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牛至

甘牛至

同义学名 MajoranahortensisMoench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拉丁学名 OriganummajoranaL.
唇形目
中文学名 甘牛至
牛至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甘牛至甘牛至多年生草本。高约35-65厘米,茎直立,棱形或四方形,草绿色。浅根系,主、侧根不明显。叶对生,具叶柄,倒卵形至阔椭圆形,长0.6-2.5厘米,先端宽钝形,全缘有光泽,被毛。花序圆锥状,小穗长圆形,3-5成一簇;苞片被白色毛;花萼倾斜;花冠白色至粉红色或紫色,长约4毫米,小坚果卵球状,光滑;种子长,椭圆形,光滑,黑褐色。[5]

产地生境

甘牛至甘牛至原生地为地中海沿岸和北美等地区,主要分布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大陆的温和地区;中国广东、广西、上海等地有栽培。喜冷凉气候,但耐寒力较差。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以中性至碱性土壤为佳。[5]

繁殖方法

甘牛至甘牛至宜选疏松肥沃,避风向阳,地势较低又不积水的地块种植。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在短期内繁殖大量的苗木,生产上多被采用繁殖用的种子于秋、冬季节采集,春季播种。扦插繁殖是剪取当年生长发育充实健壮的枝条做插条,插条长约8-10厘米,粗0.2-0.3厘米并带有2-3个节的枝条。不论扦插还是实生苗都必须细心的抚育管理,注意喷水保湿,适当施肥,避免烈日直射,防寒防风,中耕除草等几个关键措施。[5]

栽培技术

甘牛至甘牛至定植于春季进行,尽量带土不伤根,通常6-8株种在一起。[5]种植甘牛至所需的土壤应选择沙土、腐叶土和园土按照2:3:5的比例配制。春季为生长期,此时可以适量多施肥,以液肥为主,每半个月施加一次。其他季节每个月施肥一次。生长期可每星期浇水一次,注意要浇透。其他季节可每半月浇水一次,雨季不浇水。甘牛至在生长过程中,经常给予其充足的光照,并注意施加一些氮肥,会促进叶片生长。也可在生长过程中摘去底部的叶片,植株养分集中,生长更旺盛。在生长中避免过量施加氮肥,导致茎部徒长,并注意少庇荫、少浇水。[6]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甘牛至植株体内含有3种主要成分。[7]

1.芳香成分:甘牛至主要的组分,其主要香气成分按含有率的多少排序为4-松油醇、芳樟醇、γ-松油烯、α-松油烯、桧烯、α-松油醇、水合桧烯、β-石竹烯、异松油烯、乙酸芳樟酯、月桂烯等。松油烯具柠香味,松油醇具紫丁香味,它们是甘牛至香味的主要成分。[7]

2.药用成分:甘牛至含有30多种抗菌化合物。

3.营养成分:甘牛至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每百克甘牛至叶片中含SOD(超氧化物歧化酶)18.78毫克、钾442毫克、钠16.2 毫克、钙218 毫克、镁66.5毫克、磷51.1毫克、铜0.9毫克、铁10.7毫克、锌0.89毫克、锰0.6毫克、锶1.1毫克。[7]

观赏价值

甘牛至因全株都具有强烈、独特、持久的香味,已普遍应用于欧洲园林绿化。[7]

药用价值

甘牛至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表,利尿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牛至具有抗菌、消炎、镇痛、调节免疫等方面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流感、防治腹痛、呕吐、感冒、腹泻等疾病。[7]

食用价值

甘牛至是独具特色的天然食品原料,以其带淡淡薄荷香的干叶及干花,自古就被当成辛香味料使用。主要用于西式菜肴,在东方饮食中罕用。常被欧洲人拿来烹调食物,常被用于色拉、制作酱汁、肉类烹调。意大利比萨饼将粉碎了的甘牛至茎叶直接撒在饼上。[7]

化工价值

甘牛至精油有悦人的辛香气息,有温和文雅的感觉,是配制高级香精的常用原料,欧洲于19世纪80年代已在香皂、香水和膏霜类等配方中广泛应用,其精油对人体皮肤无任何过敏和刺激性,可安全应用于化妆品中。[7]

植物文化

甘牛至以象征着幸福闻名世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结婚的男女头发都要戴上象征着幸福的甘牛至是当时一种习俗。[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