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治为适应潮流切合需要之时代产物,举凡伦常重心之民族问题,教养精神之政治问题,均平原则之民生问题,均非建设乡治皆无从得其完满之解决。现除直隶翟城村之自治,山西省之村治,皆开村本政治之先声,他如江苏之村制(治)育才馆,湖南村制(治)训练所,广东之乡治讲习所,河南之农村训练班,河北之村政研究委员会,以及其他各省村治之计划或实施,均已次第表现。将来村治一项必可通行全国无疑。唯此项根本事业,非仅制度之建设,实有赖于学术的训练。梁君请开乡治讲习所意见书,于民性国情、社会心理、政治习惯,均有详密之考察。梁君现为广东建设委员会主席,欲以讲学从政合而为一者。兹录其原书全文如下。
总理有言:欲造新国家,必以政权交之人民之手(节录第六讲大义)。又云:“地方自治在以地方之人自治地方之事,全国一千六百余县,皆能自治,即中华民国自然成立;全国人民不能自治而赖官治则中华民国永无成立之望”(节录国民要以人格救讲演大意)。今北伐完成,宪法可期而待,允宜将地方之事交之地方之人。然训政要端一未实行,何足以进宪政之阶。四权之使用一未练习,何足以问全国之政。是今日极宜遵照建国大纲以县为自治单位(第十八款),由政府协助人民筹备自治(第八款),以行训政之实,而立宪政之基。两粤为革命策源地,尤当切实厉行,以为全国首倡。[1]【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此文出自于《梁漱溟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编者简介梁培宽,梁漱溟先生长子。1925年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校工作约四年后,调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约四年。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负责《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室工作。自1986年退休至今,从事整理、编辑及出版梁漱溟著述工作。王宗昱,1 9 5 4年生。1 9 7 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8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开始参加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项目,1987年开始发表关于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论著。现在主要从事道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