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滋病简介
内地近年爆发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更可怕的是无法根治,而且连传染病专家亦对该病毒毫无头绪,但病毒却不断扩散,现时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患者多达数千人,最近更首次有港人怀疑感染上阴滋病。病毒肆虐已引起国家卫生部的关注,稍后将在全国展开调查。
感染情况
根据非正式统计,全国最少六个省共数千人被感染,而且除了港人,据悉近期亦有台湾人和新加坡人声称感染了该神秘病毒。除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外,阴滋病的传染能力亦令人担忧。有曾接触过患者的内地传染病医生指出,去年底他接触了数名病人,一周后他便病发,其后其家人和助手也出现同样症状。 内地专家初步排除阴滋病是艾滋病毒的变异,但究竟是何种病毒依然是个谜,有专家甚至怀疑是一种未知的病毒。因患者均证实没有感染艾滋病毒,故内地专家暂将该病称为阴性艾滋病。由于感染人数不断增加,也无法根治,引起内地医学界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他已接获多名患者的求助,稍后将为部分患者检查。国家卫生部亦表示,将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内地疾控中心在多个地方采集的五十九个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国的化验室进行检测。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正与广东省卫生当局了解情况,初步得知有关病症或基于多种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卫生防护中心会继续监察情况。
香港东方日报的报道
「惊世病毒」杀入香港!内地近年爆发一种被称为「阴性爱滋病」(简称「阴滋病」)的神秘病毒,感染途径与爱滋病相似。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更可怕的是无法根治,而且连传染病专家亦对该病毒毫无头绪,但病毒却不断扩散,现时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患者多达数千人,最近更首次有港人怀疑感染上「阴滋病」。病毒肆虐已引起国家衞生部的关注,稍后将在全国展开调查。本报记者近日独家访问了香港患者和多名内地患者,直击「阴滋病」患者的情况。这是我看见的报道 去看看医生吧 不要再猜了 不然会自己吓死自己的。
疾病相关症状
舌苔有绒毛
全身多处淋巴肿胀疼痛
皮肤出现大块血斑、皮疹
肌肉跳动
关节离奇作响及疼痛
肌肉有不寻常的虫爬感及疼痛
肠胃胀气及腹泻
咽喉炎
盗汗
全身乏力、手脚麻痹
牙龈发炎
口腔溃烂
厌食
迅速消瘦
心律失常
睡觉抽搐
白色念珠菌感染
这一群体也引起了国家卫生部门重视。近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表示,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市已开始流行病学调查。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各省疾控中心在多个地方采集的五十九个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国的化验室进行检测。
广东省在2月份便接到卫生部相关通知。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昨日表示,广东迅速成立专家组,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展开调查工作。目前,广东省对样本的检测已经完成,全部数据在3月底上报给了卫生部。其他几个同样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省份也已经全部将数据上报,卫生部将很快发布结果。
4日,香港有媒体报道称,患者感染“阴性艾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而且无法根治,内地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
所谓“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消息见报后,引起部分网友恐慌,更多的网友则半信半疑。
4日,广东媒体就此调查时发现,很多医院都曾接触过这样的病例,患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
据了解,广东省在2月份便接到卫生部的相关通知。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4日透露,广东迅速成立了专家组,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展开调查工作。“广东省内的七八个样本检测了,很清楚,不可能是艾滋”。对于是否可能是另外一种未知病毒,他说,结果将由国家统一发布,自己不方便透露。
近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已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具体病因。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各省疾控中心在多个地方采集的五十九个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国的化验室进行检测。
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蔡卫平曾经从病理上分析,这个人群并非感染艾滋病,“他们所说的症状是持续很久的,而且发病很快,所以这些症状虽然和艾滋病有些相似,但是和艾滋病发病期完全不一致,艾滋病只有发病期、急性期才有一些症状,其他阶段基本上没有症状。”
蔡卫平还称,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抗体检测不到的情况,虽然有极少数人某一次检测不到,但那与自身免疫能力有关,并非永远检测不到。
浙江省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时代强等谨慎表示,“不否认可能有未知的病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研部的一位研究员也指出,心理因素是这个人群致病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新的病原体感染,通过他所接触的一些个案,“说他们完全是恐出来的,似乎也解释不通”。
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内的七八个样本检测了,很清楚,不可能是艾滋”。但对于是否可能是另外一种未知病毒,他强调结果将由国家统一发布,自己不方便透露。
至于所谓病毒的传染性,广东省卫生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接受采访时称,从样本病症分析,暂时看不出是传染病所致,但精神疾病也有可能会有传染的情况,所以目前不排除是心因性反应引起。
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唐小平认为,目前医学上并无“阴性艾滋病感染”,如果艾滋病抗体检验不呈阳性,就不可能是艾滋病或者艾滋病变种。但他不排除有两种可能性,一
阴滋病分布图
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2011年4月,香港媒体报道称,包括广东在内的6省市发现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广东已成立专家组展开调查。2011年4月5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透露,“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卫生部调查离奇病...
所谓阴滋病分布图
2011年4月4日,香港有媒体报道称,患者感染“阴性艾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而且无法根治,内地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
所谓“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消息见报后,引起部分网友恐慌,更多的网友则半信半疑。
2011年4月4日,广东媒体就此调查时发现,很多医院都曾接触过这样的病例,患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广东省在2011年2月份便接到卫生部的相关通知。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2011年4月4日透露,广东迅速成立了专家组,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展开调查工作。“广东省内的七八个样本检测了,很清楚,不可能是艾滋”。对于是否可能是另外一种未知病毒,他说,结果将由国家统一发布,自己不方便透露。
2011年4月5日,就阴性艾滋病一事,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根本没有什么未知病毒,所以不必惊慌。
邓海华说,“阴性艾滋病”在网上已经炒了好几年了,实际上是一些人“恐艾”症状的表现,根本没有什么新的未知病毒。“不能因为某个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就似乎真有了。”他说,媒体报道不要以讹传讹。他同时表示,卫生部已经接到广东等省市的检测数据,将就此事发布相关调查结果和艾滋病的有关信息,并对此事进行辟谣。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等。
国内专家异口同声指出绝非艾滋病
专家异口同声地指出,这绝非艾滋病。
广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蔡卫平曾经在病理上分析,这个人群并非感染艾滋病。
蔡卫平还称,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抗体检测不到的情况,虽然有极少数人某一次检测不到,但那与自身免疫能力有关,并非永远检测不到,而“他们用很多方法检测了很多次,有的人既检测了抗体,又检测了病毒,所以不可能检测不到”。
桂希恩、李太生、时代强等国内艾滋病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也几乎一致认为,这个人群所主诉的症状,并不构成医学意义上真正的症状。
他们说发烧,医生测量没烧;他们说舌苔白,医生认为是精神过度紧张后引起的内分泌失调;他们说淋巴结肿大,医生说“他们摸到的浅表慢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可能是肌腱”;他们说皮疹,医生说,没有一个人的皮肤没有瑕疵;医生体检时也没有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皮疹。
“医学上,病人主诉很重要,但一定要有真正的体征,但是看不到他们有真正医学意义上的体征。”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李太生说。
有专家指出,这些患者主观感受描述得比较严重,却没有发现严重疾病征兆,主要是由“恐艾症”引发了躯体症状。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认为,认为自己感染上未知病毒的人群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有心理障碍。对这个人群应该给予帮助和关心。
病学调查59个血液样本已送美国检测
专家们对于这些患者是否感染别的病毒,却有不同观点。
据香港媒体报道,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唐小平认为,目前医学上并无“阴性艾滋病感染”,但他强调如果艾滋病抗体检验不呈阳性,就不可能是艾滋病或者艾滋病变种。然而,他不排除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些人在进行了高危性行为之后,患上艾滋病恐惧症;一种是感染上其它病毒。
浙江省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时代强谨慎表示,“不否认可能有未知的病毒”。
近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广东六省已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具体病因。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各省疾控中心在多个地方采集的五十九个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国的化验室进行检测。
其中,广东省在2月便接到卫生部相关通知。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昨日表示,广东迅速成立了专家组,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等展开调查工作。
林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广东省内的七八个样本检测了,很清楚,不可能是艾滋”。对于是否可能是另外一种未知病毒,他强调结果将由国家统一发布,自己不方便透露。
种是这些人在高危性行为之后患上艾滋病恐惧症;一种是感染上其他病毒。
广东省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林鹏指出,已成立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艾滋病学专家的专家组,上月调查了几名患者,并于日前完成报告,上报国家卫生部。国家卫生部亦表示,将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内地疾控中心在多个地方采集的五十九个患者血液,已送往美国的化验室进行检测。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正与广东省卫生当局了解情况,初步得知有关病症或基于多种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卫生防护中心会继续监察情况。
卫生部发言人称: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具有传染性
卫生部10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钟南山对60名自述感染“阴滋病”患者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一致,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没有感染艾滋病,且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建议该人群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去诊断和治疗。
5月6日,钟南山院士公布了对60名自述感染“阴滋病”患者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80%的被检人群感染了一种或者是多种的病原体,并且这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感染了EB病毒。
邓海华10日上午表示,感谢钟院士和他的团队作出的努力,钟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首先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所以建议媒体不要再用“阴滋病”这个词了。第二,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卫生部所做的六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通过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群,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健康危害。第三,这个人群每个个体都可能有这样那样身体上的不适,卫生部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也建议他们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断和治疗,包括像钟院士这样权威的专家和他们的医院。
邓海华说,钟院士重点对病人进行生殖道、泌尿系统的检查,和卫生部以前开展的检查形成互补。
EB病毒是不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邓海华说,这是个科学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做研究,包括病毒学、性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还需要对这个问题再做进一步论证。
邓海华说,卫生部咨询了长期从事EB病毒研究的权威专家曾毅院士,他说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是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这些病症。除了EB病毒以外,健康人体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的病毒或者细菌。比如这次研究出来的巨细胞病毒,亚洲人和非洲人几乎是百分之百感染。疱疹病毒人均感染率达到80%-90%,大肠杆菌也是百分之百都有。微生物在人体内可以广泛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新华)
钟南山:不完全同意卫生部说法
羊城晚报讯记者陈辉报道:10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钟南山院士对60名自述感染“阴滋病”患者的研究成果发表意见称,EB病毒是不是这一人群的致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0日傍晚,钟南山院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完全同意卫生部的说法,不过需要收集了资料,有了依据才好做出回应。
回应一:美国有研究证明EB有传染性
10日下午,记者连续拨打钟南山院士电话,他一直都在开会中,表示不方便说话。直到晚上7点半,钟南山院士主动打回电话,说“我不完全同意卫生部的说法”。
卫生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对此,钟南山院士说,EB病毒到底有无传染性,美国已有研究机构证实了EB病毒的传染性。钟南山说,他正在通过海外的朋友查找相关的资料,要有依据才能做出回应。
回应二:常人有EB抗体不一定有病毒
针对钟南山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自述感染“阴滋病”患者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55%的问题,卫生部发言人说“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是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病症”;还有“比如这次有研究出来的巨细胞病毒。亚洲人和非洲人几乎是百分之百感染有这种病毒”。
对此说法,钟南山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在普通人群中检测EV病毒抗体可能很高,但EB病毒并不一定高。至于巨细胞病毒也是同样的道理,曾经感染过的人群比例很高,并不意味着现在正在感染的人多。
最后,他表示他要收集资料后,尽快做出明确回应。
回应三:多数患者唾液可测出EB病毒
针对卫生部说普通人群中相当高比例的人会感染EB病毒,并终生携带,钟南山说他们去查了有关文献,成人中是有90%检测出EB病毒抗体阳性,可是这次他们对疑似“阴滋病”人群的检测中,是在他们的细胞中检出了EB病毒抗原阳性,而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唾液中甚至检测出高拷贝的EB病毒,就是说病毒量很高。
正常人群唾液中是否也能检测到高拷贝的EB病毒?钟南山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着手进行这项研究。他说除了自己动手研究,海外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仍在进行中。钟南山说,他认为卫生部说EB病毒没有传染性,不会引起这群人类似症状,这个结论下的有些过早。
聚焦“阴滋病”疑云:患者感谢钟南山终结恐艾说
2009年开始,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始在网络上聚集,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相同的病症。
今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这个人群可能感染“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引发大众关注。卫生部随即出面辟谣,称这是“恐艾症”的表现。
5月6日,钟南山院士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病症单纯由精神因素所致。
这个群体的面纱揭了又换,谁该对他们负责?主管部门和专家应如何秉持科学的态度坦然面对,以消除人们的疑虑?
这是一群从网络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
这群人来自不同的省份,年龄和身份也各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数量在几千人。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相同的病症:发热、皮疹、关节疼痛作响、肌肉疼、头晕头疼、乏力、持续消瘦、舌苔长白色绒毛、腹痛腹泻……
这些病症,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出现,也有的因为拔牙、输血等。起初他们以为是艾滋,检查后却发现是阴性。惶惑的他们继而发现,这种病可能还会传染,传染途径不明,似乎体液接触就能传播。
2009年开始,这个“寻找真相”的人群活跃在网络QQ群和论坛里,寻求着外界的帮助,希望唤起公众的注意。
今年4月初,有媒体爆出这个人群可能感染“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引发大众哗然。卫生部随即出面辟谣:所谓“阴性艾滋病”其实是“恐艾症”的表现,根本不存在什么未知病毒。
事情到此并未画下句号。一个月后,5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率领研究团队在广州召开学术研讨会,并公布了对这个人群的调查结果:这些人并未感染艾滋病,但病症并非单纯由精神因素所致,80%受检者感染一种或多种人类常见病原体,患有疾病。
从恐艾症到“阴性艾滋病”,再到“未知病毒”所致的慢性消耗传染病,这个群体的面纱揭了又换,至今不能坦然摘下。
从2002年科学抗击SARS到2009年直斥地方甲流死亡人数瞒报,钟南山逐渐树立起坚持说真话的形象。在这场逐渐发酵的公共事件中,在病患和卫生部这一对比悬殊的力量之间,钟南山及其率领的团队又一次充当了独立第三方,扭转了事态的走向。
“我只是看起来正常,其实身体有很多症状”
除了消瘦,杨诚看起来并无异样。“我只是看起来正常,其实身体有很多症状。”他露出一丝苦笑。因为最近出现的持续低热,说话间他的鼻子不断沁出密密的汗珠。
5月9日晚,广州,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个26岁的小伙子,杨诚是这个群体的活跃核心成员,在钟南山征集的60名病患志愿者中,他第一时间联系钟南山的助手,第一个住院检测。
事情开始于2010年7月9日的一次高危性行为。在那之后,这个群体共有的症状绝大部分在他身上一一出现,关节的疼痛和弹响则由始至终。“很多症状不是持续的,断断续续,这个好点那个就严重些。”
和这个群体中几乎所有人一样,一开始杨诚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在满了六周的窗口期后,他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检测出艾滋病毒阴性。
满两个月、三个多月的时候,杨诚分别又做了一次HIV检测,还是阴性。三次以后,他再没测过HIV。“我这个人比较干脆利落。一开始我是恐艾,但三次检测全阴我就脱恐了,更多时间是花在找病因上。”
他很快在网上发现了这个群体———“阴性艾滋病人”,也有人说是“未知病毒感染者”。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自己与他们的共性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其中一员。
“专家对我们这个群体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因为这个群体混在大量恐艾症的人群中。恐艾症是典型的强迫症,见到医生就抓着聊天,问感染的几率有多少。我不恐艾,我能吃能睡,恐什么?”
杨诚还举了一个例子,山东的老鞠,传染了女儿,“四岁半的小孩关节也响,她恐什么?”
杨诚还发现自己传染了同事。三个同事出现明显症状,“关节响,一坐下一站起就能听到,还有不明原因的咳嗽。”有个同事乏力嗜睡,上班途中昏倒在路上,摔得满脸是伤。他猜测是聚餐时传染上的。
他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建立了专为“寻找真相的人们”沟通交流的论坛“生命之声”。这个橙黄主题的论坛宗旨明确:网聚病友的力量,科学收集病情,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
“我们得自救。”杨诚相信,他们这群人是被某种未知的病毒感染了,不然为何各省的病友都没有查出病因?
而绝大多数专家并不认可他们的观点,或者表示无能为力。
四川病患“圣经哥”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光检测费花了好几万,专家怀疑的和自己怀疑的项目都做了,无果。感染了三年,传染了家人,怪病依然得不到治疗。
在记者加入的QQ群里,每天都有人在讨论病情,对比症状异同,给出吃药的建议,然而多半是针对具体症状的,比如服用什么牌子的抗生素。也有人推荐中医疗法,但在这个没有专业知识的群体里,更多人是茫然地摸索。
“专家认为这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对于杨诚他们来说,实在是波澜起伏。
从2009年起,这个群体就不断在呼吁求告,希望被认可存在,得到“正名”,还陆续有病友找到卫生部信访办反映情况。
今年4月初,卫生部正式作出了回应。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4月5日和4月11日反复辟谣,称该人群没有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的表现,不存在阴性艾滋病,人群所患的也不是某种传染病,相互之间不会传染,因此公众对此无需担心。“专家认为这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邓海华说。
卫生部的说法主要基于两次调查:一次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2010年1月对59名自愿报名的病患所作的检查;另一次则是杨诚今年2月底上访后,卫生部对六个省市开展的流行病学的调查。
曾光先后给这个群体写过五封信。2009年7月18日,第一封信中,曾光表示:“你们的诉求已经成为了需要认真调查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1月10日至17日,由曾光助手裴迎新联系挑选的59名患者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了检查,59名患者包括54男5女,平均年龄在33.6岁,检查项目包括常规体检(内科、外科、肿瘤科、五官科和皮肤性病科)、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和血常规,CDC性艾中心进行性病艾滋病特异性检查。
当年2月11日,地坛医院出具体检报告。“总体分析,该组人群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从躯体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这次曾光主持的调查显然没能让病患满意。
杨诚告诉记者,今年2月底,20多名病友再一次联合到北京上访。
这一次,杨诚等人见到了“大人物”———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郝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他们说马上要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此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起初的“很高兴很期待”又化为失望。病患们发现,这个调查范围非常窄,选取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六省市,每个地方名额都很有限,最后调查人数不过40多人。
“调查针对性不强。我们普遍反映的关节有问题、头痛、肠鸣和淋巴结肿大等,都没有做对应的检测。而且6个省市检测的项目也不一样。”杨诚认为这违背了流行病学的调查原则,“应该查找共性。”
作为广东省被调查对象之一,杨诚最后只收到自己的检测结果。这次流行病学最后也没有对外(甚至是对受检群体)发布一个结论。
回忆起一个月前,杨诚说:“我们基本上陷入了绝望,对国家相关部门不再抱任何希望。媒体铺天盖地地说我们是‘恐艾’、‘精神因素致病’,卫生部这么权威的部门说我们没有病,我们还能找谁?”
“要不是钟南山把‘恐艾症’的帽子摘掉,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就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5月6日,钟南山率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团队召开专家研讨会,并于会后向媒体公布了他们从3月31日至5月3日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结果。
钟南山表示,今年他去参加全国两会前,就接到很多病人的短信和电话,也有媒体希望他能对这些病人做个科学分析。于是钟南山组建多学科团队,对自愿报名的来自16省市的60人进行检查。其中病人50名,42男8女,还有10名家属,平均年龄34.2岁。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排除感染艾滋病可能性,不完全由精神因素致病,48位病人查出不同程度的疾病,即80%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体,但皆为常见性传染病原体,其中33人感染EB病毒,这些病原体中绝大多数可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精神因素加剧了病情,自愿接受心理检测的12人中有7人心理异常。
“检测的项目非常多,以前从没检测这么多过。”杨诚说。
最终,杨诚只检测出三项异常:双膝关节轻度退行性变;在前列腺液标本中发现淋球菌;白细胞异常,免疫力差,补体C3低。
他有些想不通:“淋球菌感染就是淋病吧,我的生殖器各方面没有症状,我的症状好像跟这个检测结果不大符合。”
但他这一次很平静,“对目前的结论持保留意见,先相信钟院士的结论,治疗已知病症,再观察症状。”
“我相信以钟院士的责任感,如果他发现我们的病症不完全由这六种病原体造成,会继续帮助我们走下一步,我们对他很有信心。”杨诚说。
“不管怎样,我们对钟院士是非常感激的。在全国的医院、专家还有行政部门都说我们是精神因素致病的时候,钟院士扛着压力介入研究,这个功绩是非常大的。”
病人们对于这一点深怀感激,“要不是他把恐艾症的帽子摘掉,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用科学给我们平反。”
全国患者都找钟南山也不是个办法
5月10日,在卫生部例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钟南山团队发布的结论作出回应:钟南山的研究成果与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这与4月7日卫生部发布在官网上的辟谣调查结论是同一句话。
至于EB病毒是不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邓海华说,他们咨询了EB病毒研究专家曾毅,曾毅认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是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这些病症。
当天下午,钟南山向媒体表示,“我不完全同意卫生部的说法。”他称,美国已有研究机构证实了EB病毒的传染性,他正在通过海外的朋友查找相关的资料,要有依据才能做出回应。他会在收集资料后,尽快做出明确回应。
对于公众关心的后续研究问题,5月10日下午,记者先后采访了钟南山团队中的两名医师,分别是感染病科主任曾文铤和负责病原体检测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周荣博士。
曾文铤表示,自5月6日的专家会之后,团队未再做沟通协调,他作为负责临床的医生,会做好全国患者来诊的接待工作,做好常规检查治疗。研究方向上,“我们的资料要继续完善,会根据研讨会上专家提出的问题完善检查。”
周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委婉表达了对于卫生部关于EB病毒不具传染性这一表态的不认可。他坦承,排查未知病毒的难度很大,国内目前有三家机构在做未知病毒的排查,但并非针对这个群体。“我们的结果只是初步的,提供给专业人员参考,还有待专家的认可。”周荣说。
杨诚也表示,病患们都希望,钟院士的结论只是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过段时间能有一个病情治疗的中期发布会,“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杨诚说他看到一则时评,有一句话让他很触动:“最好的辟谣就是把这个群体给治愈。”全国患者都来找钟院士的团队也不是个办法,如果能在全国各地开展专家研究和医疗机构的对症治疗,对这一人群的病情控制绝对有好处。
“无论怎样,这个皮球最后还是要踢回卫生部。”杨诚认为,卫生部应该抱着科学态度,“不要一下子说死了,那就万马齐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