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楼

工学院楼

目录导航

相关简介

工学院大门外是重大沿嘉陵江的临江路,与沿路的历史建筑文字斋、理学院楼(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松林坡礼堂一起承载着重庆大学的历史痕迹。

环境特色

建于1935年的工学院大楼,是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的,带着浓厚的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先例,而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做。建筑成L型布局,入口处的六边形塔楼最为出彩,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做。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大半被毁,后被重大师生合力重建。但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灼痛。大门外是重大的临江路,可以眺望滚滚嘉陵江。

历史痕迹

建筑的生命是用故事累积起来的。工学院大楼,用老照片般昏黄的色调和沧桑的质地,诉说着它的历史。

重庆大轰炸对每一个重庆人而言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工学院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三次遭到破坏,有时一次投弹就达数百枚,伤痕累累,虽经过师生合力修复,但它身上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上,似乎还留存着当年血与火的灼痛。

重庆大学75周年校庆时候,校友们捐建在工学院大楼身后的大轰炸纪念碑,这是一块用残埂断墙垒筑的石碑,石碑用阴刻的金色文字记录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纵观工学院走过的历程,每一个脚印都留下深深的痕迹,1935年10月,四川省立工学院并入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始建工学院,下设土木系,采冶系和机电系。同年,重庆大学北确定为四川省立大学。12月,工学院增设化学工程系,并于次年招收新生。

1941年春,重庆大学工学院中,机电系分成机械系和电机系,土木系分成土木系和建筑系,工学院由原来的四个系扩建为6个系。

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重大只剩下了一个学院——工学院,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不屈服的工学院大楼撑起了重大的一片天。后来,重大学子们在工学院大楼旁,用残垣断墙垒筑起一座大轰炸纪念碑,这块碑和工学院大楼一起,低述着烽火岁月里的那些故事。重庆大学工学院大楼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见证者。

在工学院挂着斑斑锈迹的铸铁窗框下刻写着一行隐约的数字:1935。这个记忆了当年建设者对他们作品细镌刻,这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不会说话但永远会思考的生日。

[1]

人物相关

工学院是当年重庆大学人数最多的一个学院,从工学院大楼走出来,毕业留校的重大教师中,曾担任过重大校长的江泽佳和刘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一直是重大师生心中极为尊重的教授之一。

工学院几十载栉风沐雨,几十年春华秋实,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历史上堪称传奇的人物——中国无线电泰斗冯简。他曾任工学院院长,是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的科学家。他开创的无线电讯专业,在抗战时,为国家,特别是战争输送了许多紧缺的无线电通讯人才。工学院大楼塔楼顶层的房间,就是冯简生活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有圆形窗口的房间里,冯简醉心于无线电研究。在抗战年代,他率队创建并担任台长的重庆国际广播电台,成为战时首都与国际联络的重要枢纽。

教育相关

工学院对重庆大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经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不断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形成了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强、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体。重庆大学机械、电气、建筑、土木、动力、采矿、冶金等本科专业的前身都与1935年成立的工学院有紧密联系。而工学院楼作为这些发展的承载者,一直影响着每一代重大人。

[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