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6日,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这是在政权机构中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必要保证;非党的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广大的小资产阶级,从而团结大多数;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开明士绅和中等资产阶级,争取这些阶级是孤立顽固派的重要步骤。同时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人员分配的比例可以作某些调整,以防止豪绅地主把持政权。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在基层政权中,三三制政权的建立,从政治上团结了各个抗日阶级和阶层,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