他的父母是拥有三百多农奴的典型庄园贵族。他们愚昧落后,因循守旧,除了自己的饮食和健康,从不关心任何事情。在这种环境里,奥勃洛摩夫作为一个地主少爷,从小就娇生惯养,自己不做任何事情,从他懂事那天起,父母灌输给他的思想就是:他是少爷,自己做事情是可耻的。[8]

奥尔加

女主人公,俄罗斯文学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奥尔迎朴实无华,热情活泼,有颗水远向上的心。她外表漂亮,内心世界也很丰富,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严肃而认真的。她的两次恋爱过程,充分展示了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她与奥勃洛摩夫的恋爱,经历了由同情到相爱的过程。她爱奥勃洛摩夫是由于他天性善良,富有诗意的气质。奥尔加企图用爱情的温吸,挽救奥勃洛摩夫,使他的精神复苏。为了把奥勃洛摩夫从懒惰的习性中解救出来,她热情地帮助他,督促他,甚至不顾一切世俗偏见,主动到奥勃洛摩夫家。她爱得真挚而又深沉。[8]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奥勃洛摩夫是个年轻地主,他固然有善良、温和的一面,也受过教育,但是农奴制度使他在彼得堡醉生梦死的寄生生活中变成一条懒虫,一个废物。他留恋行将崩溃的旧制度,对新的变化麻木不仁,他也想到“改革”,却徒有美丽的幻想,实际上却什么事也不干,害怕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来破坏他的安宁。甚至连爱情和友谊也难以焕发起他的精神,帮他从浑浑疆噩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作品表达了当时社会上强烈的反农奴制情绪和要求变革的愿望,生动地揭露了农奴制度对一代人心灵的戕害,控诉了它对社会发展的阻挠。[9]

《奥勃洛摩夫》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就在于,他向俄罗斯广大民众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要推动历史前进,要消灭农奴制,就必须扫除那些附生于农奴制度之上且死抱住农奴制不放的千千万万个“奥勃洛摩夫”们,就必须根除“奥勃洛摩夫”们滋生的土壤——俄国封建农奴制度。[10]

艺术特色

《奥勃洛摩夫》可以说是一部不注意的作品。没有什么外部的事件,没有什么蔓生的插曲。作家着重刻划的是人物性格和心理作品详尽地描写了主人公从童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立体地塑造了奥勃洛摩夫性格,奥勃洛摩夫性格的主要特征是惰性。他天天穿着睡衣,把一生大好时光消磨在卧室之中,甚至在梦中还梦见睡觉。就是希托尔兹的友谊,奥尔加的爱情,也不能将他惊醒,不能使他振作,平淡、寂静的普西尼钦娜家是奥勃洛摩夫吃和睡的理想环境,因此他和这位女房东结合了而同奥尔加分了手。小说深刻地描写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对宗法制庄园奥勃洛摩夫的描写,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对女房东普西尼钦娜家的描写,则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归宿。在环境描写中,作家选取了富有特征的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慵懒,如宽松的睡衣,肥大的拖鞋,软绵绵的沙发,大大小小的食具,各式各样的茶炊,俄国作家皮沙烈夫把冈察洛夫的细节描写,称作布鲁塞尔的花边,以用来装璜人物的性格。[11]

作品影响

小说体现了冈察洛夫独特的创作风格:故事简单明了,叙述从容自然,环境气氛的描写细腻真切,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逼真、立体。因此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说:“纵然到了只剩下一个俄罗斯人的时候,他都会记得奥勃洛摩夫的。”奥勃洛摩夫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之一,“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概念后来成为指称淡漠、萎靡、懒惰、缺乏生活能力和麻木不仁的代名词。[4]

作品评价

  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揭示了主人公赖以生存的俄国社会现实的特质----40和50年代农奴制改革以前整个国家充斥着愚昧、落后,停滞守旧和缺乏生机。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大多精神贫乏,无所事事,整天沉溺于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作品将主人公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置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上,以此说明其性格完型后的诸多特征具有的历史内涵。奥勃洛莫夫最典型的性格特征是行动的惰性----它是空间的局限性和时间的静止性为特征的。在小说中,这一空间被夸张为咫尺之长的沙发床,而时间则更多表现为对阶级性观念的“坚守”。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形成源自社会期待的影响和模塑,在某种程度上则是贵族式“教育果实”。童年的奥勃洛莫夫不乏一般孩童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社会对“未来贵族”的期待,使得他享受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用心复无所事事。

  在此,“另一个样子的生活”被合法地否定了,而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另一种可能也被合法地抹杀了。从此,奥勃洛莫夫便在生活认知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都出现了“空白”和“缺省”。

  奥勃洛莫夫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典型人物,其全部性格包含有复杂、矛盾的两重性格特征:一方面,由于奥勃洛莫夫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排斥,包括与体力劳动、日常社交和公职业务等脱离,他的生活自然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甚至是等级观念的侵淫,因此在他身上仍保留有纯真的情感,善良的品格,以至于对于“光荣和梦想”的激情。而另一方面,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奥勃洛莫夫由于脱离社会生活而致的社会认知行为能力的“空白”个“缺省”则标志着一代青年“知识精英”的毁灭。

  奥勃洛莫夫的“行动惰性”拒绝爱情、婚姻带来的“动乱”。他的“行动惰性”及其深层心理,使得他在面临来自奥利卡的炽热恋情时,也无法改变自身、走出决定性的一步----告别沙发床,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至此,奥勃洛莫夫通过拒绝爱情、婚姻的方式再一次拒绝进入生活,从而完成了其性格的最后建构。若果说奥勃洛莫夫的“多余人”前辈们还有其“行动”(包括行为和话语两个层面)的话,那么奥勃洛莫夫这一“多余人”形象则宣告了“行动”的终结,也宣布了“多余人”的消亡。几代“多余人”形象作为社会另类声音在奥勃洛莫夫这里归于静默,也直接导致了这一社会“合法性”的存在,此即这以社会的双重危机之所在。从这个角度看《奥勃洛莫夫》基于审美价值的认识意识则是独特的。

  希托尔兹作为奥勃洛莫夫的对立形象而出现。这一新兴资产者信奉“生活即劳动”,他将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行动”。也正是借助他的“行动”,奥勃洛莫夫的惰性获得了可持续性----这是现实生活逻辑的驳论。这种驳论还在于奥勃洛莫夫的生活蕴涵有某种“诗意”,而希托尔兹则代表“行动”及其速率。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现实基础,希托尔兹这一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作为作家观念的传声筒而存在。

  在《奥勃洛莫夫》中,女性形象奥利卡则并非作为奥勃洛莫夫的对立性形象存在,她的存在与其说是文本对结构特性的需要,不如说是对俄国社会资本化初期女性独立性地位和道路的探索。在小说中,奥利卡首先是作为“拯救者”出现的,她对奥勃洛莫夫正面的发现、冲破世俗阻力对爱情的选择,这本身则凸现出她在认识和情感方面的独立和自觉。在此以后,奥利卡有主动放弃了这场“爱情”游戏,则同样表现出她对奥勃洛莫夫劣根的鼓励判断。须指出,奥利卡的道路探求并未终止于与希托尔兹的结合,以为她“感到有些混乱而模糊的问题”,那么,“往哪里去?”。

  在《奥勃洛莫夫》的艺术风格方面,“典型化”手法是《奥勃洛莫夫》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奥勃洛莫夫封闭和停滞的外省庄园生活及其生活方式既是奥勃洛莫夫性格形成的起点。在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奥勃洛莫夫的梦》中,作家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场景转换等一系列手段展现了主人公性格成长、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而最终完成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于此同时,这一典型人物的成长史无疑从反面揭示出造成其“典型性”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基础、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的诸多“典型性”危机,从而获得了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小说,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为文学史提供了“多余人”的终结形象,而体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奥勃洛莫夫性格”则成为跨时代的社会心理指称----消极、惰性、冷漠、颓废和不思进取。由此可见,《奥勃洛莫夫》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不仅自爱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而且在精神史上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综上所述,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标志着19世纪中期俄国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他对长篇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和深化,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