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城

陇城

目录导航

陇城简介

陇城镇东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接清水县,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秦安三县交界地带,清水河上游。境内有清水河和南七河两条河流。清水河从张川县自东至西流入,形成一条较开阔的河谷地,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8.9℃。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69天左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较为肥沃,主要农作物蔬菜、水果都适宜种植。

历史沿革

陇城镇历史悠久,在距今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陇川繁衍生息,开垦种植。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就出生在陇城,故陇城素称“娲皇故里”。陇城地处古丝绸之路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古战场街亭就在境内,是古代西安经关中,通过关东南大道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重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驿站,是古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史料计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凉洲刺史部治在陇城(古名为龙城);西晋时设置略阳郡、略阳县,隋朝时设置陇城县。以后历代在陇城一直设置有道、县、镇的建制。解放后设立陇城区,1965年撤区并社,1984年撤社立乡,2003年撤乡建镇。

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陇城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餐饮、商贸、运输、养殖、果椒、建材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且发展潜力较大。

交通便利

陇城地处三县交界地带,桥四公路从东向西横穿其境,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正在计划修建改造的蔡河至马河县际柏油公路工程,已立项批准,投资500万元,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于蔡莲、叶莲等公路连为一体,彻底改善陇城与外界的交通状况。

商贸活跃

陇城为秦安四大集镇之一,历来商贾云集,集日客流量较大。现有占地面积20亩,功能设施比较完善的综合市场一处,有营业用房60间,近1000平方米;售货大棚2栋1000平方米,摊位176个。建材、粮食、畜禽等市场初具雏形。

传统产业优势

有种鸡繁育场一处,年孵化能力30万只,万只以上规模养鸡场3外,规模养殖村10个,规模养殖户1000户,有一支百人以上常年经销畜禽的队伍。养殖业是陇城的传统产业,优势较为明显,陇城仔猪享誉县内外。乡镇企业以建材加工为主,现有大型砖厂五个,年产红砖5000万块。

基础设施完善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附中1所,小学22所,幼儿园1所;建有使用面积350立方米,设施较为齐全的镇文化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建有750平方米的门诊楼,内设30个订位的住院部,建有急救中心,配有急救车。全镇村村通农电,90%村通电话,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镇。

旅游资源

街亭遗址

陇城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境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和古战场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街亭古战场遗址位于陇城镇,是汉代略阳道街泉县的治所、俗称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部署了北伐曹魏的街亭之战,因参军马谡违亮节度,依阻南山,被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于街亭。街亭失守,蜀军主力溃败,使首出祁山的叛魏应亮的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安定(今甘肃镇远)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级。从此,街亭便名扬天下。1997年,秦安县政府在陇城镇修建碑亭并立碑,碑名由曾任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的习仲勋同志题写。街亭文化是天水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娲庙

汉代以前,女娲庙在陇城镇以北2.5公里的龙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女娲庙移建在陇城东门内。此后,由于清水河不断侵蚀城址,女娲庙又移建东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义,女娲庙被毁后,重建于陇城南门内。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中,女娲庙被毁无存。1989年陇城民众集资在陇城南门的原址重建。女娲庙大殿前檐还有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娲皇宫”、“炼石补天”、“开天辟地”的匾额。门口还立有“娲皇故里”的石碑。

女娲洞遗迹

女娲洞位于陇城镇东南约二公里的风沟,相传,女娲生于陇城之南的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洞在风台梁西侧的半崖上,洞口高六尺,宽三尺许,洞口大而宽,在洞深10米处,又窄而小,一人能进去。女娲洞与郑家沟相通,全长约1.5公里,由于洞深,空气稀薄,洞内不详。离洞口10余米处,有许多人进去,再深处无人敢进。

陇城遗址

陇城故城是晋代设置的略阳郡、北魏至唐的陇城县、宋时的陇城寨、明代设置陇城巡检司的治所。陇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2年),因吐蕃进犯而被毁,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筑一城,即现在的陇城,又称八卦城。八卦城之名与伏羲画八卦有密切联系。八卦城为八卦形,城池面积为210亩,城墙高六丈。道光十年(1837年),一半被水冲毁,仅存一半。故后又称“半个城”,清道光十七年,秦安知县严长宦护其城,5令民众筑河堤,挖河道改水归故道。解放后,八卦城城墙经城内居民历年取土补毁,现仅存长约30米,宽8米,高10米的城墙一段。

西番寺

西番寺,又称无忧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了割据陇城的番王阿育王后,认为天下统一和太平了,“吾无忧矣!”,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就在陇城积麦崖(今西番寺处)凿险洞、建庙宇,取名为“无忧寺”。唐代佛教大兴,由尉迟敬德奉旨重建“无忧寺”,更名“西番寺”,沿传至今。现在的西番寺,是由1987年以来,民众依据光绪十四年的布局和格式自筹资金陆续修建而成,现重建的西番寺,庙宇气势恢宏,布局有致,崖洞拔地而起,修葺一新。每年古三月十九日有盛大庙会,陕、甘等四方香客及游览者络绎不绝,庙会之日,游客四方云集,达数万人。

明清一条街

陇城自古是丝绸之路上的名镇,为商贸繁昌之地,明清两代,商业发达,商贸来往于陇,谋求生意者多,有专集山西客商的的山西会馆。陇城街的建筑在明清两代更是发展了极致,明代陇城西街建有“都宪牌坊”、清代上街为陇城当时巡检建造的“娲皇故里”牌坊,有铺面、楼阁等古代建筑,大多已毁,现在陇城城内的明清建筑物大多是商业铺面,分布在陇城城内街道两边,长约二百多米,四五十间,县镇两级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是现在天水市保护比较完好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物较好的表现了当时陇城民众的建造水平及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观赏及历史价值。

历史人物

苻洪

(285-350),字广世,原姓蒲,后以谶文有“草付应王”,遂改苻姓。生于西晋太康六年(285年),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市秦安陇城人)人,氐族,父亲怀归为部落小帅,其家世为西戎酋长,原无姓氏,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取苻姓。史书谓苻洪‘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奠基者。

苻坚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苻坚于383年发动战争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苻朗

苻朗,字元达,生卒年不详,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陇城人,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堂兄之子,十六国时期前秦宗室、官员、道家学者。苻朗性情豁达,少有志向,专研经籍,好谈玄学。受其堂叔前秦宣昭帝苻坚征召,担任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苻朗在任上很有政绩。后东晋攻打青州,苻朗于是投降谢玄,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数年后,苻朗遭王国宝诬陷被杀。

苻法

(?—357年)前秦清河王,略阳临渭(甘肃秦安东南陇城)人,氐族,文桓皇帝苻雄庶长子,苻坚之兄。357年六月,苻法梦中得神告知苻生将不利于己,与苻坚、吕婆楼等起兵废杀苻生,以帝位让坚,被封为东海公,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坚母苟太后见其门车马辐辏,恐其不利于坚,赐死,坚哭之呕血。

苻融

(?―383),字博休,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陇城人),氐族,苻雄之子,前秦宣昭帝苻坚幼弟,十六国时期前秦宗室、将领。在前秦历任征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阳平公。既是前秦王族,又有显赫声望,更兼随王猛学习为政之道,从青年时代起即屡历重职,以明察善断著称,然过于严苛,后接受建议转而宽和。王猛死后接替其职位,用“萧规曹随”之法保持国家正常运转,然而苻坚不听苻融规劝,力排众议,执意消灭东晋,以其为前军统帅南下江淮,惟在淝水的意外失败,导致前秦土崩瓦解,而苻融亦在此战役中落马被杀,后追赠为大司马,谥号“哀”。相较其兄苻坚而言,苻融在大略上稍有不及,但在具体事务上却尤有过之。

苻生

苻生(335年-357年),字长生,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陇城)人,氐族,前秦景明帝苻健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355年-357年在位。自幼独眼,曾狂言触忤苻洪,苻洪命苻健杀之,为苻雄谏止。成年后可力举千斤,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北伐时单骑冲突晋阵,斩将搴旗前后数十,晋军胆裂。即位后暴虐至极,兽性毕露,以残忍手段杀人无数,尽诛顾命大臣。后欲杀苻坚兄弟,反被苻坚先发制人杀死。

苻雄

(319年—354年),字元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陇城)人,氐族,前秦惠武帝苻洪少子,前秦景明帝苻健之弟,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父亲,十六国时期前秦宗室、将领。苻雄熟读兵法、有谋略、擅骑射,为前秦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公元354年,苻雄逝世,谥号敬武。公元357年,其子苻坚即位后,追尊他为文桓皇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