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第六章)
转过一个弯或者两个弯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终于到了那幢邸宅的门前,此刻邸宅显得更加凄凉了。青苔已经盖满了围墙和大门上腐朽的木料。一大簇显然日见破败的房屋:下房、谷仓、地窖,挤满了大院,这些房屋的左右两边都可以看见有门通向别的院子。一切都说明:这儿有过一段时间家业经营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可是,在今天,一切都显得凄惨冷落了。看不到一点能使画面蓬勃有生气的景象,没有不时打开的门,没有川流不息出出进进的人,没有任何热热闹闹的家务操劳和繁忙!只有一扇大门敞开着,那是因为一个庄稼汉赶着一辆满载货物、盖着蒲席的大车驶了进去,他的出现仿佛是特地为了活跃一下这块已经死去的地方。存别的时候,连这扇大门也是紧紧关闭着的,因为有一把巨大的锁挂在铁环里面。乞乞科夫很快就在一幢房子旁边发现了一个人影,这人正在跟赶着大车来的那个庄稼汉吵起来。他很久识别不出这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她身上的那件衣服实在不伦不类,很像是女人的睡袍,头上戴着一顶乡下女仆戴的小圆帽,只有那条嗓子他觉得比起女人的来似乎嫌沙哑了一点。“噢,是个女的!”他自个儿寻思道,但转念一想:“噢,不是的!…“当然是个女的!”他冉仔细打量了一下之后,终于这么说。对方也在盯着看他,来客在她的眼里仿佛是一件挺希罕的东西,因为她不仅打量了,他,而且打量了谢里方,甚至把马也从头到尾都细细地看遍了。凭她腰罩挂的那串钥匙和她刚才骂庄稼汉时用的那番相当粗野的话,乞乞科夫断定,这准是一个管家婆?
“我问你,大娘,”他跨下马车,说,“老爷在家吗?……”
“不在家,”管家婆没有听完他的问话,就打断他说,可是后来,隔了一分钟光景,才补了一句:“您来干吗?”
“有事哟。”
“请里屋来吧!”管家婆说着转过了身子,于是让他看到,她的背脊沾满了面粉,下面的衣服上有一个大窟窿。
他一跨进宽敞而昏暗的门廊,就仿佛进了地窖,有股子冷气向他迎面吹来。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3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周煦良(1905-1984)安徽至德(今东至)人。民进成员,我国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周煦良文集》收集了作者的主要译著和论著。
1924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学院,1928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化学系,1932年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系,硕士。历任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光华大学、武汉大学及华东师大教授、系主任,上海《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文联副秘书长,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
译著《神秘的宇宙》、《希罗普郡少年》、《水孩子》、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地球末日记》、《活命的水》、《金羊毛的国土》、《天边灯塔》、《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毛姆的《刀锋》等小说。和《美学三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哲学方面的译作以及((西罗普郡少年》等译诗。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的论著收集在《舟斋集》中,其中有多篇关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论文,由于这些文章是作者五十余年教学、翻译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数篇文学译著序言,由于作者具有渊博的英国文学、哲学学识,所以这些序言也都是高质量的英国文学研究论文。
作者自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新诗格律的探讨,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诗作,一方面通过译诗来作实验,直至暮年,从未止歇。本书收录了他论新诗格律的文章多篇,也收录了他的部分诗作。他在这方面的主张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应得的一席之地。作者还作有多篇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的文章,由于从广阔的中西文学视角出发,所以这些文章都各有其独创之见。
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册)的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学有一个感性而全面的认识。本书的编选标准与以往的《外国文学作品选》不同,主要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实用性,第二个是与教材紧密结合。
首先,要考虑到实用性。何谓实用性?切合学生的需要,可在不长的时间内看完,并能为学生所购买,这就是实用性。外国文学名著数以百计,苏联有过一套200种的丛书,我国也曾编纂过一种三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约增至300种。可是,对大学生而言,谁又有那么多的时间读完这二三百种作品呢?须知不少巨著长达100万字以上。萨特的《厌恶》描写到一个自学者,他按图书馆藏书的字母顺序来读书。这种读书方法不用说既迂腐又愚蠢,断然看不完图书馆藏书,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又浪费时间。给大学生规定二三百种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妥当的。为配合教学,先是有周煦良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一套四册应运而生。这套作品选被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编选的,缺乏20世纪的作品,所以80年代以来又有十来套《外国文学作品选》陆续被出版。后来出版的作品选,在作品上有所增加,但编选思路与第一套作品选大同小异,即基本上采取节选的方法:每部名著只选一小段。这种编选方法的弊病在于: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因而后来有的作品选详尽地写出名著各章节的提要,企图弥补节选的弊端。可是,提要毕竟代替不了原作,而且,原本生动多姿的作品却变得干巴巴的。读者欣赏的不是小说或诗歌,而是编选者的文字;提要写得不好还会使读者味同嚼蜡。另外,这些作品选喜欢贪大求全,力图把所有的外国文学名著囊括其中,因此往往出到五册,甚至更多,一般学生无法购买这一大套作品选。与此相反,我们企求让学生手头有一套经济上承受得了、不算太厚(上、下册)的名著选。为此,本书将作家的代表作片断与完整的作品(中短篇、短诗、散文)相结合,以此作为编选的原则。大作家的代表作往往是鸿篇巨制,但他们的中短篇作品和散文仍然可以体现他们的风格,甚至他们的主要题材。《唐璜》厚厚两大册,是拜伦的代表作,但他的一些短诗也能反映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歌德的代表作是诗体剧《浮士德》,但是他的一些短诗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
《外国文学作品选》是新开设的一门考试课程。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曾经组织编写了这门课程的考试大纲和教材,我们之中的三个人(陈悖、何乃英、李正荣)参加了这个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与东北师大的刘建军教授、西北大学的杨昌龙教授一起,为编选这门课程的教材探索了思路,打下了基础。今年,北京市自考委员会决定编一本适合北京地区使用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教材,任务落实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这次编选工作中,我们吸收了上次编选工作的许多好的经验。有了原编教材的基础和工作经验,我们这次工作就顺利得多,快捷得多。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想到,前一时期与刘建军、杨昌龙两位教授的愉快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对我们完成新编工作是多么重要。在此,我们要向他们两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陈悖、刘象愚任主编,由陈悖、刘象愚、何乃英、李正荣四人完成全部编撰工作。
在这次编选工作开始后,我们根据近年来了解到的各种意见,特别是考虑到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对编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教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并在这基础上,对入选作品的篇目进行了规划和抉择,希望能编得理想一些。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完成的本子仍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并且准备对它进行多次修改,使之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