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一村落社会也。求所谓中国者,不于是三十万村落其焉求之。或曰欧洲国家独不有村落乎?曰其古之有村落也,则中世封建社会组织之基层。其今之有村落也,则近代资本社会组织中之点线。是社会有村落,而非即村落以为社会,固不得谓为村落社会也。若中国则第于亚洲东大陆见有散布于此一片土上之二三十万村落而已。村落即社会,而非社会有村落。以视欧洲,无论其中世社会之组织,或其近世社会之组织,均极缺乏。于经济上则极形散漫,大都主于自给自足;于政治上则极见自由,殆邻于无政府。其为国家也,比之封建国家则不伦,比之近代国家弥以远;谓曰国家殊不类,不谓曰国家又不能。试更退五十年,凡今之染受摹取于欧人者皆未曾有之时求之,岂不信乎。
夫唯如是,,——阶级意识,国家意识,皆极其缺乏。和平之气周流充布于其散漫自由的社会中。抑不唯其意则然,。不惟其意则然,。自谥曰强霸(power),盖信然矣。其东侵以及于我,而我莫之能御,盖早决于历史矣!决于文化矣!数十年间夷我于次殖民地之地位,国人亟谋所以自救而不得,数十年来亦常数变其方;。[1]【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此文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编者简介梁培宽,梁漱溟先生长子。1925年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校工作约四年后,调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约四年。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负责《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室工作。自1986年退休至今,从事整理、编辑及出版梁漱溟著述工作。王宗昱,1 9 5 4年生。1 9 7 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8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开始参加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项目,1987年开始发表关于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论著。现在主要从事道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