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县

都兰县

气候条件 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
中文名 都兰县
车牌代码 青H
地理位置 青海省东南部
下辖地区 4镇、4乡
行政区类别 县级
电话区号 0977
面积 4.527万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概况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历史沿革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行政区划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6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察汗乌苏镇 17951 香日德镇 13400 夏日哈乡 5945 热水乡 3556 沟里乡 1358 香加乡 5086 巴隆乡 4462 宗加乡 1935 诺木洪乡 397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察汗乌苏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

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种籽站、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

香日德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

夏日哈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驻夏日哈,辖沙珠玉、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

热水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幸福。

沟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沟、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

宗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

诺木洪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

驻诺木洪,辖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路南、路北、诺木洪。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隅,东邻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南邻青南牧区果洛州玛多县和玉树州曲麻莱县,北连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县域东西长约310公里,南北宽约180公里,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县城察汗乌苏镇东距省会西宁市427公里,西距格尔木市340公里。[2]

地质地貌

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1]

气候特点

都兰县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最低极端气温为-29.8℃,最高极端温度达33℃。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1]

水文

都兰县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1]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都兰县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

动物资源

都兰县野生动物有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1]

矿产资源

据政府网站2014年8月显示,都兰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2]

草畜动物

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

珍稀物种

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人口

截至2021年9月,全县人口近10万人[1]

经济发展

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

2011年,都兰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7%,比2010年增长3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37.4%;第二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6.69亿元,比2010年增长37%;第三产业完成比2010年增长4.3亿元,比2010年增长17.3%。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7%;完成工业增加值5.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4.7%,比2010年增长46.5%(现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5.6%,比2010年增长78%;完成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08%。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2.8%,比2010年增长31.24%。一般预算支出10.78亿元,比2010年增长76.19%。财政收入、支出的增幅均创近年最好成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72元,比2010年增长19.1%。[3]

农业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

2011年,都兰县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5.2万吨,蔬菜总产量3000吨,枸杞总产量1.53万吨。2011年全县牲畜存栏110万头(只),繁殖仔畜56.78万头(只),成活率为89%,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47%、43%。[3]

工业

2011年,都兰县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7%;完成工业比2010年增长5.61亿元,比2010年增长46.5%(现价)。实现工业产品产销率8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铁精粉71万吨,比2010年增长41%;黄金1052.74千克,同比增长54.18%;铅锌精粉1.23万金属吨,比2010年增长22.52%;钾肥1.28万吨,比2010年增长10.86%。[3]

社会事业

文化

2014年全县组织红歌赛;县妇联在县广场举行手工艺展览,共展出藏绣、盘绣、苏绣、十字绣、丝带绣、手工艺术小作品350余件,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察苏镇在县文化广场举行了“庆七一”暨第九届“乡村风”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手工艺术展、科普宣传、文艺演出及趣味活动等;县第一完全小学在文化广场举办了以“红领巾心向党”为主题的庆七一文艺演出活动。[4]

教育

2011年,都兰县高考升学率由2010年的79%上升至2011年的95%。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2.8%。[3]并且将夏日哈、下滩学校初中部撤并入县第一中学;将沙珠玉、下塔拉、西河滩、上滩(三至五年级)、下滩小学及教学点根据就近撤并的原则,并入都兰县一完小;热水乡四所学校并入县民族中学,沟里学校并入县第二中学,新源学校撤并入柴源学校,宗加二完小撤并入宗加一小。全县学校总数从十五末的72所减调到27所。[5]

医疗卫生

2011年,都兰县健全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坚持以“标兵县”的指标和要求,提高计生服务质量。“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特别奖扶”政策落实率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98‰,重点对象“三查”服务97.27%。[3]县级医院有都兰县人民医院和都兰县蒙藏医医院两所。

社会保障

2011年,都兰县城镇新增就业58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651.54万元,就业和增收途径继续拓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26万人、3.85万人、0.26万人和0.42万人,均呈扩面趋势。享受城镇低保、农牧区低保人数8.9万人(次),低保金发放率为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由25元提高到3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3]

基础设施

2011年,都兰县构建宗加、巴隆等西部乡镇青海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产业带和沟里、热水等南部山区牦牛、藏羊产业带,充分利用农牧区丰富的牛、羊和饲草料资源,新建高标准畜用暖棚600座,并以生猪、牦牛、肉用羊、禽类等饲养育肥为重点,改扩建、规范完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个、标准化牛羊养殖小区3个及半细毛种羊舍20栋、改造种羊舍20栋,提高养殖场利用效率。[3]

旅游景区

都兰旅游资源丰富,古文化遗址主要有夏日哈河北遗址、英德尔将军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古墓群、科肖图古遗址、香日德烽火台、巴隆塔温他里哈古遗址、诺木洪塔勒他里哈遗址(诺木洪文化)等;自然景观主要有鲁丝沟岩画、曲日岗考肖图千年古柏林、香加考肖图夏日冰瀑、香加巴哈莫力岩画、香日德绿洲农业、巴隆阿拉克湖、诺木洪贝克梁、芦苇滩;人文景观主要有热水龙玛日寺、曲日岗寺、沟里寺、香日德班禅寺、都兰国际狩猎场及蒙古族、藏族风情等,久远的历史,深遂的文化不仅极大丰富了都兰县的旅游资源,同时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诺木洪文化”遗址、塔温他里哈遗址和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唐吐蕃古墓以及香加巴哈莫力崖画、鲁丝沟岩画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高原奇观科学图“夏日冰瀑”、田格里湖芦苇区、举世罕见的古生物遗迹--贝壳梁,还有都兰国际、国内狩猎场及蒙古族、藏族风情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

中国海虾蚌壳第一梁——贝壳梁

壮观的贝壳梁,是由贝壳和沙渍结成的一条长达3公里,底宽70米,顶宽30米,高5米至10米的堤梁。系千万年前沧海变大陆时众多贝壳到盆地底处求生存堆积而成的。[6]

班禅行辕——香日德寺

格鲁派寺院中的香日德班禅行辕由六世班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落于戈壁绿洲之中。历来为接待班禅等宗教界上层人士往返于西藏居住的地方。九世十世班禅均有在这里居住过。[6]

盆地之肾——柴达木河流域湿地

柴达木河流域东起香日德镇小柴旦地区,经巴隆乡、宗家乡、西至诺木洪乡境内,范围为柴达木河、哈拉乌苏、素棱郭勒河、蒙古尔河、田格里河,南北霍布逊湖及周围湿地,湿地区内有灰岩、赤麻鸭、黑颈鹤、白天鹅、红头潜鸭、赤鼻麻鸭、牛头伯劳、黑眉苇莺等湿地依赖性鸟类30余种。[6]

高原金字塔——热水古墓群

热水墓群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墓葬群中的血渭1号大墓系全国十大古墓之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察汉乌苏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6]

戈壁农业发展第一乡——香日德

“香日德”系藏语,汉语意译为“树木繁多的地方”。在中国60年代、70年代,曾是中国西北地区改造戈壁,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的一面红旗,经引入灌溉戈壁,使荒漠形成亩产小麦千斤的良田,创造了全国小麦产量高纪录。[6]

草原旅游

纵马驰骋草原,是许多游人来内蒙古旅游的主要目的。但是,乐极生悲的事情却时有发生,记者“五一”期间在包头达茂旗的几个草原旅游景点了解到,不少游客由于没有掌握骑马的要领从马上摔落。这里,牧民巴图为游客介绍了骑马的一些要领。

首先,骑马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不要穿太长的衣服,否则飘起来可能惊吓到马;将有可能掉的物品都放下,如果从马背上掉下会使马突然朝反方向闪避将人摔下;有条件的话可以向旅游点借马靴或是绑腿,这样不仅能防止磨破腿,一旦落马也可以避免将整只脚套入马蹬。

其次,上马时要听从马主人的指导。马见到生人都会紧张,不要在马的附近打闹,动作也要放缓;马的眼睛可以看到270度的范围,即使驯好的马也容易大惊和后惊,所以上马时一定要从马的前方绕过,并且尽量站在马的左边。

在骑马的过程中,脚蹬要踩实防止脱蹬,但只能用前脚掌踩,脚跟向下坠挂住马蹬,这样即使摔下也不会被马蹬拖住;不能在马背上互相递物品,更不要打闹;马小跑时是最颠的,要踩实脚蹬把屁股微微抬起,身体随着马起伏的节奏上下运动,这样就不会把臀部磨破了;一旦马撒开蹄子跑起来,可以踩住脚蹬站起来,使臀部和马鞍完全脱离开,但一定要抓紧铁环防止马突然停下或变向。

下马时,最安全的办法是由马主人把马牵住后再下。如果要下马,一定要先调整好脚蹬的位置,脚后跟向下坠,然后一只手抓紧鞍前的铁环,另一只手把缰绳带向左边,尽量让马头向左边歪,这样即使马惊了也只能围着左边跑小圈,不会把游客拖走或是踢伤了。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

都兰县都兰县(3)

都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早在28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在该地区繁衍生息。周、秦朝时期,都兰属西羌牧地,人们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早期畜牧已成雏形。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置西海郡,都兰被纳入汉朝的政治版图。宋元嘉二十九年,吐谷浑首领拾寅,在伏罗川(今宗加、巴隆一带)建立城廓定居,自此都兰地区始有城邑。唐代至宋代,都兰属土蕃领地明崇祯十年,又为西蒙古西和硕特部占领,清朝时期,属清政府青海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八年,国明政府在都兰寺(今乌兰县境内设置都兰理事公署。民国29年,成立都兰县。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局进驻青海,当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4年1月,成立都兰县蒙古族自治区,属海西蒙、藏、哈萨克自治区管辖。到1955年又改成都兰县,属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管辖。1959年,都兰县政府所在地由香日德镇迁驻察汗乌苏镇至今。

荣誉记录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11个省区市的4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都兰县在列[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