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

汶上县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汶上县汶上县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 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 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 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 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 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 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 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 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 平陆县,隶属 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 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 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 东平界沙河站张村,东至 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 康庄驿,西至 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 梁山县),西南至 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 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 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汶上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行政区划

2011年,汶上县辖12镇1乡2街道办事处,493个行政村,334个自然村。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 宁阳,西连梁山、 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汶河,与 肥城、东平相望。

地形地貌

汶上县境内山丘属泰沂山系,多为东南西北走向,纯山面积31平方公里,主要昙山、 太白山(水牛山)、卧佛山、彩山、九峰山等。太白山醉似卧牛,亦叫水牛山,有 摩崖石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到此观赏,因此得名。

汶上县东北属古老泰山隆起的残丘低岭,西南部属古大野泽, 梁山泊东畔,整个地势由东北缓顷西南,至高点为昙山顶峰,海拔171.7米;最低点在蜀山湖湖底,海拔36.5米,中部地势平坦,为黄河冲击平原,土层厚、土质好。

气候环境

汶上县汶上县(22) 汶上县属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水年季变化大,春季多南风,少雨干旱,由于气温回升快, 季末高温,常出现干热风,形成春旱;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降雨集中, 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秋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30年平均628毫米,因东南风和西北风频繁互易,常出现秋旱和连阴雨;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雪。

1995年7月1日06时30分—14时25分,山东省济宁地区的9个县市区78个乡镇遭到历史上罕见的强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70mm(汶上县),最小10mm(鱼台县)。

水文特征

河流:境内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内河主要有小汶河、泉河、小 新河、因势由东北向西南注入 京杭大运河,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经汶上西南

边境12公里,大汶河流经北部边境15.3公里。

湖泉:县境西南部有 南旺、蜀山、马踏三湖、水岸相接,面积约65平方公里。明编《汶上县志》记载:“湖多鱼鳖荻蔬蒲,居人赖焉。夏秋之间,菱荷锦张,灿若晓霞,游者似睹江南之胜”。东北部较著名山泉11个,龙斗泉、薛家沟泉、老源头泉、鸡爪泉、赵家桥泉、泺当泉、 马庄泉等。20世纪60年代里干涸。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汶上县版图面积8.77万公顷,其中耕地5.65万公顷,占64%。

水资源

总量平水年为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9亿立方米,地下水2.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3.2亿立方米,占总量的84%。

矿产资源

汶上县汶上县(20) 共发现矿产17种,主要有煤、金、铁、铅、水晶、高岭土、脉石英、花岗石、石灰石、粗石沙、矿泉水等。

煤:分布在东南和西北部,含煤地层面积600平方公里,预测储量14亿吨。

金:分布在东北部昙山周边地带,包括砂金和岩金,已确定金矿体有两个,含金品位在5克吨以上。

铁:分布在北部 郭仓乡李官集地段,总储量5200万吨以上。

铅:分布在 白石、 军屯两乡, D级储量5275.9吨,水晶分布在 白石镇孟庄一带。

花岗石:分布在白石乡卧佛山一带,总储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现实资源量937万立方米,潜在资源量1070万立方米。

矿泉水:分部较广,经国家鉴定为优质天然矿泉水。

高岭土:具有一定规模、潜力巨大的环保型矿种,主要分布在白石乡一带。

生物资源

汶上县汶上县汶上县盛产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已形成了草莓、韭菜、大蒜、银杏、辣椒、洋香瓜、中药材、花卉等优良品种生产基地。主要有香附、 蔓荆子、枸杞子、桔梗等药材资源104科259种,苇、藕、 荸荠等水生植物。鲤、鲫、 鲢、草鱼、 鲇鱼等水生动物,兔,獾、狸、刺猬等兽类动物,猫头鹰、麻雀、喜鹊等飞禽。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县总户数241331 户。年末户籍总人口 821660 人,其中城镇人口364794 人、乡村人口456866万人,男性 429693 人、女性 391967 人,18 岁以下的187178人、60 岁以上的 150750 人。全年入户出生人口6636人(当年实际出生人口 5960 人),出生率为7.35‰;死亡人口3564人,死亡率为 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5‰。[1]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高永干[2]
县委副书记 李强、田卫锋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宏伟
副县长 徐玉金、王洪正、岳耀寅、赵鑫、董学琛、田利国、林鸿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高永干[2]
县委副书记 李强、田卫锋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宏伟
副县长 徐玉金、王洪正、岳耀寅、赵鑫、董学琛、田利国、林鸿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汶上县汶上县

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 250.5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41.50 亿元、增长 8.0%;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8亿元、增长 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6 亿元、增长6.9%。

2021年,按行业分,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45.22 亿元、增长8.2%;工业增加值 91.51 亿元、增长11%;建筑业增加值8.97亿元、增长 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4.42 亿元、增长1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78 亿元、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2.01 亿元、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 3.2%;房地产业增加值6.45 亿元、增长7.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27.85 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7.4:38.1:44.5 调整为 16.6:40.0:43.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56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 5668.2 美元)、增长9.9%。

2021年,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573户、增长24.86%,其中私营企业 2791 户、个体工商户9692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90 户。年末在营市场主体74077 户,其中私营企业16047 户、个体工商户 56449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581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 137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0家,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新增27 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新增 50 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10家。

2021年,“四新”经济加快成长,实现增加值63.58 亿元、增长 21.25%,“四新”经济占GDP 比重达到25.38%。新动能投资加快,“四新”产业投资增长6.6%,占全部投资比重 62.8%。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0 家,新增 22 家,总数达到63 家。新风光电子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第八届省长质量奖。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3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39.87%。[1]

汶上县1995年开始集约栽培石榴,现在栽植面积已发展到66.4 hm2.由于缺乏石榴的栽培管理经验,多数石榴园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理想.为此,于2001~2003年在刘楼、次丘、白石等乡镇对42hm26~8年生低产石榴园进行了技术改造,供试石榴品种为泰山红、大红袍和大青皮甜,行株距4 m×3 m或3 m×2 m.2000年平均每667 m2产量仅为360kg,产值1 080元.改造后的2001~2003年,平均每年每667 m2产量分别为约600、900、1 100 kg,产值分别为约3 600、5 400、6 600元.

蔓荆子,别名:京子、万京子,汶上土名叫"沙里旺".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以成熟果实供药用。有散风热、清头目的效用.汶上蔓荆子,五十年代前,大部分为野生,六十年代后,生产逐步由野生变家种。主产于泗汶、大汶河沿河一带,鲁西南是主要产区。

杏鲍菇营养丰富,因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肉质肥厚如鲍鱼而得名。汶上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棉籽壳、碎木屑、大豆秸秆等农作物废弃料丰富,价格低廉.汶上县进行了杏鲍菇的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整套栽培综合技术.杏鲍菇栽培技术的实施和示范,将有机废物转化为高蛋白食品,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向人类需要的方向转化,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的良好性循环。

小尾寒羊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裘肉兼用型绵羊品种。具有早熟、多胎、多羔、生长快、体格大、产肉多,裘皮好,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等优点。被国家定为名畜良种,被誉为中华国宝。现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的汶上、嘉祥、梁山、东平等地。

2002年,汶上县是农业部批准的"十五"第一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常年种植玉米面积2.3万公顷。在完成省"三0"工程玉米高产开发课题的基础上,于1998~1999年承担了山东省农业丰收计划"夏玉米超高产品种及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并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和高产开发,总结出一套适宜本县及鲁西南同类地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经验,制定了夏玉米超高产"五改"栽培技术规范.1999年9月经济宁市专家验收,开发田6670公顷,平均667米2产696.3千克,比开发前三年平均667米2增产20.3%.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实现产值886082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农业产值 399100 万元、增长 3.6%,林业产值10883 万元、增长38.1%,牧业产值 397509 万元、增长 18.5%,渔业产值1824万元、增长 189.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6766 万元、增长9.6%。

202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0.15万亩、增长 0.24%;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9.77 万亩、增长0.89%,秋粮80.37 万亩、下降 0.3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8 万亩、下降3.4%;棉花种植面积 0.11 万亩、下降9.2%;蔬菜种植面积7.35万亩、增长 1.5%;瓜果种植面积0.26 万亩、下降17.1%。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68.95万吨、增长1.6%,单产为 459.22 公斤、增长 1.3%。其中夏粮单产为479.51公斤、增长 0.4%,总产量 33.46 万吨、增长1.3%;秋粮单产为441.60公斤、增长 2.2%,总产量 35.49 万吨、增长1.9%。油料总产6501.04 吨、下降 8.1%;棉花总产99.32 吨、下降17.1%;蔬菜总产 22.97 万吨、增长 4.7%;瓜果总产0.9 万吨、下降10.5%。

2021年,全年新增造林、更新造林面积254公顷;其中用材林 200 公顷、防护林54 公顷。四旁(零星)植树 91.3 万株,未成林、成林抚育面积2335 公顷,育种育苗面积87 公顷。木材采运量 20843 立方米。

2021年,年末生猪存栏37.73 万头、增长7.2%,出栏 53.3 万头、增长 35.3%。猪牛羊禽肉产量5.63 万吨、增长31%,其中猪肉 4.5 万吨、增长 37.2%;禽蛋产量4.73 万吨、增长13.6%;奶类产量 6.65 吨、增长 9%。

2021年,水产养殖面积97 公顷,增长86.54%;水产品产量 450 吨,增长 1.81%。

2021年,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62834千瓦、增长 2.03%,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05249 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 6629 千瓦、电动机动力250956 千瓦。拖拉机8416台。联合收获机 6777 台,其中稻麦联合收获机4674 台、玉米联合收获机 2103 台。排灌动力机械17648 台。播种机5217台。机耕 54841.6 公顷,其中小麦机耕44503.48 公顷。机播93944.09公顷,其中小麦机播 46516.48 公顷。机收91107.56 公顷,其中小麦机收 46516.48 公顷。机电灌溉面积93966 公顷,机械植保面积 42200 公顷。新建高标准农田12.9 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达到 68.9 万亩。全县自来水入户率为99.97%,受益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 100%。[1]

文化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9 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35 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9.32 亿元,同比增长 23.54%;利润实现 17.33 亿元,同比增长55.3%。按门类分,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10.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9%。

2021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共64 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6.9 亿元,同比增长 27.9%。分结构看,建筑工程产值24.9 亿元、增长 24.7%,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2.6%;安装工程产值 1.28 亿元、增长 56.1%,占建筑业总产值的4.8%。[1]

自2009年起,联想控股向市国资委收购济宁中银电化有限公司的全部国有股份,注册成立了山东中联化学有限公司,并在汶上投资建设了盐化工一体化项目,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按照预定规划,中联化学一期项目主要有氯碱、树脂、加氢产品、特种化学品四个板块,二期项目在延伸产品产业链的同时,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形成“煤化工—盐化工”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地方文化

汶上县汶上县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0.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4.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4.5%,一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 20:62.6:35.4。全县工业投资增长4.5%,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 6.6%。民间投资增长3.5%。

2021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 9.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67.9 万平方米、下降29.0%,销售面积 66.6 万平方米、增长 18.6%,房屋销售额45.2亿元、增长 68.7%。

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0.93亿元,同比增长 15.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 120.87 亿元、增长 17.0%;乡村实现零售额30.06亿元、增长 11.3%。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9.13 亿元、增长15.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 87.26 亿元、增长15.5%;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6.27 亿元、增长 18.2%;住宿业实现营业额8.27 亿元、增长11.8%。

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2.9 亿元,同比增长 56.4%。其中,出口总额完成22 亿元、增长68.6%;进口总额完成 0.9 亿元、下降 43.9%。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557万美元、增长 53.2%。

财政、金融、保险业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2618 万元,同比增长 17.6%。税收收入完成160295万元、增长 16.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7.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 426988 万元、增长 9.1%,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完成36.3 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 85%,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0.8亿元, 较年初增加 22.87 亿元。其中住户储蓄余额318.97 亿元,较年初增加 33.47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3.27 亿元,较年初增加40.17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05.76 亿元,较年初增加 13.12 亿元。金融系统综合存贷比为62.25%,较上年同期提高 7.05 个百分点。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6013 万元、下降6.7%。其中,人身险保险(寿险)金额65486 万元、下降5.3%;财产险保险(财险)金额 30527 万元、增长7.4%。[1]

地方特产

交通

梆子剧

汶上梆子是山东汶上、济宁地区人民将随着陕西山西等地人 汶上县汶上县(2) 员流入山东而带入的山陕梆子进行语音本地化改造后诞生的一种梆子的新唱腔,又称“下路调”。汶上梆子和以菏泽为中心的“ 曹州梆子”合称“高调”,1952年,正式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14年11月16日至20日,第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山东省第五届戏曲红梅大赛在汶上县举办。共有来自山东省所有市、县,江苏省部分县区280余名演员参加复赛,每名演员所在乐队20余人,共3000余演职人员和嘉宾齐聚佛都汶上,参加戏曲艺术界文化盛宴,展示才华,交流学习。汶上县是山东梆子的发源地,历来有热爱戏曲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本次大赛,进一步彰显出汶上县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县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社会

鲁西黄牛:体大、役作力强,肉质鲜嫩,畅销国内外。小尾寒羊:繁殖性能强,屠宰率高,毛细皮质好。汶上荸荠:清脆爽口,味道甘美。汶上白莲藕:色白、脆嫩,为馔肴佳品。汶香附:学名香附草,药用性能较佳。

汶上芦花鸡

汶上芦花鸡因全身羽毛灰白相间,斑纹宽窄一致,呈芦苇花状而得名,明清以来芦花鸡享誉京津,一度成为贡品。  芦花鸡原产于汶上县的汶河两岸故为汶上芦花鸡,现以该县西北部的军屯、杨店、郭仓、郭楼、城关、寅寺 6 乡镇饲养数量最多,另与汶上县相邻地区也有分布。

汶上大荸荠

荸荠原名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李时珍语), 汶上县汶上县荸荠之名始于元代的《日用本草》。早在600年前,汶城西南鹿庄村方外3公里的地带就有种植。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车驾出巡,驻跸汶上,鹿庄袁某曾以荸荠进奉,受到皇帝及其近臣的交口称赞。自此,汶上荸荠声价倍增,秧种者历代不衰,远销济南、徐州、京津、江淮、沪宁以及东北各省。建国后,荸荠的生产扩大到次邱、辛店两乡的大部分村庄。1985年,秧种面积达2700余亩,一般亩产1600-2000公斤,高者可达2500-3000公斤。

汶上大荸荠的确不负盛名,同其它产地荸荠相比,其突出优点是:1、个大、皮薄,色泽光亮(重枣色),牙嘴小,可食率达98%以上;单个荸荠一般重15克,大者可达20克以上;2、肉质细嫩纯白,食之清脆爽口,有冰糖味,不涩口,不打渣,既可生食又可熟餐。本县厨师善用荸荠加工菜肴,其中最称著者有“蜜汤荸荠”、“琉璃荸荠”,堪称酒宴美味;还可加工成“清水马蹄”、“糖水马蹄”罐头,又是馈赠佳品。

白莲藕

汶上县之辛店乡、次邱乡东部、南站镇西部, 汶上县汶上县地处泉河下游,蜀山湖之滨,土壤粘重而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故当地农民在历史上就有白莲藕的传统与技艺盛传白莲藕的故乡就在这里。建国前后,上述乡镇各村几乎家家种藕。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资本主义之风兴起,藕池渐为减少。进入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秧种白莲藕又勃然兴起,目前渐由县城的西南部波及到县城的东和东南部。白莲藕一般于清明节后整池秧种,农历八月中秋节前后,即可上市出售,此时的白莲藕最鲜脆可口,故有“苔下韭,谢花藕”的美谚。据1985年统计,全县藕池总面积近7000亩,一般亩产4000公斤,高者可达5000公斤。

白莲藕为中熟品种,因开放白色莲花而得名。藕身粗壮圆胖,亲藕3—4节,分池养和坑(河湖)养两种。池藕外呈白色微黄,含淀粉量较高,宜熟食;坑藕外呈粉白色,藕身较粗长,肉质脆嫩、甘甜,宜生食或半熟食。白莲藕不仅产量高,而且具有甘甜爽口的独特风味,历来被作为招待贵宾的细菜之一。经厨师之手还可加工成蜜饯、糖溜、油炸、汤煮、夹陷等美味佳肴;其莲子、荷蒂、莹节还可入药,藕和莲含有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素和维生素,是很好的滋补品,还可加工成藕粉。白莲藕与荸荠齐名,因此流传着“要富有,荸荠藕”的谚语。白莲藕极易贮藏,可终年供应市场,深受本地、附近县市、京津、关东等地群众欢迎,堪称为理想的常备美佳肴。

教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51公里。其中,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785 公里,占全县通车里程的91.5%;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42.8 公里。[1]

科学技术

传媒艺术

汶上县汶上县

2021年,全县共有基础教育校(园)数379所。其中,幼儿园 249 所,小学 104 所,初级中学2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 所,普通高中 2 所,特殊教育学校1 所。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园)招生 38453 人,在校生134898 人,毕业生34957人。其中,学前教育招生 13853 人,在校生39270 人,毕业生13346 人;小学招生 10481 人,在校生56532 人,毕业生10553人;初中招生 9986 人,在校生27213 人,毕业生7357人;普通高中招生 4107 人,在校生 11682 人,毕业生3685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 26 人,在校生 201 人,毕业生16 人。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园)教职工数共 10884 人。其中,幼儿园4174人,小学 3463 人,初中 1950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300 人,普通高中 974 人,特殊教育学校 23 人。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园)专任教师数共 8537 人。其中,幼儿园2153 人,小学3412人,初中1820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 281 人,普通高中848 人,特殊教育学校 23 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师生比为1:15.91。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师生比为1:13.88。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师生比 1:13.78。全县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 861 人,在校生 2562 人,毕业生617 人。教职工167人, 其中专任教师 161 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师生比1:15.91。[1]

文化事业

汶上县汶上县2021年,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 1.28%(2020 年)。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签订合作协议 22 项,引进外国专业人才(B类)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 5 人。技术合同认定额达到4262.65 万元。建设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3 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 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家、济宁市“人才飞地”1 家。2 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8 个项目入选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全年对上争取企业研发经费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等项目及政策资金 1690 余万元。全年新增授权专利1213 件,其中发明专利 71 件,实用新型专利 884 件,外观设计专利258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 180 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67 件,万人高价发明专利拥有量 0.958 件;完成企业专利资押贷款39笔,共18275 万元;全年商标注册申请量1078 件,注册871量件,有效注册量达 4116 件。[1]

医疗卫生

2009年末汶上县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其中纪念馆1个,文物保护机构1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 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县拥有县文化馆1 处,县图书馆1处,县博物馆 1 处,县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入列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95 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24 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4 项。紧扣时代主题,打造文艺精品,新创作精品剧目2 个,其中《撞了南墙》获济宁市第四届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汇演一等奖。山东渔鼓戏《白英治水》荣获第十九届济宁市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并获“济宁市第五届乔羽文艺奖”三等奖。《尚贤村的烦心事》在2021 年度获济宁市“十大精品剧目”,县山东梆子保护传承中心获济宁市“十大优秀剧团”。[1]

城市建设

2021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公立医院 2 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 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 处,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 1 处,卫生进修学校 1 处,皮肤病防治站1 处,结核病防治所 1 处,康复医院 1 处,乡镇卫生院13 处。全县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 3515 人(不含诊所)。其中,执业医师972 人、执业助理医师 228 人、注册护士1234 人。实有床位3190张。[1]

环境事业

2021年,加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管理,对全县1023 件健身器材进行维修更换。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为14 个镇街的 65 处广场捐赠配备66 套489 件健身器材。为提高竞技水平,在全县 8 所小学、12 所中学设立了训练基地,共组建了 27 支队伍并配发了训练体育器材。全年向山东省体校举重队、射箭队、攀岩队分别输送了3 名运动员,向济宁市体校共输送 24 名运动员。[1]

安全生产

2021年,实施完成峨眉山路大修、花园路东延、政和路东延、金城路东延、兴中路新建等7 条道路,共计9.7 公里,铺设雨污分流管网 19.4 公里。完成汶上一中家属院、人民医院家属院、财政局家属院3 大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共10个小区、20 栋楼、9.16 万平方米,惠及群众883 户。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 1158.48 公顷;城区绿地覆盖总面积为1309.08公顷,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达到1069.77 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7.7%;城区人均公共绿地 20.4 平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69891 吨,其中集中焚烧处理垃圾达到69891 吨,集中处理率达到 100%。完成 86 座换热站改造,配套建设6024 米供热主管网,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40 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69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 7461 万户。深化“厕所革命”成果,实施3262户新增意愿户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166 户。完成 25554 户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1]

民生保障

2021年,全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 47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4.1%,优良天数为224天。泉河牛庄闸出境断面水质年平均浓度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1]

邮电通信

2021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 起,死亡1人。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4。[1]

旅游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48元,同比增长 9.2%;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54 元,同比增长 9.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42 元、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0547 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36 元、增长 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72元、增长 12.5%。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39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1815 人。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4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16%。

汶上县汶上县2021年,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95642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821 人,征缴养老保险费 59090 万元,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4689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4989 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5659万元,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8480 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499003 人,征缴养老保险费7839 万元,发放养老金 28229 万元;企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159人,共征缴保费 1652 万元,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460 万元;机关事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3146 人,征缴保费411 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42800 人,征缴保费991 万元,支付额199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6.57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4.78万人,2021 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合并统一征缴,共收缴保费 2.93 亿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11231.91 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 910.43 万元,划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11195 万元,合计支出 2.33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7.10 万人,收缴保费 5.77 亿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5.43 亿元。

2021年,全年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 处;年末全县 14 处乡镇敬老院供养床位总数1329 张,全部达到省养老机构等级划分 A 级及以上标准。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1029 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769 元。全年救助特困人员 3499 人,发放特困人员保障资金3744.8 万元。

2021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91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91 元。全县救助城市低保对象 464 人,发放城市低保金 293.7 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7635 人,发放救助金 8357.7 万元。[1]

旅游概括

2021年,全年邮政业务量完成9286.6万元(不包含邮政银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2 万户。全县互联网用户达到 21.97 万户。移动电话(手机)放号数14.1 万个,移动电话(手机)用户达到 69.31 万户。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7亿元。[1]

历史遗迹

荣誉

汶上县汶上县(2) 汶上县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6处,市级12处,2008年接待中外游客112.32万,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2亿元。中都佛苑旅游区的核心工程——宝相寺院已建设完成,寺前广场、佛都公园正在紧张建设。孔子仁政园、文庙建筑群、南旺分水龙王庙和兵祖陵苑以及荣氏宗祠等古迹正在恢复重建。

汶上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名为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御敕昭空寺为 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观光礼佛之圣地,赫为齐鲁大地名寺宝刹。主要景点有影壁、香水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礼佛广场和礼佛大道。宝相寺景区为融圣物展示朝拜、宗教休学体验、旅游观光休闲、佛教建筑博览等为一体的佛教文化主题公园及山东省著名的佛教文化体验地。

202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8.6万人次,同比增长 78.86%,旅游总收入57.64 亿元,同比增长85.2%。全县共拥有 2 处 4A 级景区、5 处3A 级旅游景区,已创建5个省级旅游强乡镇、21 处省级旅游特色村、1 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 个市级以上景区化村庄、5 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行社(含营业部)达到 10 家。新增1 处市级研学旅游基地,荣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受游客喜爱十大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汶上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1]

词条图册

儒释文化

汶上古称 中都,发掘的 北辛文化遗址和细石器化距今约1—1.5万 汶上县汶上县年。公元前501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初仕中都宰,现境内仍有文庙建筑群, 文庙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县城西北隅的 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宋代,1994年3月,在塔内发现了141件佛教圣物。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汶上相继有四人出任 尚书之职。

儒家文化

汶上历史上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遐迩。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今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夫子履、 平陆祠等建筑遗址。

孔子宰 中都遗址:在汶上县次丘镇湖口、 朱庄、荣庙一带。公元前501年即 鲁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政暇之余设教、讲学、钓鱼,据史载,这里有孔子讲堂、 钓鱼台,孔庙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为荣,故朱氏族谱中,有孔子讲堂、钓鱼台等画图。

佛家文化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至东汉末年三国曹魏南北朝时期渐传入汶上。唐宋时期已成为北方佛教圣地,及至明清,县境内寺院尼庵林立。据《汶上县志》记载,县内较大寺院数十处,至今尚有十余个以寺命名的村庄。

运河文化

始于战国 吴越,开凿于隋,而盛于元明清的京杭 大运河,贯穿 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五大水系。而运河之南旺段,为大运河水脊咽喉。 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初,后不断拓广葺修,至清 咸丰十年尤曾新修。占地面积达五万余平方米。

东夷文化

汶上境内所分布的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 化等均属东夷文化范畴。 蚩尤是东夷(亦称“九夷”、“九黎”)部族首领,制造弓、箭等兵器,与 黄帝大战于阪泉、 涿鹿之野。后被擒杀,身葬异处。古阚城(今汶上县南旺镇西南十余里)有 蚩尤冢,高七丈,有赤气出,当地称“蚩尤冢”。并有 蚩尤祠碑立于冢前。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太白

明代万历年间编纂的《汶上县志·艺文志》载有李太白《别中都明府兄》、《鲁中都东楼醉起作》、《醉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过汶上寄杜甫》、《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五诗,俱为太白游汶上所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